生命因书香而灵动

刘晓岚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潍坊市已走过了9个年头,潍城区作为潍坊市首批重点实验区,所有中小学全部参与了实验。教师们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断创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立足课堂,用实用的方式教语文,真正实现了让学生海量阅读,改变了以往高投入、低产出的语文教学方式。
一、“四个一”引领教师扎实开展实验活动
语文是学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主题学习实验引导教师不要教得太多,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发现、感悟,力求用1/3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与教材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和其他课外书籍。关于怎样用好丛书和教材,我们进行了大量探索实践,最终确定用“四个一”原则引领教师扎实开展实验,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把主题学习搞好。
1.树立一个理念——合理取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文本分析烦琐、面面俱到,却又蜻蜓点水、流于表面,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乏味,使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现在,我们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对于教材恰当取舍,既要会做加法,取文本的精要处,借助丛书文章比较学习,使文本解读透彻深入;又要会做减法,减去教学中的低效环节,将课文依据主题整合,整体学习,把省下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大量的阅读、感悟、积累,自然就形成了。
2.把握一个规律——循序渐进
语文学习有独特的规律,要通过丰富的知识积累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在实践中,一开始课文与丛书的课时分配可以是2∶1,逐渐达到1∶2,真正落实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高效阅读。
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不能对教学效果进行简单的、片面的硬性评价。《人民教育》记者李帆说:“衡量一位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应该将时间适当拉长,至少在三年的时间里来衡量,给学生足够的安静生长的时间,也给教师从容施教的空间。”
3.坚守一个原则——有语文味儿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课堂的设计者、引领者,需对教材及丛书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精髓,挥洒自如地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穿行,让他们接受人文情怀的熏陶。不管课改怎么改,语文终究是语文,不能成为思想品德课。语文教学应坚守语文的本质,有语文的味道,教师更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4.达成一个共识——厚积薄发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最大特点是立足课堂阅读,因为若仅让学生在课下读,是难以保证阅读的数量和质量的。许多教师在实验初始阶段都束手束脚,担心课堂讲授时间短会使学生的语文成绩下降。其实,过去我们一个学期只学习1本教材,现在学习1本教材和6本丛书。学生的阅读量加大了,视野开阔了,大量的知识都可以内化为能力。这样坚持不懈,厚积薄发,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考试自然会得心应手。
二、纠正三个误区,达成三个共识
在实验初始阶段,教师们虽有热情,但无经验,如何有效运用课本及丛书,我们进行了反复的探索实践,不断纠正出现的误区,最终达成了共识。
1.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表面上给我们的是一套丛书,其实质却是给予了我们一个理念。它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前的教学方法,不仅放飞了学生的心灵,更打开了教师的心门。教师们真正领悟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无非是例子”。师生眼里不再只有一本教材,而是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和大量的名著进入了课堂,实现了“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外阅读课程化”。
2.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
一开始,教师们拿到丛书,就按照自己的经验认真地讲解分析,这使得学生没有时间阅读丛书,达不到主题学习在课堂上进行海量阅读的要求。“语文主题学习”强调简简单单教语文,避免烦琐分析,要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让学生能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通过大量阅读引发感悟、加深积淀,进而提升文学素养。通过深入的研讨和实践,教师们对待丛书不再像对课文一样讲解、剖析,达成了“主题学习是个性化阅读、主动探究的过程”的共识。
3.课文与丛书都是教学例子
许多教师误以为丛书是辅助资料,不可与课本等同。但当我们在课堂中加大了阅读量、加强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增加了师生的阅读展示交流后,教师们逐步认识到:丛书与课本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平等的学习材料。或者说,只要是能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文章,都可以拿来在课堂上高效阅读。教师们通过实践,达成了“课文与丛书都可以作为教学例子”的共识。
三、实现课堂的三个转变
我区教师在主题学习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新课型,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读写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潍坊市教科院李宏绯科长的具体指导下,在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目前我区实施的较为成熟的课型有9种:单元整体推进课、主题阅读1+X课、阅读方法指导课、主题阅读展示课、表现手法鉴赏课、主题写作指导课、情感意蕴探究课、语言特色品味课、专题研究展示课。一批素质优秀、业务精湛的名师逐步成长起来,他们的付出成就了优质、高效课堂,让语文课真正地焕发出光彩。
回顾9年来的实验过程,我们深刻感受到:“语文主题学习”让大语文观在课堂上真正得到了体现,丰富了课堂的内涵,拓展了课堂的广度,把读、写、听、说、思贯穿于课堂之中,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了课堂的三个转变:
1.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
我们结合教材和丛书内容设计了一些竞赛活动,如美文诵读、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辩论会、故事会、知识竞赛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尝到了阅读的快乐,逐步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从“讲语文”变为“读语文”
语文无非是个“读”字。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坚持教师精讲、学生多读,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前用心准备,在课堂上讲授名篇、整合自读篇目,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引导他们进行展示交流。
3.从“深挖洞”变为“广积粮”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的阅读由量的积累必然能带来质的飞跃。广泛涉猎、博览群书远胜于对一两篇文章反复解析。教师们也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立足课堂海量阅读,使课堂简约高效、充满活力。
“语文主题学习”引领师生共读,大量的阅读使课堂异彩纷呈,让校园弥漫着浓浓书香。在主题学习的天地里,教师教语文变得简单了,学生学语文变得快乐了。我们很庆幸抓住了“语文主题学习”这个教学转变的良机,9年的实践让我们见证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师生的生命变得丰盈而灵动,学校、区域语文教学都得到了可喜的发展。
“一颗蛋从外部打破至多是一盘菜,从内部啄破,诞生的却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这句话强调的是一个人内心自觉、行动自觉的力量。加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后,我们对此感受颇深,因为无数可爱的学生正通过自主的、大量的阅读,使得自己的生命灵动起来。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