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用法错误类说
王科
《全国新课标语文考试大纲》 “必考内容” 中“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明确要求: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其能力层级为E。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是高考试题考查的一个知识点。统计2013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共有7套试卷直接或间接考查了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其中天津Ⅰ卷第5题、江西Ⅰ卷第4题、山东Ⅰ卷第4题、重庆Ⅰ卷第4题以单选的方式直接考查了此知识点;辽宁Ⅱ卷第16题、安徽Ⅱ卷第20题、广东Ⅱ卷第23题则以概括或补写、续写的方式间接考查了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这些都是在题目中明确标示出来一眼即知的。而隐性的考查则在18套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简答题中必然会涉及到,词句、篇章的连缀只有通过标点符号才能准确完成。因此,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应该是高考复习中不能忽略的一个知识点。从长远看,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是我们表达交流的一个重要元素,说话、写作没有恰当的停顿和丰富的语气,其语言效果会大打折扣。笔者在往年的高考复习中,归纳并总结了常见标点符号误用的4类,现飨于同仁。
一、句内点号的相互混用
句内点号是逗号、顿号、分号、冒号这四种,在这四种符号的使用中往往逗号和顿号,逗号和分号、冒号和逗号等相混,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正确理解句意,分清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二是没有熟练掌握这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例如:
(1)他暗自下了决心:不看电视,不听音乐,经过两个月的奋战,终于译完了这本书。
(2)在海边他写浪花、礁石;在山顶他写青松、老藤;在田野他写春花、秋月;真可谓“远山近水皆有情”。
以上两例是逗号与分号的混用。例(1)“不听音乐”与“经过……”中间究竟用逗号还是用分号?不难看出,在这个句子里表述了两层意思:一是下了“不看电视,不听音乐”的决心,二是经过奋战译完了这本书。如果中间用逗号,就很容易因停顿过短而使这两层不明显而表意不清。如果用句号,就很容易因停顿过长而使这两层有联系的句子割裂开了,显然,下决心是译完这本书的基础。因此,此处用分号最为恰当。例(2)中的三个分号均应改为逗号。“在海边他写浪花、礁石……他写春花、秋月”是并列的主谓短语作全句的主语,句意联系很紧密,这并列的短语之间不需要较大的停顿,况且分号是并列分句间使用的一种符号,在这个单句里用分号显然不合适,因此,此例中的分号都应改为逗号。
(3)欧阳修利用一切机会锤练文笔,推敲文句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4)艺术节期间还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评论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以上两例属于逗号和顿号的混用,例(3)里“锤炼文字”和“推敲文句”是两个动宾短语,呈并列关系,作“精神”的定语,中间应用顿号,用了逗号就肢解了这个句子。例(4)的第一个顿号应改为逗号,显然,春节期间举办三项活动:文艺评论活动,展览活动,经贸活动。这一层次间的停顿用逗号为妥,而比这更小的停顿就属“文物、风情、美术、摄影”之间的停顿,用顿号是恰当的。原句中的用法错误在于对不同层次上的停顿一律使用了顿号,从而混淆了句子的结构层次。
(5)艺术品都有几分“不自然”,也就是说:艺术与现实并不完全相符。
(6)几年前,我得了一个怪毛病,舌头痛。
以上两例属于冒号与逗号的混用。例(5)的冒号处应使用逗号。因为句子里有特殊成分“也就是说”,属于插说语,这种成分是连接上下文的,它与别的成分在结构上没有联系,因此要用逗号作停顿。换句话说,插入语的后面应该用逗号作停顿,与此类似的插入语如“总而言之”、“由此看来”等。例(6)的第二个逗号应使用冒号,冒号的停顿大于分号,小于句号,它不仅能引出下面要说的话,还能加重语气,提起听读者的注意。
(7)在这次艺术活动中,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富有民族文化的特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
(8)有人说,杜甫少年在诗坛崭露头角,十四、五岁就出入歧王宅里,崔九堂前。
以上两列属顿号的误用,例(7)在“丰富”与“多彩”,“成千”与“上万”之间用了顿号表示停顿,这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割裂了密切相关的语意。也就是说,这些并列词语已浑然成为一体,其间根本没有语音停顿,因此在书面形式上就不要用标点符号了。例(8)里相邻的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中间没有停顿,就不用顿号。而如果相邻数字连用是数字略语时,中间要用顿号。
例如:省委负责人向退居二、三线的老用志介绍了近两年我省工作所取得的成就。
二、问号的误用
问号使用的常见错误是滥用。其形式有两种,一是把非疑问句误认为是疑问句,末尾用了问号。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等,但全句并非真得发问,而是表达一陈述语气,因而应该用逗号或句号。例如:
(9)关于什么是智力?国内外争论多年也没有定论。
(10)我们应当提倡什么?应当反对什么?必须认识清楚。
(11)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
以上三例中的问号都不应使用。例(9)、(10)的问号全换成逗号,例(11)句末问号应换成句号。
问号滥用的第二种形式是:在选择问句里上半句和句末均用问号,这是不妥当的。一般应该在上半句用逗号,在句末用问号,因为统一全句的语气是由句末标点表示的,因此,句末用一个问号就可以把疑问语气表述清楚了。例如:
(12)“王书记!”他喊住我,接着问我,“你是今天走?还是明天走?”
(13)这两种颜色的裙子,你喜欢蓝的?还是白的?
三、引语末标点位置的误用
引语末了的点号是放在引号内,还是放在引号外,这是一个经常碰到而又容易弄错的问题。例如:
(14)毛泽东同志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有这样两句:“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15)他讲写文章要“惜墨如金”、“文不厌改”。前者要求“精约笔墨,词正而理备”,后者要求“反复修改,言畅而意美。”
上述例句的句末点号均放错了位置。例(14)是作者特意“直接引用”毛泽东诗词里的两句诗,引语末的点号要放在引号内。特别是引语前边有冒号时,引语原来的标点,要保留不变,一并引用,放在括号内。这样的引语是充当文章语言里的一个独立的句子。例(16)是把引语作为作者一句话的组成部分,即“局部引用”。“精约笔墨,词正而理备”,“反复修改,言畅而意美”在句子里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不论引文是居在句中,还是处在句末,只要引文不能独立成句的,句末点号均放在引号外。因此,这个句子的标点应改成:……后者要求“反复修改,言畅而意美”。
四、正确处理好对话中引号与其它符号配合使用
对话用引号标明,通常有三种形式,如:
(16)她吓昏了,转身向着他说:“我……我……我丢了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了。”
(17)“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这是驼背五少爷到了。
(18)“我去,”他说,“把我们走过的路再走一遍,看看会不会找着。”
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一种是说话人放在引语之前,用冒号提示所说的话,往往是“某某说”,引语在引号之内,结束处的标点也应放在引号内,如例(16)。第二种是说话人在引语后面,所说的话用引号标示,末了用相宜的标点,而说话人后面用句号,即句末用句号。因为“某某说”是放在引语之后,只注明引语是谁说的,并不起提示作用,所以不用冒号,只能用句号,如例(17)。第三种形式是说话人在引语中间,是用以联系上下文起注明作用的,对前后两部分引语起夹注作用。因此这个地方无论如何不能用冒号和句号表示,如例(18)。
当然,标点符号的误用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尽述,但最常见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是以上四类。
(作者单位:酒泉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