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设疑的五个技巧

    陈清华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不但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发展思维能力的任务。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特别强调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出各种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既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又能促使课堂互动活动流畅地进行,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益。

    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要提高课堂效益须讲究设疑的技巧,我认为可从五个方面来构设。

    一、应讲究“主次”分明

    一般来说,教师一堂课所提问题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数量不等。我认为,关键不在于所提问题的多少,而在于所设问题是否主次分明。一堂成功的课,教师一定清楚这堂课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执教《陈情表》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文章悲恻动人的原因,把握文章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围绕这一主要问题,我结合课文标题设计了第一个次要问题:为什么要“陈”?“陈什么”?接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以下几个次要问题:本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作者说自己早年遭遇了不幸的事,到底有哪些事?请用四字句加以概括。这些次要问题解决了,就引入主要问题:哪些语句体现祖孙相依为命?哪些语句直接写其凄苦?这样在前面几个次要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感受凄苦之情就不那么困难了,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接着再问: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陈辞,能够打动阴险多疑的晋武帝吗?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李密为保留名节坚辞不仕的托辞呢?这个问题对于李密来说至关重要,也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那么作者是怎样陈述的?这几个细分的次要问题解决了,也解决了“文章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这一主要问题。由于所设问题注意了主次分明,学生学起来易于突破,师生也能更好地产生共鸣,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

    二 、应讲究“难易”错落

    有经验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除了考虑“主次”外,还会注意问题的难易设置,力求使所设计的问题兼顾各类基础不等的学生,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切实使所提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起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时,就可以设置以下三个问题: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第一个问题学生只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就能解决,属于能力水平低的层次;而第二个问题则要求学生在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属于中等水平问题;第三个问题除了要求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外,还要求鉴赏、运用。这就涉及到分析、综合、推理、判断、鉴赏等复杂的认知过程。这样,将低水平的阅读要求和高水平的阅读感悟结合起来,一堂课高低水平问题的交叉安排,交相辉映,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应讲究“落实”

    有时候教师设计的问题难易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不一定完全一致,所以教师需要巧设路标,寻求思路。学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巧设路标,让学生去探讨、去落实。如执教杜甫《登高》一诗时,首先向学生提问:“万里悲秋常作客”这句诗有什么作用?学生很难回答。这时教师就应该把这一问题分解,可以依次提出如下问题:诗人在诗句中透露出什么样的情感?他为何而悲?除了悲秋还悲什么?诗歌中哪些诗句在说“悲秋”,哪些诗句在说“悲作客”?综合起来,这句在诗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通过分解明确第一信息,引导学生领会思考过程,并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做倾向性思考,把难以落实的问题化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讨论,争辩答疑。这样既让学生有所得,同时又了解了思考的过程,学生获得了成就感,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应讲究“先后”顺序

    众多课堂问题都会以一定的顺序呈现。这先后的顺序并不是由低到高直线发展的,事实上问题的难易与水平的高低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教师安排问题顺序时需遵循文本阅读规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如教学《故都的秋》,首先应该设置的问题:“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在哪个地方体现出来?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接着开始局部研读继续设置问题: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故都秋景图有几幅?这样的画面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绪?最后深入探讨: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心境吗?那作者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教师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给予点拨。所以学生可以很轻松地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五 、应讲究“透彻”

    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做到清晰具体、指令明确,一篇课文可以挖掘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堂课可以切入的角度也不是唯一的。同样,一个问题可以回答的角度也很多,所以教师提问题时一定得注意透彻即清晰具体、指令明确,让学生好解答;同时问题设计最好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思想的火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课堂设疑的成败,并非看设置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设置的问题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如果一堂课设计了几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三明市尤溪文公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