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外名著阅读教学指导
马永红
文学名著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艺术瑰宝,中学语文课程承载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九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虽然规定课外阅读量,但学生阅读课外名著的兴趣不浓、方法欠妥当、习惯难于形成。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指导,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课外名著阅读存在问题
1.阅读内容较贫乏。如:选择阅读内容时,学生大多倾向于兴趣爱好,一般男生喜欢武侠小说,女生迷恋言情小说。对课外名著中学生似乎已经淡漠,如果教师再不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那么,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只能是句空话。
2.被动阅读的较多。虽“减负增效”口号喊了多年,但因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学生课业负担依然沉重,忙于完成作业,没有较多时间课外阅读,自觉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形成。即便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量,也仅阅读时下流行的一些书。对内涵深刻、需要动脑思考、用心品味的名著作品,兴趣不浓。
3.缺乏悉心的指导。如:教学中教师过多注重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引导,即便关注,也多局限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考分而选的作文选、阅读解析之类书。学生鉴别分析能力得不到培养,阅读名著的主动性不强,不管言情武侠、“口袋”小说,还是卡通漫画等消遣书刊,上手即读。
4.阅读环境难形成。学生家有藏书的不多,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较多,买课外书籍少,买文学名著的就更少。学校的图书馆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购置的图书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根本没有发挥其作用,再加家长和部分教师认为阅读长篇大论的名著是浪费时间。
二、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策略
1.激发学生爱上名著。兴趣是开启学生阅读名著大门的钥匙。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如开展读书征文活动,开展读书演讲比赛,知识问答,出黑板报等方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爱上读名著。
巧设悬念勾起学生阅读欲望。初中生求知欲强,教师课上勿须把内容讲白、讲透,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更能吊足学生阅读胃口。如:我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鲁智深最后上梁山了吗?他算108将中人吗?他排名多少位?”教师提出问题后,不急于当堂讲出答案,让学生在欲望的驱使下,去读原著。
播放影视片断激发阅读兴趣。名著篇幅较长,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有兴趣。课堂上,利用影视形象性,聚焦学生关注点,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如:教《空城计》时,我播放《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空城计”视频,学生饶有兴趣,我乘势引导学生:桃园结义后,刘备、张飞、关羽他们干了哪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真的是同年同月同日死了吗?原著中的“空城计”与影视中有哪些不同?课后,不少学生在比较中读完《三国演义》。
用成语或俗语激发阅读兴趣。学生比较爱听成语故事或俗语,可用它激起课外阅读名著兴趣。如:我向学生讲述“徐庶进曹营——人在曹营心在汉”、“宁让天下人负我,不让我负天下人”、“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等俗语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
2.引导学生徜徉名著。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必须授之以渔。只有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才能让学生徜徉于名著的海洋,感受阅读名著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重点教给学生三种阅读名著方法:一是先读作者、剧情简介、后记和目录。有的小说较长,初中生很难耐心读完,可引导学生采取读故事梗概办法。
二是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对那些文质兼美的名著要精读,名著中重要情节要细读,仔细品味其思想内涵,细研谋篇布局,欣赏妙词佳句等。如:引导学生读《红楼梦》时,不仅要理清人物间关系,更要品味其间诸多美妙诗词。略读就是用快速浏览法阅读作品中非重要情节,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即可。
三是交流中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如:开展“师生互动讲故事”、辩论赛、朗诵会、书评、练笔交流等活动,师生相互讲述自己读过的名著,共享阅读感受。学生把《西游记》的奇幻神话色彩、《水浒传》的反抗暴政的英雄传奇色彩、《鲁滨逊漂流记》的冒险探索色彩等讲得有声有色,充分彰显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3.养成动笔阅读习惯。眼过千遍,不如手动一次。阅读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好习惯。我要求学生备好记录本,读到好词佳句,随手记。每周举办一次读书笔记展示活动,促进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完一本书,总会有感而发,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或对作品再创造:仿写、续写、改写、扩写、缩写、故事新编……既可展示阅读效果,又能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如:指导学生读《水浒》时,我划分章节,分配到学生,缩写故事,并在故事会上相互交流,取得较好效果。
总之,中学课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让学生喜欢名著,会读名著,并养成动手做点评写笔记的良好习惯。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城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