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成长型思维发展途径探究
张曼 程云 王锋
摘? 要 AI时代对人才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个体不断提升,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开展个体、人工智能领域、社会以及国家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需求分析,从脑科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自我效能感提升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成长型思维发展的几种途径,以期最大限度发挥成长型思维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 AI;成长型思维;个体发展;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652? ?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
成长型思维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及其团队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国内外学者对人类思维模式的深入思考。她通过对个体行为结果归因模式的系统探讨,依据人将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或能力,把思维分为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两种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持能力增长观,认为人的智力和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与之相反,他们思维固化保守,持智力实体观,认为人的智力和能力自出生就被限制,今后很难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众多行业发生重大变化,教育界也不例外。人工智能对教育界产生的关键影响不在于教育行业对技术的运用,而在于确立新的思维方式。技术的快速发展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人才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急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才,而这类人才的培养,成长型思维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教育界探究成长型思维发展途径,培养人的成长型思维。
2 AI时代成长型思维培养的意义与价值
AI时代成长型思维的特点? 成长型思维的人持能力增长观,认为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渴望获取新知识和新能力。具体而言,成长型思维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
1)敢于面对挑战。AI技术产生的重大突破正深刻影响人类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AI技术的发展规律人们难以预测。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面对这一形势会提前做好准备,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应对AI技术发展帶来的挑战。
2)能够坚持不懈,具有极强的韧性。他们在挫折和障碍面前表现出极强的抗挫抗压能力,能在持续的压力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激发潜能,突破前期障碍,认为这些挑战对自己是财富而非负担,努力奋斗并达成自己的目标。
3)勇于面对批评。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不担心暴露缺点,能够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评判,正视有益的评价并进行反思;善于从别人的否定中发现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关键点,从否定中学习。
4)能够从他人的成功中获得经验和激励。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面对别人的成功持理性的态度,不会感到受到威胁并否定自己,善于总结别人成功的有益经验,找到自己的不足,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AI时代成长型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个人发展。人工智能这一颠覆性技术的发展需要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以应对快速发展的AI时代。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或失败时表现为积极的状态,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不够努力,并注重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过程性评价,总结反思自己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所采用的策略,使得个体对于这种思维认知的信念进一步加强,进而坚定人的思维是可以增长的这一信念。成长型思维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形成坚毅的优秀品质。目标不稳定,缺乏定力,遇事慌张急躁,甚至由于焦虑身体状况出现异常,这是很多学生身上的常见现象。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类学生意志不够坚定,思维固化缺乏灵活性。德韦克提出的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其特点与之相反,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关键切入点,助力形成坚毅的品质,以应对AI时代对人才质量提出的高要求。
②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成长型思维的学生更懂得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善于通过沟通的方式进行解决;善于与人合作,能够利用团体的力量促进共同成长;不排斥别人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并做到认真对待;对比较强的竞争对手持友好的态度,并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抓住成长的机会。
郑杰榆博士在一次公开课上通过对一线工作者交流,梳理出其中这样一个挑战:由于领导强势,导致一线工作者在与领导沟通时存在困难。并向大家征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终大体得到两类策略:第一种是一线工作者应该学习多种沟通方式,提前做好准备,促进与领导的有效沟通;第二种人认为在强势的领导下工作压力太大,宁愿选择辞职。这两种人的处理方式很形象地呈现了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在面对同一件事时的不同态度。第一种很显然是具有成长型思维人的态度,面对沟通障碍,懂得思考并把问题当作成长的机会;后者则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上知难而退。
2)有利于满足AI领域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AI随着算法、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新理论新技术[1]的快速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从学术发展的规律来看,正经过专家系统构建、神经网络的形成和计算能力的提升,再经过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迈向技术发展的第四个阶段[2],即把目标交予机器,让机器像人类一样去思考和学习,拥有人类智慧,完成人类交予的任务。对该阶段,郑南宁教授认为是人工智能的理想状态。但是AI技术迈向这一高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需要人工智能以及相关方向的大量高科技人才,这类人才的典型思维特征是认为人的知识、技能、智能等可以在原基础上进行发展,也就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的人才,他们需要不断地思考以促进自身的成长,满足人工智能技术对于自身的需求,使自身素质符合当下AI时代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3)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人类从很多枯燥无味、机械重复、不需天赋[3]的劳动中解放出来。BBC曾基于数据分析系统分析365项工作的淘汰率,显示经过系统规律的训练能完成的工作,其淘汰的可能性都高达90%以上。可见,如果人的思维固化,仅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未来机械完全可以代替的无意义的工作,那么多数人失业导致无谋生手段的后果便是社会的动荡不安。
美国杂志The New Yorker刊登的《黑暗工厂》一图体现的是人工智能发展更为背阴的一面,引爆国内外热议,也敲响了人类明的警钟。图中描述的是由于人类的工作被机器人取代,人类依靠机器人的施舍进行谋生的故事。通过这幅图自然会引起人们这样的思考:AI产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机器人发展的限度应该为人类所控制,避免因人工智能的更智能化而毁灭人类世界。因此,为了社会的稳定,需要人不断发展自身的思维,保证在今后人工智能更人性化的同时,依然在人类的掌控范围之内,人是智能机器的服务对象和最终“价值判断”的仲裁者,要保证人类对机器的干预是贯穿始终的[2]。
4)有利于应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AI时代国家的重大战略无非是掌握技术的主动权,不牵制别国,自然也不能受制于强人工智能国家。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相对来说是不处于优势地位,为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就需要掌握芯片等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以及能够给予人工智能技术充分发展的平台。技术的掌握、平台的建设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AI高质量人才,这类人才是成长型思维的受益者,他们相对来说都具有坚韧的品质和积极向上、努力的态度,相信思维是不断成长,智力可以通过學习、积累不断提升的。
3 AI时代人的成长型思维的发展途径
改变学生对大脑以及思维模式的认知? 人的认知决定着对成败如何归因,恰当正确的归因有利于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因此需要学生对大脑的生长机理进行一定的了解。开展以成长型思维为主题的公开课,普及脑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人的大脑像肌肉一样具有可塑性,并且告诉他们大脑拥有的860亿个神经元以及每个神经元上大量的突触[2],是在生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思考和锻炼发展的,这些神经元和突触的形成过程伴随个体终生成长,人不断地接触新鲜事物、学习新东西,神经元就会不断地增加,突触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多,人的思维随着大脑结构的逐渐复杂也会更加灵活。学生了解思维成长背后的科学依据,意识到人的能力、智力水平可以通过人的不断学习得到逐渐发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坚韧的品质,进而指导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与失败时能以正确的态度处理问题,有利于形成学生对结果的合理期待,以达到满意的结果。
向学生厘清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二者之间的关系。
1)较难转化。固定型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难向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转变,并且年龄越小,成长型思维模式就越容易形成,让学生意识到尽快养成这种思维的重要性;更需要强调虽然较难转变,但是通过自己的规划和练习,这种思维模式完全有可能逐渐得到改变,并通过具体案例对比不同思维模式对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影响,促进学生形成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期待。
2)共同存在。人都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体,比如一个人会在音乐方面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如何寻找技巧,最后还是无法摆脱自己五音不全的事实,然后就难以迈出步子去改变这种状态;而在其他方面会表现出强大的驱动力,即使遇到挫折和失败也会不断钻研,寻求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
培养具备成长型思维的教师? 教师的存在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教师自身思维固化,自然也会以固化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行“愚笨教育”,阻碍学生的发展。教师是榜样的存在,所谓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自身就应该具备良好的示范作用,以成长的思维模式看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所以需要教师以成长型思维的理念武装自己,制订详细具体的培养方案,并自主性地对自己的成长过程进行记录与检测,定期反思在实际中的完成情况与未达到的状况并做出调整。比如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是否组织合适的语言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做出肯定?能否通过这些反馈让学生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采用的倾向于对学生“努力”和“能力”的评价率是否达到自己的设定?如果存在未达成的状况,如何对自己的计划和行动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适应自己的规划,并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详细步骤通过智能终端为学生进行呈现,为学生提供参考?同时组织教师进行成长型思维系列课程的培训,学习如何对学生进行成长型思维的教育,将这种课程在学校中有效落实,促进师生思维共同成长。
将成长型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通过公开课的学习,学生对脑科学和思维模式等相关知识有一个浅层的认识,要使学生从浅层认识步入深层理解,就需要教师将成长型思维的相关思想和理论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信念和思维方式。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涉及成功人士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成功人士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如何努力和不断奋斗的,并举出某个典型的事迹增加学生理解和体验。组织开展能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活动,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励学生参与。当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给予鼓励或者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策略进行尝试;引导学生做一些尝试性的活动,用左手去替代惯用的右手从事一些较简单的事情,尝试观看不同类型的书籍、电影,品尝不曾尝试的菜品。在从事这些不熟悉的活动时细心地进行思考和揣摩,加速脑内血管的健康运转,促进思维发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开展集体性学习活动,由组内协商确定具体问题,尝试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组内依据促进成型思维发展的标准给予恰当评价,将这种成长过程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共同促进思维成长。
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项任务的自信程度和主观判断。学生拥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在从事某些活动时就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制定合适的目标,并对该目标进行有效规划,通过不懈努力达成目标。学生通过实际结果的反馈,验证思维是可以成长的,进而坚定遇事敢于尝试的信念。当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时,选择的任务偏易或者偏难,难度偏低的任务达成度较高,难度偏高的任务达成度高低不会影响其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评价者会鉴于任务偏难而对个体降低标准。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通过为学生提供合理的任务,并将任务进行一定的分解,制订计划,引导学生不断地完成,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建设成长型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教育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有两种形式。
1)显性的校园文化,通过智能设备为学生呈现形象、立体的成长性教育内容;再结合传统黑板报以及精彩的墙报等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传递成长性教育理念。通过智能化呈现和传统手段使育人理念传达至学生个体,在进行视觉感知的同时得到思想渗透。
2)隐性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校风和班风进行体现,多开展校级或班级内部组织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多尝试,勇于迈出第一步,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促进成长性思维的发展。
4 结语
人工智能虽未对思维的模式提出明确的要求,德韦克等研究者也未表明成长型思维可以解决所有的事情,但对于处在这个时代的个体来说,成长型思维意味个体发展潜力更大、机会更多,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适应性更强。因此,这种思维模式需要良好的环境尽早培养,尽快形成。同时要意识到成人的思维模式也具有改变的可能性,需要在有计划的前提下进行长期坚持。
参考文献
[1]宋灵青,许林.“AI”时代未来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7):73-80.
[2]郑南宁.面对人工智能挑战 人才培养的下一步该如何走[J].中国大学教学,2019(2):9-13,8.
[3]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1):16-28.
[4]侯波.基于数据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