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继续教育联盟背景下新生代员工的微教育研究

    【摘 要】微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包含微型教学和微型学习两个方面。随着校企继续教育联盟的不断推进,面向企业员工开展微教育成为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微教育,有利于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知识迁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继续教育质量提升,促进员工综合素质提高与企业组织绩效改进。

    【关键词】继续教育;联盟;微型教学;微型学习;微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7)06-0006-04

    随着我国继续教育办学改革提速和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校已成为高等继续教育的主力军,企业成为高等继续教育的主战场,送教进企成为高校继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1]二者紧密配合才能缩短供需的差距,减少学生综合素质差、企业不认可,合作一次性、学校“一头热”现象。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教育部2013—2014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建设。2015—2017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2014年12月18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了“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暨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建设会议”,有45所高校和53家企业加入联盟并担任常务理事单位。2016年1月16日,在郑州大学举行了“河南省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成立仪式暨郑州大学企业发展论坛”,由10所高校、10家企业、10家行业协会或商业协会共同发起成立。宏观层面随着校企继续教育联盟不断涌现,微观层面校企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过程、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关于新生代员工的微教育探索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

    一、微教育简介

    微教育以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为媒介,以短小、实用、形象生动且多样化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音视频、图片、文本等为媒介,强调教学过程的交流与互动,探索教育机构与工作场所之间的知识迁移。目前,关于微教育的探索多集中于微型教学或微型学习研究。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主要应用于微格教学、翻转课堂等,成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在高等继续教育领域,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微教育成为在职工作人员泛在学习的重要方式。

    1微型教学

    微型教学(MicroTeaching)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出的一种师资训练方法,也被称作“微观教学”“微格教学”“小型教学”或者“录像反馈”等。早期的微型教学,即1.0阶段,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等学习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的技能,并对每一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受训者教学技能。[2]该教学模式没有突破客观主义的范畴,主要培养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视频的广泛应用以及便携摄录设备的迅速普及,移动学习、微型学习、碎片化学习方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微型教学逐渐进入2.0阶段,受到情境学习、建构主义、联通主义等理论的影响,[3]微型教学不再局限于训练教师的传授与演讲技能,而是强调学习网络构建、工作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与知识创造。其应用范围已从原来的师范院校向工作场所学习、企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扩展。

    2微型学习

    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由奥地利学者林德纳于2004年提出,由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研究团队引入国内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微型学习的研究成果。它是一种指向存在于新媒介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4]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智能手机、PDA等手持设备的移动学习可以看作是微型学习的主要表现形式,伴随着出现了一系列与“微”有关的新词,如微博、微信、微课等。知识商品化带来大学教育的危机,[5]微型学习受到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消解、碎片化、去中心、去深度,学习资源、学习时间、学习媒介等要素的“微”特征明显,迎合了新生代成人对“消费文化”“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的需要,近年来在成人学习与教育培训领域备受关注。目前,中国网民总数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手机网民比例已经超过九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于应用手机来完成工作(如商务洽谈、客户交流、商品销售等)、学习(如阅读、听课、查询资料等)和生活(如购物、支付、追剧、挂号、问诊等)。因此,关于新生代在职人员群体的微型学习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微教育应用于员工继续教育的可行性

    1微教育能促进知识技能迁移

    在后工業社会时代,高校传播的文化知识往往是显性的“编码学术知识”,而工作场所的实际工作往往是需要若干不同形式的知识和技能的整合,更多的是非学术性的编码知识,很多知识、技能都是碎片化的、零散的,都是基于具体实际工作情境的知识。[6]这就需要高校继续教育与工作场所之间能够进行知识迁移,把教育机构所拥有的显性、正式的知识通过教学运用于各种实际工作场所。为了便于知识迁移,受教育者对学习内容微小精炼化、学习方式的泛在化倾向要求新的教育方式的出现,而这种新的教育方式莫过于微教育。[7]

    2微教育有利于高校继续教育改革

    高校继续教育改革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必须统筹考虑施教者、受教育者的需求。微教育一方面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围绕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展开相应的精准教学,减少了工学矛盾和时间损耗。另一方面,微教育可以促进高校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微教育强调工作情境中知识与技能的建构学习,通过教学训练,高校的教师与一定数量的企业员工之间可形成学习共同体,教与学相互促进,有利于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促进默会知识技能的显性化与迁移,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缓解目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双师型(理论+实践)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

    3微教育实践已经有了一些探索

    目前,普通高校和一些企业已经利用移动学习工具,面向在职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微教育研究。[8—9]其中,国外比较典型的有欧洲M-Learning项目、爱立信等商业公司开展的移动学习项目、英国英格兰工艺大学Ultralab实验中心M-learning解困教育社会问题项目、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项目、挪威奥斯陆大学的KNOWMOBIE研究项目。国内的相关研究有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项目、中欧商业在线移动云学习平台、新东方移动英语课堂等。

    三、微教育应用于员工继续教育问题分析

    1高校继续教育微型教学缺乏有效设计

    通过知网检索,可以发现大多数相关文献都是探讨如何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或自行研发的移动教学APP开展微型教学活动,研究的重点放在教育手段与方式的改变上,整体上还没有建立比较成熟的移动微型教学体系,例如微型学习资源如何制作与推送、微型学习社区如何构建与运作、微型教学团队如何管理、微型教学如何开展与评价等,都还在探索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案例偏少。虽然基于视频的微型教学使教育摆脱了时空的束缚,教学从真实的课堂情境转向了虚拟视频教学,但是视频教学仅仅是手段而已,面向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应该从传统教学的课堂情境转向虚拟教学与真实工作情境相结合。微型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对实践高度重视。但是目前的微教育由于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基于“工作场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10]所以教学形式主要还是以高校知识传递为主,缺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合作式教学设计,员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难在教学中得到关注、分析与解决,学习内容对个人素质提升与组织绩效没有明显的帮助,长期以来校企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深度的合作。

    2高校继续教育优质微型学习资源不足

    根据刘爱军[11]、段前佳[12]等人的研究成果可知,专业培训微型资源不丰富、不系统影响了微教育在成人培训领域的推广与应用。目前高校继续教育面向企业员工提供的网络课程资源也存在这种现象。学习资源建设普教化现象比较严重,强调理论知识讲解,照搬普教的课程内容和框架结构,缺少实操演示类资源。讲授的知识多是经过专家和出版社的编辑、审查,被图书馆收藏和组织,被编码的显性可以量化的知识。而微课程资源则需要体现出更多的工作情境中的知识技能,强调“短小、精悍、实用”,这对传统的教师和专家都提出了挑战。由于课程内容分散不系统,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甚至需要借助专业计算机技术人员的帮助才能完成电子教材、课件资源的编写,工作量巨大。在没有外界因素刺激的情况下,教师自发地开发微课程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此外,虽然高校开发了一些继续教育类的微课程,课程设计也比较精美,但是由于缺乏校企合作基础,关于行业企业的文化、需求融入不够,员工学习后往往感觉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所学的知识难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主要是为了文凭或培训证书而学习。可见,忽略企业的协助不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的微课程在员工继续教育过程中很难取得良好效果。

    3高校微教育考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面向企业在职员工开展的微教育多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式”教学和“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考核机制,侧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多采用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连线题等形式的量化评价,便于统计和考核,却忽视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的检验考核,缺少对工作场所情境中所需知识和技能的默会特征的识别与调动,缺少对企业组织绩效影响的评估。而企业教育的考核要求员工学以致用,“实用性”特征明显,培训的首要目的是提高组织绩效,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才是员工的个人发展。当然,二者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例如通过培训,員工销售、管理的技能水平提升,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改进组织绩效。所以,在校企缺乏深度合作的前提下,高校与企业关于员工微教育的评价考核方式与目标偏离度较大。因此,高校需要尽快尝试改变现有课程考核方式,设计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且适合工作情境的动态的微教育评价机制。

    四、微教育应用于高校继续教育的推进策略

    1加快构建校企继续教育联盟

    知识有很多种类型,除了教育机构提供的编码学术知识外,工作场所的默会技能也是一种知识,而且这种知识对于企业来说更为重要。虽然微教育可以很好地融入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促进显性知识、缄默知识的学习与迁移,但是长期以来,高校与企业存在不同的知识文化,对知识与技能的教与学方式、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存在分歧,影响了微教育在企业员工继续教育中的推广应用。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加快构建校企继续教育联盟,[13]可以成为推进微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依托联盟平台,采用微教育,有利于在教学时空上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效对接,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个人素质提升与组织绩效改进的有机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形成学校教学与工作学习的多元组合。[14]

    2高校成为微教育的主导者

    高校要重视微教育对于传统高等继续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使企业员工继续教育成为高校教师主导下的探究式、讨论式学习。学习情境就是嵌于真实的工作场所场景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组织绩效的提升。高校在开展微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国内外经济下滑、企业面临艰难转型升级、高校继续教育亟需改革的大背景下,首先注重社会效益和影响力,打造继续教育品牌,其次才考虑经济效益。应探索如何把高校继续教育与企业教育通过微教育的形式深度融合,共建共享微型学习资源,协同解决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场所遇到的问题,提升员工综合能力。应通过项目引导的方式吸引员工重视有效的微型学习,逐渐养成微型学习的习惯;在员工微型学习过程中,设置临时性支持框架,以帮助学习者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学会学习;[15]积极探索微教育如何与传统的正式学习(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融合,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的课程互认,从而增强新生代员工微型学习的目的性及导向性。

    3企业成为微教育的重要合作者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通过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来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是每个企业都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在全球经济放缓、企业效益下降的背景下,借助高校之力开展员工微教育是一个理想选择。鼓励员工通过微型学习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提升员工解决工作过程中问题的能力,对于打造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微教育更具精准性和导向性,企业要积极参加校企继续教育联盟建设,成为微教育的重要合作者。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重要目标,将微教育列入企业的年度培训计划,通过共同制订一系列的教学文件,参加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评价考核,获得符合自身利益的话语权。例如,在新员工集中岗前培训环节,就可以和高校一起制作一批符合企业现实需要的安全生产操作微视频;对于一些专业学习资源,通过校企联盟共建共享机制进行开发,如果需要购买,可以向校企联盟申报,由高校统一购买和进行资源分享。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企业人员的培训成本,短期就可以看到微教育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提高企业推动员工微教育的积极性。

    4员工成为微教育的支持者和受益者

    为了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实现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理念需贯穿于新生代员工的一生。微型学习方式因其灵活性、实用性、娱乐性已成为新生代员工终身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目前有些新生代员工将手机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休闲娱乐,有效的微型学习时间很少。可见,利用手机微型学习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沉迷于游戏、影视等娱乐资源,反而浪费了时间与精力。为此,通过企业提出培训要求和高校进行有效引导,新生代员工这一内因要发挥重要作用,要逐步意识到:学习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微型学习要和企业需求、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学习要有一定的坚持性,微型学习资源往往是碎片化的、零散的知识点,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获益;学习要有一定的方法性,可以借助微型学习支架,结合自身工作进行情境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学有所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

    【参考文献】

    [1]继续教育杂志记者.建设校企合作平台 推进人才培养创新: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访谈[J].继续教育,2015(8):3—5.

    [2]傅建明.微型教学模式述评[J].外国教育资料,1997(3):74—75.

    [3]石长征,武丽志.技术支持的微型教学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2):84—90.

    [4]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0—13.

    [5]蔡国春.后现代知识状况与高等教育:解读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1):115—118.

    [6][英]海伦·瑞恩博德,等.情境中的工作场所学习[M].匡瑛,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19—238.

    [7]王正中,张艳超.后现代视角下微教育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与继续教育的关系[J].继续教育研究,2014(1):31—32.

    [8]郭绍青,黄建军,袁庆飞.国外移动学习应用发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1(5):105—109.

    [9]方海光,王红云,黄荣怀.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与应用案例研究专栏综述篇[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4—20.

    [10][14]程洪莉,徐文新.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创新研究:以“工作场学习”为视阈[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6(3):4—7.

    [11]刘爱军,刘竹清,褚昭昂.移动学习的接受度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南京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3(4):104—111.

    [12]段前佳.移动学习在企业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与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13]杨彬.协同创新视角下的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9):64—68.

    [15]杜友坚,伍海燕,陈慧斌,王佑镁.面向企业新生代员工的微型學习支架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4(3):78—83.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