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刘江明

    【摘? 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帮助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质量,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提高听说读写能力。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和素质,与获取知识、提高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都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语文;阅读;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因此,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1. 用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布鲁纳曾经说:“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习的兴趣已经产生了,学习材料的内容也必须符合学生的爱好特点,如果我们只注重阅读兴趣的诱发而忽视阅读材料的趣味性,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难持久。要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越读越浓,越读越投入,必须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阅读。

    2. 用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因为年龄小,最容易对事物产生直接兴趣,我们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唤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比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的故事很适合低、中年级学生听、讲。老师可以从中选取最有趣味,最富感染力的精彩片段,声情并茂地讲给学生听,借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 用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我们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挖掘出来。比如通过对《桂林山水》等课文的赏析,引导学生领略神奇的自然,壮丽的山河;通过《养花》等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明白为人的根本,处事的哲理等。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宝贵素材。此外,笔者经常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优美的课件背景下感受语文的美。

    4. 用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体验与理解,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比如,《坐井观天》中有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笔者事先准备好了小鸟和青蛙的头饰,教学时让学生来扮演青蛙和小鸟的角色来对话,同学们一看到青蛙和小鸟的头饰,都非常感兴趣,跃跃欲试,于是笔者让他们戴上头饰来表演青蛙和小鸟的对话,看哪一组表演的语气最形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引发学生质疑,提高阅读能力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中进行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引而生疑”就成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

    1. 自学引疑。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不理解的地方,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索。比如在预习《狼和小羊》时,有十几位学生提出 :狼想吃小羊,扑上去吃就是了,为什么要故意找碴呢?这个问题其实正是课文的寓意所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的寓意。

    2. 悬念引疑。教师在教学课文的重点时设置悬念,让学生生疑、存疑、从而拨动孩子的心弦,使他们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在深读课文《草船借箭》时,教师巧设悬念: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要他10天造10万枝箭,现在请同学们替诸葛亮算一算:他每天该造多少支箭?在当时能造那么多枝箭吗?可诸葛亮却立下了军令状:只需3天就能造成完10万枝箭。请同学们再算一算,诸葛亮平均每天又该造多少支箭?这样,在学生计算、思考的过程中巧设疑点:诸葛亮到底是怎样把这10万枝箭“造”好的?通过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教师就为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创造了条件。

    3. 演示引疑。在演示过程中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使学生掌握科学道理,理解课文内容和发展思维能力。如教学《称象》时让学生分组实验,以面盆作河,旅行杯的塑料盖作船,铁块作象,小汉包作石块,在演示中教师启疑:为什么用船代替了( ),用石头代替了(),利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实验演示中引疑,更注重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克服了传统教学重认识结果的弊端,加强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4. 观图引疑。通过对一些图像的观察,抓住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产生疑点,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如教学《美丽的公鸡》时,先出示课文的挂图,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教师有提出新要求:大家再仔细的看看每一幅图,看看公鸡的神情有没有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三、拓展阅读空间,培养阅读能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说:“如果你能引导孩子迷上读书,那么你所影响的不仅是自己孩子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下一代孩子的未来。”《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和贯彻,使强化课外阅读提上了议事日程。很多教师清楚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光靠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不行,拓宽小学生课外阅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1. 构建课内阅读途径。一要重视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自己设计问题,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或相关内容。然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独立完成“当堂训练”相关的内容或题目。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锻炼阅读能力。二要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要求学生自学时就着不懂的问题与同桌或其他同学讨论。自觉组成小组展开讨论,积极发言。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鼓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 有效指导课外阅读。让学生针对性地阅读,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提倡“读名著”活动,教学中必须解放思想,要有“大语文”阅读观念,既重视课内阅读,也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把学习场所从教室中解放出来,开辟广阔的阅读实践空间,使学生吸取先贤圣人智慧精华,感知名家生活经验,借助文化精品的永恒魅力和厚重的内涵,丰富文学底蕴,提高审美境界和人生追求。

    3. 自主参与各种阅读。开设阅读课,扩大阅读空间,每周安排一节课给学生到阅览室看书,让他们从报纸杂志上了解生活,开阔视野,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去解读古代的生活状况,去欣赏外面的生活画面,去想象体会未来的生活情景,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把写作材料积累下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还提高了写作水平。

    同时,笔者还经常与家长交流,提高家长的意识,让他们明白,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提高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笔者建议家長坚持每晚上的亲子共读,并把和孩子读书的照片分享到班级,促进其他家长的热情。

    四、善用阅读评价,培养阅读能力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所以,笔者一定会继续坚持下去,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带领班上的孩子在书的世界里遨游。

    【参考文献】

    [1] 张层香.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J]. 语文课内外,2017(36):107.

    (责任编辑:邹宇铭)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