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研,让心理教研活动充满生命力
崔昌淑
〔关键词〕深度教研;主题式;体验式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开展,各地的心理教研活动也成为了常规化的活动。通过心理教研活动,专兼职心理教师们相互交流和学习,提升专业水平,拓宽专业视野,获得专业发展的动力。然而,环顾心理教研活动的形式,目前大多还停留在大型观摩活动、团康活动、讲座活动等形式,研讨课例活动也是一种浅层次的研讨,不能对心理辅导课深入开展研究,导致心理教研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新鲜感和吸引力。
“深度教研”是指有深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研活动。深度不仅体现在研究内容的深度上,同时体现在教师所收获的体验的深度上,体现在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力度上。中小学心理教研活动为什么需要开展深度教研?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目前很多心理教研活动仅仅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忽视了教研活动的内涵和效率。心理学科本身专业性要求很强,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要求心理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知识,这样才能应对几百甚至几千学生的不同要求;同时,大多数心理教师在学校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导致在有限的心理教研活动时间里,教师需要更多的收获和体验。因此,可以说心理学科专兼职教师比其他学科教师对教研活动更有热情,更充满期待,同时要求更高。如果心理教研一直停留在浅层次的活动,甚至为了活动而活动,心理教研必定很快会被兼职心理教师抛弃,也会被专职心理教师和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抛弃。
我区的心理教研活动自2006年起步至今,经过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深度教研”为特色的风格,几年来吸引着省、市各中学心理教师前来参加,引领和影响着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会议”上,广州市越秀区心理教研组代表广东省向全国与会代表以“深度教研,内涵发展”为题,全面介绍了开展心理教研活动的经验和思考,得到了与会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
“深度教研”区别于浅层次教研的根本点是,关注心理教研活动的发展动力、影响力、吸引力和活力,使心理教研活动充满生命力,让活动持续良性地开展下去。主题式教研、分层式教研、体验式教研、开放式教研是“深度教研”的不同方面,分别区别于传统的即兴式教研、单层式教研、讲座式教研、封闭式教研。其中,主题式教研用系统、深度的研究活动让心理教研活动延续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让教师获得丰富的营养和源源不绝的专业发展动力;分层式教研把影响力从骨干教师和科组长推广到学校的全体教师,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学生获得良性的教育环境,获得更加专业的教育;体验式教研,让教师们获得专业成就感和专业幸福感,同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具体操作方法,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做到不仅吸引学科教师,同时也吸引各学科教师参加;开放式教研,让活动充满活力,在创新和互动中让心理教研更加鲜活、更加具有影响力。
一、主题式——让心理教研充满发展动力
“主题式”教研是指针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确定研讨主题,根据主题设计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学实践,达到预定的目的。 “主题式”教研的路径是:确定主题—专题讲座—研讨课例活动—优质课展示活动—分享交流—比赛、评优活动。
“主题式”教研活动流程图
主题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来源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普遍问题;围绕主题,邀请专家或区内的专家型教师作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指导,便于教师利用新理念新方法开展心理辅导课的实践;区内心理学科专兼职教师把自己的课拿出来,邀请其他教师和教研员听课议课,在研讨中进一步发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研讨课例活动中将比较成熟的课拿出来供全区教师观摩和学习并组织研讨,优质课展示活动有利于推广和普及心理辅导课的理念与方法;邀请在实践中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教师分享自己的体会和经验,进一步理清思路,确定实践方向;围绕研讨主题,设计比赛和评比活动,让教师有一个成果展示的平台;在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之上,根据前期发现的问题,再确定主题,开展下一个周期的研究活动。
“主题式”教研活动避免了即兴的、无计划的教研活动,能把实践中的问题深入研究下去,容易形成研究成果,有利于引领心理教师开展实践和探索,把实践成果固定下来以便推广和运用。
以2012~2013学年为例,根据心理辅导课中教师的困惑,我们的主题是“心理辅导课‘三段阶梯式体验教学模式的探索”,并根据主题设计了专题讲座,组织了研讨活动、优质课展示活动、分享交流活动和比赛评比活动。
从2006年开始,我们的心理教研活动都是基于主题的深入落实和实践,有效提高了心理教研活动的效率。2006年9月,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区内大部分教师对心理辅导课不太了解的情况,主题确定为“心理辅导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教师们了解心理辅导课的理念和方法,并在实践中锻炼;2008~2009学年,我们的落脚点是心理辅导课在课堂中的实施;2010~2011学年,根据在教学中的问题,确定了“心理辅导课热身活动、主题活动的组织”的主题,帮助教师各个突破,解决教学难题,提高教学效果;2012~2013学年,针对心理辅导课的专业瓶颈,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2013~2014学年,进一步探索新模式的运用问题。纵观八年的心理教研活动历程,可以看出研究主题是逐步深入的,从开始的普及,到现在的新模式的探索和运用,一步一步走来,形成了本区的研究思路,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几年,越秀区的心理教师在省、市心理辅导课教学比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近期还有两节课入选全国心理辅导课优质课。最重要的是,学校所开设的心理辅导课很受学生们欢迎,学生在心理辅导课上获得了成长的体验。
在“主题式”教研活动中,教师们不仅学到了理念和方法,同时启发了研究思路,获得了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反过来又推动着心理教研的发展,使其能长期稳步开展下去。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开展一方面需要准确诊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面临的普遍问题,同时要在几年的时间内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这就要求组织者站得高看得远,如此才能引领教师深入扎实地开展下去。同时,在主题式教研活动中,让教师明白研究的方向以及必要性,使他们能自觉地关注问题,开展教学研究。
二、体验式——让心理教研充满吸引力
“体验式”心理教研是指,在心理学科教研活动中通过角色互换,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学会技能、掌握技术和方法,从而促进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方式。在教研活动中教师获得的体验有五个层面,分别是: 1.基础体验——教师具有对内容基本的“译码能力”和“译码动力”,遵循轻松原则。 2.直观体验——教师被引导到冲击感、舒缓感等声画享受,遵循本能原则。3.代入体验——教师被唤起思考、判断或记忆,遵循切己原则。 4.成长体验——教师被启迪确立或增强某种价值观念,某种知识或技能,遵循社会原则。5.幸福体验——崭新的视角或丰富度,颠覆既有的观念、方向、认知,让教师产生满足、幸福感,遵循卓越原则。教研活动首先要做到轻松和愉快,这是基本要求,可以抓住心理教师的心,并吸引更多非专业教师参加。要想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必须提供代入体验、成长体验以及幸福体验。有效的心理教研活动就是要让教师获得高层次体验,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和专业的提升。
通过角色互换的活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可以说是心理教研活动特有的形式。因为心理辅导课本身就是学生获得体验的过程,要想学会创设情景、设计活动、落实过程,就要体验学生的体验过程。在心理教研活动中的角色互换包括: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换。模拟心理辅导课堂,再现心理课堂的活动,然后针对活动开展分享和交流,让教师体会教学活动设计的作用,深入体验心理辅导课堂。2.辅导者和求助者之间的互换。模拟个案辅导,把心理辅导理念和技术转化为咨询案例,在模拟中,转换辅导者和求助者以及听众身份,在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学会辅导方法。3.彼此的督导者。开展同伴督导,在相互督导,在专家与心理教师的角色转换中,深入思考理论,从指导者的角度探讨问题,从督导的角度寻求方法。4.彼此的培训者。开展同伴培训,给基层教师提供做培训教师的机会,让教师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其他人。
在“游戏活动的组织”这个主题教研中,教师们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中转换,体验心理游戏的效果,学会组织心理游戏的方法。在“心理辅导中的共情”主题教研中,教师们在辅导者和求助者、听众之间转换角色,体验共情带来的效果,学习正确的辅导方法。通过“心理教师成长经验交流”“读书心得分享”活动,教师们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和职业的幸福感。
角色转换活动,一方面,使活动生动有趣,避免了讲座式教研活动的单调,让全体教师都深层次参与活动,增强了活动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们轻松获得了代入体验和成长体验,使心理教研充满了吸引力。
“体验式”教研活动不仅仅是心理教师的团康活动或观摩活动,还可以是研讨活动、培训活动、课题研究活动,关键是要看如何组织活动。模拟情景、角色互换、广泛参与、积极互动的教研活动,不管是什么内容和主题,都可以成为教师获得成长体验的有效活动。
三、分层式——让心理教研充满影响力
“分层式”心理教研是指,“区域、学片、科组”三级心理教研活动平台,教研活动覆盖专兼职心理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以及各学科教师。区级教研活动是针对学校心理科组长、区心理教研中心组成员和课题组成员,通过区级层面的教研活动开展指导和培训,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区级教研对学片教研和校本教研具有指导和示范作用。学片教研活动是指,围绕学区,几个学校就近开展的教研活动,参加的人员有学校兼职心理教师和骨干班主任,主要是围绕区级教研活动主题,进一步落实主题和实践操作方法。科组教研是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普遍问题,在心理科组的带领下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面向学校全体教师,使各学科教师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让班主任掌握心理主题班会的开展方法。通过分层式教研,全面提高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使学生在良性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在“分层式”教研中,首先,必须对学片教研活动加强引导,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引领作用,利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主题可以在全区统一部署,指定召集人和开展时间,并进行学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学校心理科组的教研活动,要发挥心理骨干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和组织作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班主任、各科教师中普及和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开展各学校心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也是开展好学片教研和科组教研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和相互学习、资源共享,达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因为,学校开展科组活动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往往感觉到单靠一个心理教师不管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人力上都力不从心,学片教研活动层面就更加如此,单靠一个骨干很难应对学片教研活动,因此,各学校心理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和资源共享就特别重要。而各学校心理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的平台就是区级教研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促进,携手完成学区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避免单个心理教师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
“分层式”心理教研,使心理教研的影响力推及各学科教师,推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最终使学校受益、使学生受益,让心理教研真正发挥作用。
四、开放式——让心理教研充满活力
“开放式”教研是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线上线下”相结合,“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时间、地点、人员不设限的多样化教研方式。 “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专业qq群开展个案交流、读书分享、教学心得分享等,分享学术讲座和培训等信息。建设“越秀区心理学科学科信息网”,网上重点开设“教研”和“科研”“培训”等栏目,为有效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升心理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平时,教师上心理辅导课或在个案辅导中有困惑的时候,就会把自己设计的教学预案及碰到的有关问题发到教研网络上征询意见,教研组成员会就此展开讨论,发表意见供试教教师参考。网络上的教学研究时间上比较灵活,可以随时开展。
越秀区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个案交流,根据主题有时会选择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场地来开展,便于社工和志愿者开展交流。社区的心理辅导更多关注学生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心理教师则更多关注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交流中综合了解学生的情况,和社区一起制定协同一致的辅导方案。例如,最近一期的教研活动,有一个主题是探讨“保密原则的尺度”,前半部分的交流地点选在华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与社工开展基本问题的交流。结束以后,心理教师移步附近的中学继续开展深入交流。因为社区的场地属于半开放式,不便于个案的深入交流。在与社区的互动中,教师们获得了很多在校园里得不到的信息,学会了“借力”社区。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我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组织了对中山大学、广东省精神病研究所、广州市脑科医院、广州市卫生保健所等专业机构的参观和学习。同时,开展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利用课余时间接听越秀区心理咨询热线,走进社区接待来访家长和学生,并在网上解答心理问题;协助计生部门参与社区的心理教育和宣传教育工作。
我们邀请了香港的知名专家为我区心理教师开展个案辅导的指导,通过培训,教师开拓了视野,学会了方法,更新了理念,更重要的是与香港搭建了交流的桥梁。在香港专家的引荐下,区心理教师带领学生赴香港参加了香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增进了友谊,促进了相互了解,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生活。
几年来我们坚持“深度教研”理念,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方法上都力求做到扎实、有效。我们紧紧围绕心理教师专业发展这个主线,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开展各种活动。我们的教研活动有全区规模的,有学片规模的,也有科组规模的;有课例研讨,有参观,有讲座,有团康活动,还有交流分享活动;有专职教师个案辅导的交流,也有兼职教师的集体备课;有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工作、成长经验介绍,也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公开展示。不管形式如何,“深度教研”使心理教研活动充满了发展动力,展现了勃勃生机,吸引了区域内更多专兼职教师,也吸引了省、市周边学校的心理教师参加,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
注:本研究为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11C188。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广州,51018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