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曹烨 徐磊 王蓁

    

    

    

    摘? 要 以江西某高校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调查新媒体在校园中的使用现状。并对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挑战进行分析,发现主要集中在对学生个人、管理工作以及教育教学方面,其本质是学生受到网络及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学生要加强主体意识;教师要发挥好帮扶与引导作用;学校应坚定方向及避免沉默,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以应对挑战。

    关键词 新媒体;校园文化;网络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 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7.7%[1]。报告还指出,互联网渗透率会不断提升。在中国网民中,处于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而高校学生正处于该年龄段。并且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强高校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网络安全的规范管理。同时,相關学者的研究也指明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要尤为关注高校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2-3]。

    既定政策与众多研究均密切关注新媒体在高校的使用状况,根本原因在于新媒体对于原有校园文化的冲击与构建。即新媒体不仅优化了文化的传播途径,并且自身也构成新的文化体系[4]。毋庸置疑,校园文化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深远影响,其对于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及个人品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

    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得以被不断构建,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新媒体是面向大众、依托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媒介,因此,新媒体在校园中使用的主要体现是学生对网络媒体的使用情况。笔者以江西某高校为例开展实证研究,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共计28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典型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重点对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现实挑战进行分析,旨在为应对挑战提供对策参考。

    2 新媒体在校园环境中的使用现状

    普遍接触性? 据问卷反馈,95.16%的学生每天都与网络接触。289名被试中有275位学生选择“我每天都会与网络媒体相接触”,仅有14位学生持否定态度(图1)。而在问到“我的生活离不开网络媒体”时,有超过九成学生倾向于同意观点(图2)。同时,通过对“性别”与“是否同意每天接触网络”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二者是独立无关的(P>0.05),男女学生普遍接触网络。

    使用时间长? 在进行学生日均使用网络媒体时长的调查时,发现时长超过三小时的学生占60.21%,仅有不到两成的学生能控制在两小时以下(图3)。

    追求娱乐性? 从访谈结果来看,学生接触新媒体的主要用途集中在娱乐、学习、工作等方面。在回答“我使用网络媒体花费最多时间在?”这一问卷题项时,有72.32%的学生投给了娱乐。在具体的网络活动中,最高的三项分别是聊天、听音乐、看视频,均超过八成,分别为88.24%、84.43%、83.39%;而写材料和读新闻的比例未过半,分别为42.21%和48.1%(见图4、图5)注重社交性? 在问及近期常使用的软件时,微信、QQ与新浪微博呼声最高,分别高达97.58%、96.89%、80.28%(图6)。其中,微信与QQ正是以社交为主要功能的软件,高达九成以上的数据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非常注重社会交往。

    3 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学生作为学校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总是直接或间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依然处于形成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同时存在辨别是非能力薄弱、社会经验不足等情况。丰富多彩却又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极容易对学生个体的心智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此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长期发展积淀而成的价值体系,其建构离不开群体意识。如果任由负面网络文化入侵高校、肆意裹胁学生群体,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个体精神面貌与行为习惯,并且极容易转化为校园物质文化被破坏、制度文化被违反、学校办学理念等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被颠覆,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对学生个体的挑战

    1)自控能力下降。在此前接受基础教育时,学校里有教师严格的教育,家中有父母的敦促提醒,因此,学生上网受到外部监督。步入大学后,学生有了更多自主空间,又尚未养成自我监督的能力,加之思维活跃、求知欲强,面对内容丰富的网络,难以自控,沉溺于网络,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造成时间精力的浪费。调查结果表明,几乎每位学生每天都会上网,而有六成的学生每天上网超过三个小时,认为“自己上网花费时间最多的是娱乐”的学生高达92.04%。

    2)社会交际问题。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都是通过QQ、微信社交工具进行人际交往,而QQ和微信正是这些软件中以聊天功能为主的社交软件。长时间的网络聊天与互动,容易让大学生在进行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中产生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等问题,不利于正常的社交活动的发展。

    3)知与行的割裂。在问及“我了解热衷于网络会对自身造成负面影响”时,共有八成以上的学生倾向同意。然而,几乎每位学生每天都会与网络接触,每天上网超过三小时的学生占60.21%,并且有72.32%的学生承认:“使用网络媒体时,花费最多时间的就是娱乐。”学生自认为已经了解网络的负面影响,但在实际中却难以控制自我,依然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娱乐中。这一方面反映了网络娱乐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证实了脱离行动的认识是“妄知”,嘴上表示知道负面影响,但依然深陷其中。与在不知道或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误入歧途的学生相比,此类声称了解情况却无法管控自身行为的学生身上的问题更严重。网络娱乐巨大的吸引力造成学生知与行的割裂,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也使得辅导员思想引导工作难度增大。

    4)户外活动减少。在问到“在休闲时间经常会选择网络活动来轻松消遣”时,过半数学生选择“符合”,选择“基本不符合”与“不符合”的学生不足5%。因此可以得知,网络在学生平时休息日中的娱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提倡的“三走”活动依旧难以得到全面落实,大学生在休闲时段内户外活动依旧不足。长期“蜗居”网络而缺少户外活动,势必对个人身心发展造成危害。目前,大学生体质日渐下降,心理疾病问题频繁出现,与户外活动减少有着直接关系。

    对学生管理的挑战

    1)学生身份淡化。学生身份不仅体现在学生是学校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体现在学生以学为中心的职责。而网络的负面影响造成学生身份淡化,学习动机降低。在课堂上表现为“低头族”“瞌睡族”频现。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或间接地使用手机,无法专心学习。而大多数教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情况缺乏有效管理,即便有意愿制止学生课堂“低头族”现象,但学生使用手机这一行为具有隐匿性,无法轻易判断学生是否在使用手机查询学习资料,因此也就难以予以制止。

    在课外则表现为学生花费更多时间在网络娱乐上、学习时间减少、学习兴趣下降。通宵达旦玩游戏、追影视剧的情况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一些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总是拖延或敷衍完成,临近期末考试又开始熬夜补习、向教师索要重点……

    显然,无论是课堂“低头族”“瞌睡族”,还是课外的放纵自我,均为学生身份淡化的具体表现。长期如此,不利于学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与保持,对教师课堂管理、辅导员管理工作造成巨大挑战。

    2)严峻的网络突发事件。一方面,因为网络具有匿名性,部分学生认为自我身份有所隐匿,在网络上口无遮拦、随心所欲,极大地损害了个人与学校形象。甚至有学生凭借所学知识做出违法犯罪之事,如2018年4月,绍兴市嵊州市人民检察院对一起在校大学生向他人出售攻击软件的案件提起公诉。此外,篡改教务处成绩、贩卖色情影片等类似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网络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消极影响。如“校园贷”、电信诈骗、网络传销不仅对学生学习生活、家庭带来严重后果,也对学校安全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对教育教学的挑战? 据美国学者G.格伯纳的培养理论分析,新媒体有选择地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将直接呈现给学生群体,对学生“主观现实”产生影响。而当“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存在偏离时,学生的主观认识也将与客观存在产生偏离。并且新媒体是一个长期的、潛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制约着大学生的现实观[5]。故此,互联网在高校大学生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单纯的媒介工具,而是逐步转化成具有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功能的传播者和教育者。当负面网络文化成为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传播者和教育者时,无疑冲击着课堂教学、学生德育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生如果长期受到网络上不同价值取向、不良信息的干扰,容易使其在“繁荣”中不知不觉深陷不良诱惑,丧失明辨是非能力、偏离社会现实。这样一来,不仅造成学生无心向学,使课堂教学低效,而且使高校德育功能弱化。另外要特别关注的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具有的多元性、开放性与网络信息传播不平衡性,非常容易引起三观尚不稳定、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的好奇心理。因此,西方反华势力往往将高校确认为“入侵”首选之地,利用新媒体攻讦我国的文化意识形态。

    4 对策

    学生要加强主体意识? 学生是校园新媒体的主要应用者,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面对当前新媒体形势的诸多挑战,学生应认清自我身份与职责,主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将更多的时间投入专业学习与自我发展中,积极发挥网络对促进学业、开阔视野等正向功能。同时,学生要规范“线上”行为,遵守文明上网公约,增强自身明辨是非能力,自觉抵制低俗、谣言、色情、暴力、反动等糟粕文化。这是个体主观因素,也是应对挑战、解决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根本途径。

    教师要发挥好帮扶与引导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遭受的挑战,本质上是学生受到网络及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思想松懈、观念歪曲与行动偏差。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情况,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来解决学生思想和行动上的困扰。因此,对于学生受到的网络及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教师亟待重视与正确引导。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甄别网络谣言、抵御网络诈骗、克服不良诱惑;另一方面,教师要顺应新媒体形势,创新教育管理方式方法,发挥好新媒体对于消除师生间交流隔阂、增进学生认同的作用。如在日常管理中,教师用好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既能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关注学生动态,又能与学生在轻松氛围中进行友好互动,增进师生情感。

    校方要坚定方向、避免沉默? 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师生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文化影响,校园文化也将随师生群体观念的变化而逐渐发生改变乃至重构。如何在瞬息万变、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中维护校园文化?学校管理者应坚定方向、避免沉默。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方沉默会造成相反方观点的扩张,如此循环,终会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小的螺旋式发展趋势[6]。对于新媒体中传播的优秀文化,校方可引导全校师生弘扬、借鉴与吸收,丰富校园文化;对于网络糟粕,校方要引导全校师生自觉抵制,营造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向上的风貌。总之,校方应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引导者,在坚定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础上,传承学校优秀历史文化。同时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畅通意见渠道,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共建,尤其是引导学生参与,避免校园文化与学生群体文化的割裂。

    加强网络内容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高校应携手政府网管部门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一方面要坚决抵制低俗、谣言、色情、暴力、反动等糟粕内容。网管部门要加大网络巡查力度,建立畅通网络信息检举制度。高校要重视传播文明上网观念,可通过团日班会、宣讲会、新媒体宣传、辅导员下寝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倡议党员骨干、优秀学生干部担当日常网络监督员,呼吁更多学生成为网络“清道夫”,自觉抵制糟粕文化。另一方面要发挥网络平台的风尚引领的作用。高校应以学校、团学组织新媒体为重要载体,积极传播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青春正能量,讲好校园故事,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2]徐稳,杨素群.论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4-87.

    [3]辛建中,刘东风.新媒体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改进与创新[J].文教资料,2015(6):110-111,159.

    [4]孙文杰.论新媒体环境下校园文化的构建[J].学习与实践,2013(1):135-140.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彭兰.网络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