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中的“一”
陈志荣
【摘要】鲁迅的小说《药》,语言凝练、含蓄、蕴藉,尤其是文中的“一”字对我们了解作品的人物、思想、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药》;“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学作品是这个民族语言的最高成就。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民族经典。小说《药》的语言凝练、含蓄、蕴藉,令人称道,尤其文中的“一”字更是耐人寻味。
《药》字数约四千五百,而“一”字,就用了一百四十多处,其用法大致有这么几类:一是作数词,当定语,如“一片乌蓝的天”“一包洋钱”等;二是作副词,如“一旦”“一般”等;三是用在重叠的动词之间,如“皱一皱眉头”“捏一捏”等;四是固定短语,如“一无所有”。单独看这些“一”,没有丝毫特殊之处,如果我们就这些“一”在整体中细细把玩,慢慢品悟,我们就不得不感叹鲁迅真乃运用语言的大师。
请看以下例子:
例1:“唔。”老栓一面(边)听,一面(边)应,一面(边)扣上衣服。
例2:两个人一齐(同)走进灶下,商量了一会,华大妈便出去了,不多时,拿着一片老荷叶回来,摊在桌上。……一面整顿了灶火,老栓便把一个碧绿的包,一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一同塞在灶里;一阵红黑的火焰过去时,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
例3:“一字儿排着”“一串纸锭”“一座新坟”“一碗饭”“一圈红白的花”“一只乌鸦”“一株没有叶的树”“露出一块一块(一块块)的黄土,煞是难看”。
我们试着把示例中的“一”删去或换成别的词语(见示例中括号里的内容),那么,《药》的艺术魅力就会大打折扣。我们知道,数字通常在说明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能使文章更具有准确性与说服力,那么,在小说《药》中的“一”这个数字的作用是什么呢?
首先,“一”字绘景写事。鲁迅小说创作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重视描写人物活动和主题所需要的氛围与环境。《药》中的“一”恰在绘景写事中起到了渲染点缀、创设环境氛围的作用。例2中的“一”和视觉、嗅觉结合起来叙事,虽三言两语,却写得极细致、极丰富:夏瑜的生命先变成了一个“人血馒头”,再变成“一个碧绿的包”,又变为“一阵红黑的火焰”,最后是“一种奇怪的香味”,这样的笔法,仔细体味,就会深深领悟鲁迅所表现的革命者的悲哀和群众的愚昧,从而对夏瑜生命的消亡产生独特深邃的理解。
其次,“一”字绘人。能简洁传神地描摹出人的各种神态,在对人物心理及性格的刻画上,起到了烘云托月或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例1的“一”传达出华老栓心事重重满怀希望但内心紧张恐惧的复杂心理;例2的“一”则透露出华老栓夫妇全部的希望,更表现了他们竟然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的愚昧与麻木。
第三,“一”的使用,使整个小说的节奏慢了下来,使小说的旋律变得更加压抑、沉重,从而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意义。我发现鲁迅先生精心锤炼这独特的“一”,不是故弄玄虚,除完美的表情达意外,其直接的动因是节奏的需要。如例3写坟场的“一”有很多,“一”字阴平调,发齐齿音,读起来不是响亮的,而是低沉的。这些“一”使小说有了恰到好处的停顿,使常式句有了变化,形成小说独特的音调和节奏,读者就在这样的节奏中体验到了鲁迅心中沉重的悲凉和深广的忧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