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学开启智障幼儿语言学习的新型发展道路
摘 要:智障幼儿由于大脑发育方面的缺陷,可以理解和使用的词汇量有限,词语储备贫乏,对词语的运用能力低下,无法做到准确地表情达意。因此,智障幼儿学习语言较为复杂、困难。由于智障幼儿特殊的学习模式,教师如果在进行引导教学时没有抓住其心理特点,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基于引导式教学开启对智障幼儿进行语言教学的新型发展道路,着重提高智障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强化教育,让智障幼儿在发展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养成正确的说话习惯、可以清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本文从智障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导入活动、教师讲解、创设环境、分层设问、反复训练等角度探讨了引导式教学的具体应用,由此打造促进智障幼儿发展的全新语言环境。
关键词:智障幼儿;引导式教学;语言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編号:2095-624X(2020)24-0013-02
引 言
引导式教学是基于新课程改革目标,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幼儿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获取新的知识,而教师也借以打造了专属于智障幼儿发展的新型学习环境。智障幼儿会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讨论发展,最终提升自我的整体学习能力。智障幼儿由于智力方面的缺陷,影响了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再加上认知能力低下,其语言表达能力低。因此,教师应该寻找到突破智障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际关口,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智障幼儿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全面提高。
一、了解智障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
智障幼儿由于生理方面的缺陷,无法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和家庭教育中提高语言能力,到了学龄阶段,甚至无法正确地说出如爸爸、妈妈这样简单的词语,简单的话说得颠三倒四,不能很好地理解周围人的语言,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并且明显滞后。
智障幼儿在说话时不带感情,不具备正常的交往能力,容易因为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低而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从而失去与人们语言交流的兴趣,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由此可见,营造良好的语言条件和氛围,对智障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引导式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智障幼儿开展学习活动,让他们从中获得语言学习的乐趣,丰富他们的知识[1]。
二、利用导入活动,激发智障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导入环节是整个活动的基础。一个好的导入环节,会让幼儿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在课堂上。由于智障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分配难,转移不灵活,教师应积极探索吸引智障幼儿注意力的方法,然后进行教学引导,以此激发智障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兴趣。
智障幼儿具有爱唱、爱表演的特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设问、语音设问、多媒体设问等模式,通过猜谜引入、游戏引入、直观引入等方法巧妙地引入课题,在新旧教学模式连接的过程中让智障幼儿回顾已有的旧知识,吸引智障幼儿无意和有意的注意,提高智障幼儿的学习兴趣,使智障幼儿迅速进入课堂角色,调动智障幼儿的整体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韵母“a”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医生检查口腔的相关动态图片,然后让一位幼儿扮演医生,另一位幼儿扮演病人,模仿医生手拿压舌板走到病人面前的相关情景。扮演病人的幼儿会跟随教师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的影片自主张大嘴巴发出“啊”的读音,由此教师成功地引导幼儿参与到了本节课堂教学中,使幼儿可以轻松地跟随教师了解“a”的具体发音。
三、注重教师讲解,引导幼儿参与学习
教师的讲解过程是幼儿有效学习的基础。在讲解环节,教师必须了解智障幼儿的学习心理,设置适当的学习任务,给智障幼儿创设特定的语言环境,让幼儿在拼音、短语、儿歌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的意义。
教师应在每节课开始前认真地做好备课,以各种方式去引导智障幼儿理解这些句子,随时随地对智障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刺激训练,让智障幼儿通过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从而了解句子的具体发音,最终启发智障幼儿的整体思维,让智障幼儿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掌握知识。特别是在教学重点知识时,教师应创设适合智障幼儿语言发展的独特情境,给他们提供适当的语言刺激环境,让其敢于在课堂上开口说。例如,在教学“要……”一课时,教师可以带上饼干等小零食,与智障幼儿进行互动,并重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或智障幼儿正在做的事情,让其将这个动作和代表这个动作的词语联系起来,丰富他们的经验。在他们粗略明白后,教师可以着重讲解“要”的具体含义,然后鼓励智障幼儿向同伴提出要求,使用动词“要”。这时,一些智障幼儿对周围的同伴提出了“我想要吃这块饼干”。在句子的演练过程中,教师成功地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使得智障幼儿积极结合实际生活说出了“我想要上厕所”“我想要出去玩”等句子,从而对相关词汇形成印象,时间长了就会理解、会说了。
四、设计分层提问,引导幼儿进行练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教师对智障幼儿的整体情况有了了解,并可以根据其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不同智障幼儿的学习发展特点,在问题设计方面应设计出具有一定坡度的问题,通过坡度问题让智障幼儿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积极的学习探讨,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理。
同时,教师应根据实时教学效果设计一些辅助问题,使班级内表现较为积极的智障幼儿辅助能力较弱的智障幼儿解答问题。这个过程创造了语言交往环境,促进了智障幼儿之间的交流,不仅使得智障幼儿的感情变得更为浓厚了,还有效提高了智障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借此创建适合全班幼儿参与的实际活动,让智障幼儿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问题探索及发现。例如,在“我会上厕所了”这一活动中,教师在进行活动前就应该将智障幼儿做好分组,把能力相同的智障幼儿分配到同一学习小组,再设置一系列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将不同的梯度问题导入课堂上,让智障幼儿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展示“冲水”“洗手”等图片,然后要求智障幼儿在观看完这些图片后及时找出词语所对应的图画。在这一过程中,能力较强的智障幼儿会自主带着能力较弱的智障幼儿共同寻找词语所对应的图片,而教师也可以借此教导智障幼儿“上厕所”的相关步骤。
五、营造独特的学习环境,引导幼儿做出思考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进行单一说教,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将不会理想。智障幼儿必须亲自参与去体验知识,在实际体验过程中收获独特的经验。因此,教师在为智障幼儿营造特殊语言环境时,应确保智障幼儿在课堂上有属于自己的发言时间,为智障幼儿创造更多的活动交流机会[2]。
通过活动探索,智障幼儿可以在活动中完成主动性激发。教师应根据智障幼儿的特点设置一系列的问题讨论方案,让智障幼兒在课堂上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也是教师在新时代探索智障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语言情境,引导智障幼儿大胆说话,让他们从愿意说、敢说到会说。例如,在教学“学习礼貌用语”一课时,教师可以用“过家家”游戏展开教学,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小熊一家或其他动物的家庭,引导不同家庭进行交流。比如,熊宝宝见了虎妈妈会说“阿姨好”;虎妈妈见了熊爸爸会说“你好”。游戏还会涉及智障幼儿学习过的“谢谢”及道别时的“再见”等词汇,游戏情景也符合智障幼儿的发展特点。通过实际情境对智障幼儿进行语言刺激,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激发智障幼儿的学习兴趣,接近智障幼儿的日常生活,可以让智障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让智障幼儿掌握教师教学的知识,提高智障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六、进行反复训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智障幼儿由于自身缺陷和种种因素,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进入社会,失去了很多锻炼语言综合能力的机会。因此,他们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意识、有目的的反复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提高智障幼儿的语言领悟能力。反复诵读可以对他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形成反复的言语刺激,从而在其大脑中逐步形成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形成后,他们会更容易地感知外界的语言信息。在诵读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智障幼儿更好地掌握音调、音量,使其说话不再像木偶人一样,通过音调和节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复述训练,从简单复述到详细复述再到创造性复述,难度逐渐增加,逐步提高智障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如让智障幼儿复述自己的生活。教师还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堂时间与智障幼儿沟通聊天,引导他们说说身边的事情,或引导他们复述教师在上节课讲述的内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听、说、想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结 语
由于智障幼儿独特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展开语言教学时应关注智障幼儿的心理状况;在智障幼儿进行语言训练时及时反馈,如在智障幼儿有进步时伸出大拇指说“你真棒”;通过愉悦教育改善他们对自我能力的评价,调动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动机;通过引导式教学对智障幼儿的学习过程做出合理的探索,找到智障幼儿在课堂学习中的优点所在,以此鼓励智障幼儿,调动智障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应了解智障幼儿在表达能力方面的一些欠缺,通过活动创设、分层提问、引导教学,让智障幼儿敢于在课堂上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林晓敏.“引导式教学法”在智障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6(Z1):63-64.
周丹凤.论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J].才智,2018(32):39.
作者简介:段瑞红(1980.4—),女,甘肃民勤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主要从事幼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