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属高校国际化联合培养项目建设模式、实践与思考

    沈度 孟浩 李响 郎晓萍

    摘? 要 在扩大高等学校教育开放的背景下,北京市及市属各高校出台一系列举措,以优势专业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化联合培养项目,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国际型研究人才,高校办学水平得到提升。同时,联合培养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涉及规划、制度、方案、管理和内化提升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着手以体制机制、项目发展、学生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改革和优化。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人才;外培计划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larging the ope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bureau of education and Beijing-affiliated univer-sities have launched a series of measures, which have trained a group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alents with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mproved the level by developing various international joint educa-ting projects relying on advantage major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oint educating project, some problems have arisen, such as planning, rules, program, management and internalization. These problems should be given more attention and optimized by impro-ving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project deve-lopment, student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etc.

    Key words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international joint cultivating program

    1 引言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以及互联网、高端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一方面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实现自身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在这种现实需求下,培养一批拥有全球视野、具有扎实技能、掌握国际规则、具有国际事务沟通合作能力、适应竞争环境的国际化人才,成为高校的一项重点任务。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7年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均对高等学校教育开放等重要问题作了阐述,其中包括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中外学历互认等方面。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各地方加强了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力度,通过多种模式开展国际联合培养。

    2 北京市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及现状

    现阶段,高等教育领域内国际化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包括教育部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审批和复核的机构与项目,以及由地方审批并报教育部备案的机构和项目[2])、在地方教育部门指导下的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以及各高校自主开展的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等。

    目前,北京市属高校经过教育部批准的只有北京工业大学的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等少数几个机构承办的八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这些项目大部分已停办[3]。因此,现阶段市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为市教委发起并指导的“外培计划”项目和各市属高校自主开展的国际联合培养项目。

    “外培计划”是“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的子计划,由北京市教委于2015年3月制订施行。“外培计划”秉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优质资源共享理念,旨在有效推进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外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全面提升市属高校办学水平,服务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4]。据公开资料统计,2015—2019年,“外培计划”招生规模累计已经超过1500人,获得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按照《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外培计划”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学生参加“外培计划”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高招录取;第二种是校内遴选。通过高招录取的“外培计划”学生主要采用“1+2+1”培养模式,即入学后第一学年和最后一个学年在国内高校学习,第二、三学年在国外合作高校学习。通过校内遴选方式的“外培计划”学生主要采用“2+1+1”或“3+1”培养模式,即入学后前两个学年和最后一个学年在国内学习,第三学年在国外学习;或者前三学年在国内学习,最后一学年在国外学习。对于符合国外合作学校入学标准且按规定完成学业的“外培计划”学生,北京市给予国外学费和往返国际交通费的全额支持。在国外完成两年学业计划的学生还可以同时被授予国外学位,即在四年学制不变的情况下获得国内外双学位。这些优惠政策和可观的收益使得“外培计划”受到学生、家长极大的关注和青睐[5]。

    除中外合作办学和“外培计划”之外,北京各市属高校也都在实施自主的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与欧美日澳等国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签署协议,达成联合培养合作关系。有的高校国际化联合培养项目已经推行十余年,取得积极成效[6-9]。各市属高校自主开展的国际联合培养项目,从国内国外学习時间分配来讲多为“2+2”“3+1”等模式。学生按学校间约定的方案完成学业后,一般可取得国内国外两个文凭。同时,学生参加这些联合培养项目,不受生源地限制,入学门槛也相对较低,部分国外高校还对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学金或学费优惠,因此,高校自主开展的国际联合培养项目的参与面也更加广泛。一般来讲,两年国外访学项目更适打算在国外深造发展的学生,自主联合培养项目更适语言基础稍薄弱的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

    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国际化联合培养项目建设及实践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作为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市属高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四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九个、教育部“一流专业”一个,五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2015年北京市“外培计划”落地实施的首批高校之一。2015—2019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培计划”招生规模为每年24人,约占全校每年招生计划总数的0.9%。学校历来重视开展与国外院校的交流合作,目前已经与美国、英国、爱尔兰、德国、澳大利亚、瑞典、日本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10],在项目研究、学术交流、联合培养、师资建设、教师访学、学生夏令营等方面开展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利用学校与合作院校搭建的对外交流平台,每年通过“外培计划”和自主联合培养项目赴国外交流学习的学生超过200人。

    2011年,学校与美国奥克兰大学(Oakland Univer-sity,以下简称OU)签约建立合作关系,光电学院在此框架下与OU开展国际联合培养,培养专业包括机械工程(Me-chanical Engineering)和电子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等。OU初建于1957年,本科教育排名进入全美前100位,开设本科专业130个,硕士和博士项目135个,在校生规模超过两万,优势学科包括公共政策、商科、生物医药、汽车工程、教育学以及国际关系等。由于毗邻底特律汽车产业密集区,汽车工程研究和应用优势独特。自2011年以来,OU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学校建立国际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在校中国学生规模100人左右。

    除长期交流培养外,光电学院与美国奥克兰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美国波莫纳加州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短期交流合作关系。

    光电学院充分借助学校层面的对外交流平台和有关政策的鼓励支持,通过“外培计划”、自主联合培养项目、暑期访学、国际竞赛和国际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开展学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从2015年起,光电学院平均每年有2~7人入选“外培计划”国际联合培养项目;2011年起,平均每年有2~4名本科学生参与“2+2”自主联合培养项目,此外还有“1+1.5”“4+2”等模式的研究生培养项目。光电学院联合培养学生在国外学习成绩普遍优秀,国外课程平均绩点达到3.63(满分为4.0),一名2015年秋季出国的“2+1+1”学生平均绩点达到3.97。联合培养项目所有学生在国外都有过获得学业表彰(academic honor)的经历。在“一流专业”建设项目等经费的支持下,光电学院每年都有10~25名学生出国参加各类短期交流。

    “外培计划”由于招生门槛和遴选条件的存在,保证入选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基础,因此,国际联合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良好。截至目前,光电学院共有14名学生完成“外培计划”并通过学分认定和毕业审核,取得相应学位;正在国内外就读的学生有六人,目前学业进展正常。

    自主联合培养项目方面,2011年以来,光电学院共有27人参加“2+2”或“3+2”联合培养项目,其中26人完成培养方案,取得国内外双学位,项目完成率达96%;目前国外在读的学生有两人。此外,还有五人完成“1+1.5”研究生联合培养并取得硕士双学位。

    国际联合培养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就北京市属高校而言,这种对学生进行国内外分阶段联合培养的模式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对培养学生国际化综合素质具有明显作用,对毕业生人生发展影响积极且深远。

    1)长期的外语交流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无障碍语言沟通能力,并以此促进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提升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2)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研究思维,增长专业知识,了解前沿技术和业界动态;通过实验课程锻炼,让学生学习先进科研方法和实验技术,增强学术能力;通过参与项目实践及竞赛,培养学生工程设计和应用能力。

    3)通过深入校内研究机构和校企联合基地参与研究实践,让学生积累资源,适应并融入国外教育研究和企业管理模式。借助学校在汽车领域的优势地位,帮助学生在当地获得更好的深造和工作机会。

    4)通过经常性开展课业汇报和研讨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培養演讲表达和文字撰写能力。

    5)通过长期国外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让学生对生活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较强。

    联合培养学生的学业体现出以下特征:

    1)学生学习成绩在国内外呈正相关特性,但国内成绩中等的学生在国外成绩提升明显;

    2)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超过60%,远高于国内同专业深造比例(20%左右);

    3)在国外就读高年级的学生,科研能力提升明显,尤其“2+2”学生。

    短期出国交流主要成效包括开阔学生视野、体验风土人情和中外课堂教学模式和学术氛围差异、初步培养创新思维、接触科研应用领域先进成果等。

    学校“外培计划”和自主联合培养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1)培养方案仍需明确中外课程对接细节,部分专业课给学生一定的自选空间,但范围不宜过宽,应给出具体备选课程;

    2)对学生国外学习动态掌握和跟踪管理不够,不能够及时发现学业等风险;

    3)现阶段语言学习以普通的大学英语课程为主,没有形成独立班级,缺乏针对性;

    4)联合培养项目的实施对国内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的推动还不够,存在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两张皮”现象;

    5)有些配套政策还不齐全,如在“1+2+1”等联合培养模式下,学生最后一年返回国内学习后,国外课程只认学分,不认成绩,在大四评奖评优、推免研究生等方面可能会遇到问题。

    4 关于进一步优化国际化联合培养项目施行的对策

    应进一步深化与联合培养学校的合作,同时适当拓展新的校際合作关系? 保持与合作学校的官方往来和培养业务往来,通过学校官方交流,通报最新建设成果、交换未来合作发展意见,深化校际合作,推动相应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校际业务联系对接,包括选课、学分互认等。现阶段,已有合作关系的国外高校层次已经基本满足人才培养要求,但立足于长远发展,应该有计划地拓展新合作关系,尤其是开展与世界顶级高校的合作。此外,应遴选更多专业进入“外培计划”或自主开展联合培养交流。

    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化联合培养项目的招生和宣传力度? 近年来,部分“外培计划”专业学生录取分数线与对应专业普通班分数相差无几,因此有必要在招生阶段加大对“外培计划”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增进学生和家长对项目的了解,另一方面提升生源质量。此外应适当增加对国际化联合培养项目的投入,以鼓励更多学生参与。

    应针对国际化联合培养项目打造专业化队伍? 业务工作方面,应由学校牵头,以德才兼备、业务熟练为原则,抽调有海外经验、熟悉国际交流运作的人员,在教务处或国际交流处设立专门的国际联合培养服务管理机构,负责统筹管理全校“外培计划”及其他国内外联合培养项目,包括制度建设、项目宣讲、编制学生手册、报名遴选、出入境手续办理、成绩管理、学分认定、学业审核等重要环节,服务学生联合培养全过程。

    人才培养方面,学应成立联合培养咨询指导机构,为学生国内国外学习规划、学业跟踪、毕业深造及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并可与本科生导师计划深度融合,从入学起就配备学业导师,加强督促指导。

    应进一步加强联合培养项目学生赴国外培养前外语能力的提升? 现阶段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学生不能按时派出国外学习的重要原因就是语言不达标。针对此问题,可以面向这部分学生开设语言达标辅导班,每月跟踪语言提升情况,评估是否可按期外派并通报家长。

    应以国际交流培养项目的实施带动国内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升? 具体包括转变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共建国际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改革、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使其成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有力抓手。

    5 结语及展望

    长期以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激发内生动力,探索体制创新,扎实推进“外培计划”等国际交流项目,取得明显成效,访学学生成绩优异、收获颇丰。下一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将以继续坚持“外培计划”为引领,以点带面,构建长期访学、短期交流、线上慕课等多层次国际交流体系,扩大合作规模,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国际联合培养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林鸽,赵彦,彭晓.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视角[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8):155-156.

    [2]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sort/10.

    [3]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含内地与港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名单

    [EB/OL].http://www.crs.jsj.edu.cn/aproval/orglists/2.

    [4]刘霄.北京高等教育实施“双培计划”与“外培计划”的工作重点[J].北京教育:高教,2015(6):9-10.

    [5]裴怀涛.优化“外培计划”实施方式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J].北京教育:高教,2019(3):56-58.

    [6]尹德洪.“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2(6):112-113.

    [7]刘春阳.国际视野下高校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7(2):74-75.

    [8]王巍,侯娜,李子臣.探索“外培计划”引领路径 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J].北京教育:高教,2017(6):50-54.

    [9]裴怀涛.完善外培计划推进机制 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J].北京教育:高教,2017(3):50-53.

    [10]国际交流概况[EB/OL].https://icd.bistu.edu.cn/jlhz/gjjl/201210/t20121025_6167.html.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