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性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成长性思维的视角

    殷明敏

    摘 要 在研究学习心理的过程中,学业习得性无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要解决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首先就要对学业习得性无助的现象进行全面了解、同时,本文从成长性思维的视角进行阐述这一问题,本文为解决习得性无助现象给予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学业习得性无助 成长性思维 建议

    1学业习得性无助的表现形式

    塞里格曼(Seligman)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发现后天习得的无助感现象出现。紧接着发现,人类在经受过一系列挫败之后,也会出现无助感的现象。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习得性无助感会导致儿童或学习者形成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不能由自己决定和控制的认知观念,由此个体会放弃一切努力。

    周国韬(1988)指出习得性无助产生后通常会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动机上的损害(动机水平降低,失去了学会在新情境中进行反应的欲望,表现出被动、消极和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倾向);认知上的障碍(形成外部事件不可控的心理定势,使得认知功能受挫,影响后来的学习);情绪上的创伤(情绪失调,人最初表现为忧虑和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陷入抑郁状态产生学习或社会行为的不适应及身心疾病)。综上,当学生在学业生活中受到挫折,必然会相应损害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后续的学习过程。

    2成长性思维的的理论概括

    美国心理学家德威克提出思维倾向的概念,根据个体对于自身特性(如:智力)认知的不同区分了两个维度:固定性思维(实体理论)以及成长性思维(增量理论)。拥有固定性思维的学生认为:“智力能力是人们拥有固定不变的东西”,拥有成长性思维的学生:认为智力能力是可以随着时间增长或发展的东西(Yeager和Dweck,2012,p303)。换句话说: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你就是你自己,你的智力和天赋是固定的。成长性思维的人则选择将努力作为自己前进的捷径,失败的经历是一次汲取经验获得成功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他们对于学术世界的看法不同,成长思维促进了心理弹性,而固定思维的人则没有。思维定势的学生倾向于将一切看做是对自己能力和智力的衡量,如学业成绩,挑战,烦恼等,成长性思维学生将挫折,挑战和努力解释成提高能力,智力和经验的有效途径。目前有研究表明,拥有成长性思维的学生更有可能在学业和学习任务上,从挫折中恢复过来,进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学业当中,当中小学生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改变是有弹性的,这是一个保护性因素,使得学生能够自然适应应对竞争激烈和紧张的学习环境,以及更加有效地解决学术和日常生活的困难和障碍。因此,与那些认为自己的智力是固定不变的学生相比,具有成长思维的心态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更有可能从事学业活动。

    3培养成长性思维的措施

    3.1重视过程性评价

    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家长往往会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成绩的高低成为他们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这样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会使教师忽略学生的学业投入,这种类型的反馈可能会促使学生相信他们的努力永远不会带来成功,并导致消极的自信。

    在以标准为基础的教育中,较差的学生可能无法体验到学术挑战的水平。因为标准化考试强调成绩高低的重要性,重点不在学术发展的过程上。因此对于接受度较差的学生而言,容易受到一定的挫败感。重视过程性评价则会学生了解到现阶段的学业情况,有利于打破学生的固定性思维,进而缓解学业习得性无助的现象。

    3.2重视表扬的艺术

    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表扬可以传递出很多的必要的信息。如果教师在表扬的过程中,说出你真聪明这样类似的话语时,实际上暗藏着一种固定性思维。实际上,Dweck发现,赞扬智力对心态是有害的,因为它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智力比学习更重要。一旦学生接受智力固定的说法,会自然而言的认为,学习上的挫败是由于智力的原因导致,自身难以改变,随之容易导致自暴自弃的情况发生。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忽略智力的因素,强调努力的重要性。避免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智力觀。

    3.3营造互动探究的课堂教学环境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相关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极力为学生营造敢于质疑与独立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成功中获得自信,让他们转被动的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在面对困难的时候,竭力找出解决方式,将眼前的失败变为成长的阶梯,最终获得成功。

    此外,在班级中营造出成长性思维的班级氛围、让班级学生感受到点滴进步带来的成果。学生不再拘泥于自我否定,改变学生的认知,最终改善学生的无助感现象。

    参考文献

    [1] 周国韬.习得性无力感理论浅析[J].心理科学,1988(06):49-53.

    [2] David,S.Y.&C.S.Dweck.Mindsets that promote resilience: when students believe that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eveloped[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12,47(04):302-314.

    [3] 卡罗尔·德韦克.看见成长的自己[M].中信出版社,2011:7.

    [4] 武任恒,曾莹.中职生学习习得性无助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11):87-90.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