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
代芳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孩通常会被父母寄予更高的期望、赋予更多的责任,同时也被社会深深刻下“乐观进取” “有责任、有担当”这些充满阳刚之气的标签。但当下一些男孩的阳刚之气似乎正在慢慢消退,没有了男性的粗犷豪放,性格也呈现女性化特征。
造成男孩阳刚之气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即母爱的“泛滥”与“父爱”的缺失。男孩早期男性意识和行为的形成,关键在于观察、模仿父亲的言行,并接受父亲及其他成年男性男性化角色的规范要求。而在现在不少家庭中,父亲总以工作忙、相夫教子是女人之事等理由放弃自己的责任,忽视自己在培养孩子个性健康和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母亲总是在承担教育孩子的大部分任务,造成孩子们吃苦太少、享受太多,满足太多、控制太少。在这些以母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很难塑造出勇敢、顽强、刚毅、威猛的男子汉气质与性格。二是学校缺乏对男孩的针对性教育。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评价孩子的标准主要是学习好不好、是否听话,这无形中抑制了男生的个性发展。而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男孩普遍缺乏模仿的男性榜样,势必会缺少男子汉气质。事实上,男孩的刚毅勇敢并不都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教育与培养至关重要。
一、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明确两个观点,一是父母应减少对男孩的溺爱,二是增强父爱的良性发展动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学会对男孩放手,适当地给他们安排家务,让男孩体验到劳动的责任和义务。在男孩的成长初期,应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磨砺、挫折、吃苦、担责等方面的教育。家长要帮男孩破除“完美主义”,告诉孩子出错不可怕,关键是出错以后要勇于承担,积极改正。
在这一过程中,父亲要充分发挥对男孩的引领示范作用。男孩的成长迫切需要父亲的参与,因为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代表着勇气和创造力。作为男性,父亲会把男性气质传递给孩子;作为亲人,父亲会把深沉和宽厚的情感传递给孩子;作为权威,父亲会把服从、尊重、地位等意识传递给孩子;作为教育者,父亲会传授孩子规则、秩序、理性的观念和能力;作为工作者,父亲会把责任、竞争、坚持等信念与特质传递给孩子;作为生活者,会把游戏、探险、旅游等经验和感悟传递给孩子……父爱不可缺失。
二、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首先,学校应当增加男教师的比例。北京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博士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科学设定中小学教师的性别比例。通常,小学阶段男女教师比例为1∶3比较合适,可现在很多学校连1∶10都达不到。
其次,学校应积极引进男性大学生到校园实习。如此不仅使大学生自身能力得到提升,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男性榜样。儿童的性别意识除了从成人的言行举止中习得,还会在学校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因此,学校可开设两性教育的校本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在活动和游戏中对孩子加以强化与引导,让其参与更符合其性别角色的活动。
最后,调整评判标准,增强男孩的自信心。现行的评价标准往往以“遵守纪律”和“成绩优秀”来评判学生,而男孩在这些方面相对比较薄弱,现行的评判标准显然不完全适合男孩发展。学校教育应转变观念,调整评判标准,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学生。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南阳市第十二小学一直践行“新三好”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积极开展“文明星” “劳动星” “学习星”等评选活动,努力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发育相对较晚的男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外,学校还积极拓展适合男孩发展的第二课堂,不仅为学生开设篮球、乒乓球、武术等项目,还设置了男孩子喜欢的七巧板、机器人等项目,引导他们都能成为有智慧、有自信、有胆识、有气魄的小男子汉。
(责 编 子 君)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孩通常会被父母寄予更高的期望、赋予更多的责任,同时也被社会深深刻下“乐观进取” “有责任、有担当”这些充满阳刚之气的标签。但当下一些男孩的阳刚之气似乎正在慢慢消退,没有了男性的粗犷豪放,性格也呈现女性化特征。
造成男孩阳刚之气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的影响,即母爱的“泛滥”与“父爱”的缺失。男孩早期男性意识和行为的形成,关键在于观察、模仿父亲的言行,并接受父亲及其他成年男性男性化角色的规范要求。而在现在不少家庭中,父亲总以工作忙、相夫教子是女人之事等理由放弃自己的责任,忽视自己在培养孩子个性健康和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母亲总是在承担教育孩子的大部分任务,造成孩子们吃苦太少、享受太多,满足太多、控制太少。在这些以母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很难塑造出勇敢、顽强、刚毅、威猛的男子汉气质与性格。二是学校缺乏对男孩的针对性教育。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评价孩子的标准主要是学习好不好、是否听话,这无形中抑制了男生的个性发展。而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是女性,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男孩普遍缺乏模仿的男性榜样,势必会缺少男子汉气质。事实上,男孩的刚毅勇敢并不都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教育与培养至关重要。
一、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首先要明确两个观点,一是父母应减少对男孩的溺爱,二是增强父爱的良性发展动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学会对男孩放手,适当地给他们安排家务,让男孩体验到劳动的责任和义务。在男孩的成长初期,应对其进行一些必要的磨砺、挫折、吃苦、担责等方面的教育。家长要帮男孩破除“完美主义”,告诉孩子出错不可怕,关键是出错以后要勇于承担,积极改正。
在这一过程中,父亲要充分发挥对男孩的引领示范作用。男孩的成长迫切需要父亲的参与,因为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代表着勇气和创造力。作为男性,父亲会把男性气质传递给孩子;作为亲人,父亲会把深沉和宽厚的情感传递给孩子;作为权威,父亲会把服从、尊重、地位等意识传递给孩子;作为教育者,父亲会传授孩子规则、秩序、理性的观念和能力;作为工作者,父亲会把责任、竞争、坚持等信念与特质传递给孩子;作为生活者,会把游戏、探险、旅游等经验和感悟传递给孩子……父爱不可缺失。
二、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首先,学校应当增加男教师的比例。北京市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博士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科学设定中小学教师的性别比例。通常,小学阶段男女教师比例为1∶3比较合适,可现在很多学校连1∶10都达不到。
其次,学校应积极引进男性大学生到校园实习。如此不仅使大学生自身能力得到提升,也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男性榜样。儿童的性别意识除了从成人的言行举止中习得,还会在学校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因此,学校可开设两性教育的校本课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在活动和游戏中对孩子加以强化与引导,让其参与更符合其性别角色的活动。
最后,调整评判标准,增强男孩的自信心。现行的评价标准往往以“遵守纪律”和“成绩优秀”来评判学生,而男孩在这些方面相对比较薄弱,现行的评判标准显然不完全适合男孩发展。学校教育应转变观念,调整评判标准,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学生。
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南阳市第十二小学一直践行“新三好”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积极开展“文明星” “劳动星” “学习星”等评选活动,努力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为发育相对较晚的男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另外,学校还积极拓展适合男孩发展的第二课堂,不仅为学生开设篮球、乒乓球、武术等项目,还设置了男孩子喜欢的七巧板、机器人等项目,引导他们都能成为有智慧、有自信、有胆识、有气魄的小男子汉。
(责 编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