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李秀华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精髓和灵魂,它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以培养农业一线人才为目标的农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明确文化建设思路,从学院精神、行为、职业、物质、制度等方面统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校园文化;现状分析 ;职业文化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农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建设具有农职特色、凝聚内力的国际窗口学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农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调查问卷结论
切实掌握当前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与认可度,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前提和基础。笔者通过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大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1.作为农职院校的学生,你是否有自豪感?79%的学生选择有;15%的学生选择时有时无;5%的学生选择没有;1%选择不知道。多数学生选择有自豪感,说明学院的文化建设对学生发挥了激励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近些年,学院在环境建设上投入较大,设计完成了院徽、院旗;形成了道路、楼宇命名等文化产品;拍摄了《职教明珠》等宣传片,建成了校园广播、网络及橱窗;建成喷泉、文化广场、校史碑、放飞希望雕塑、图书馆、湖畔实训园、彩林基地、科技示范园等硬件设施;加强了兰园、海棠园等主题园的设计与美化;升级了报告厅、体育场所、学生公寓等基础条件,为学生积极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2.农职院校应着力加强哪方面的文化建设?57%的学生认为是环境建设,4%的学生认为是制度建设;27%的学生认为是精神建设;12%的学生认为是平台和载体建设。多数学生认为应加强精神和环境建设。农职院校有着职业教育自身的文化属性,开展农业职业教育需要过硬的实训基地和实训条件,为学生营造零距离的岗位环境,没有好的实训条件,就难以满足学生对环境建设的诉求。同时,农业职业一线技能型岗位离不开良好的职业素养。农业关系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会引发诸多问题。因此,需要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
3.关于教风和学风建设。62%的学生满意教风,25%的学生不清楚,13%的学生不满意。学风方面仅有20%的学生满意,70%的学生不满意,说不清的学生占10%。这说明学生能自知学习状态,能正确评价自己,但难以激发学习动力。
4.针对社团文化活动和网络方面的调查。在文化活动方面,75%的学生表示对科技文化艺术节的活动最满意且觉得对自己有帮助;10%的学生认为缺乏特色、吸引力不大;15%的学生比较消极、不太关心。针对班会组织及文体活动,100%的学生认为有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时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发挥,满意度更高;80%的学生反映喜欢网络但多用于游戏,仅有10%的学生用于查资料、看新闻,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觉得枯燥、高深或不关注。此外,通过对学生干部及各社团成员的座谈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后虽自由空间越来越大,自主发展意识越来越强,但多数学生在实现社团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希望有辅导员和教师的指导,更能上层次、上水平。
5.你在本阶段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85%的学生希望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打好基础;5%的学生为创业作准备;10%的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作准备。这说明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职业文化的需求更迫切,以就业和创业为主导的职业文化应成为农职院校的主流文化。
6.你认为农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87%的学生认为是“现代农业教育”相关的词,虽然仅是字面理解,却彰显农职院校办学内涵。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多来自农村,从事农业、热爱农业的心理准备相对较充分,反映其学习目标的针对性很强,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有更多诉求。
7.说起农职院校的精神你首先想到的词是什么?65%的学生认为是与吃苦耐劳相关,25%的学生认为是实践。农职院校作为培养“三农一线”后备军的部门,吃苦耐劳与脚踏实地的实践始终应成为一种精神纽带 ,去支撑办学目标。在当前为服务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办学过程中,学校仍然坚持着“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比课堂上正规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更“接地气”。
农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访谈和抽样问卷,可以发现农职校园文化建设虽然成效显著,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诸多不足:
1. 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界定与研究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人认为校园文化相对于教学这一硬任务而言,处于较弱的位置。认识上的差距导致对农职校园文化的内涵界定与研究不足,没有把校园文化摆在一个对学院发展有长远影响的战略高度,缺乏对校园文化的理性思考和对先进的校园文化体系的建构。进而在校园文化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制度体系、环境氛围等综合内涵方面未形成统筹考虑,没有对学校的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形成有机统一的共识。
2.特色化办学与校园文化的特色化仍缺乏融合
经过前几年的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和国家级骨干校建设,农职院校在申报和建设过程中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建设指标加强了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建设,但在文化的引导方面仍然不够,在文化与实践的结合方面仍有“两张皮”现象。学校是文化的场所,但没有特色、缺乏办学品位的文化成为学院发展的制约因素。农职院校既有普通大学校园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开放和实践的职业属性,其特色应当具有鲜明的农业职业教育价值观、鲜明的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场和明确的职业道德目标。
3.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效应尚未显现
随着高职院校的全面扩招以及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建设的稳步推进,农职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校园文化仍是松散的、不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尚属初级阶段,文化的品牌意识及品牌观念认知不够。短时间内打造的部分校园文化虽起到了一时轰动的效应,但并不符合“校园文化需要多年的积累、沉淀与传承”这一自然规律,缺乏厚重感和推敲。
4.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规划,是农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是导致文化设施简陋、布局零乱、品位不高、载体不多、平台关联度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缺乏专业人员的引导,校园文化的档次不高、内涵不深刻、系统规划能力不强也不足为奇。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往往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被忽略,大多数学校把目光更多地放在物质文化这一层面上,但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建设。此外,作为农职院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客观原因,导致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由于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仍需要走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路子来不断完善;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亟待提升,需要更多地重视文化宣传工作。
加强农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农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服务于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人才是农职校园文化的基本诉求,其系统化、职业化、特色化、制度化应该比普通高校更为突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三农”的“零距离”文化应成为农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守纪、勤奋、诚信、合作、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受企业欢迎的人,应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这就要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领导,坚持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注重传承与创新结合,有形与无形结合,共性与特性的结合,系统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统筹分步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五项任务
一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把准校园文化方向。践行应用型、实践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突出农职文化特色,发挥办学历史的传承与教育功能。精神文化真正称得上是农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长期教育实践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是学院文化的精髓,包括价值观、学院精神、学院形象等。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将围绕“学院精神、办学理念、院风、院训、教风、学风和班风”等方面进行核心价值观建设,通过充分发掘学院的精神文化,来体现学院价值取向、道德归属、文化思潮、学院精神和形象。
通过深入学习院训精神、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等,充分挖掘管理者和师生的精神资源,逐步形成学院价值观的群体意识、整体价值观和主旋律;利用各种会议、谈话、典礼和仪式等形式宣传学院的价值观念,强化全体师生对学院价值观的认同,并转换成为学院师生员工的实际行动;加强院风建设,表现在干部作风建设、教师教风建设、学生学风建设以及服务水平建设等;注重院貌建设,表现在学院的办学实力建设、管理水平建设、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建设和办学环境建设等;通过校区合作、院企合作、建立校友会、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学院的特色建设、品牌打造的方向、目标和阶段性进展,树立起学院在社会各界中的良好形象。
二是围绕行为育人,强化行为文化建设。学院行为文化,即高职院校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院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院精神、学院价值观的折射。在学院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各种行为文化的建设,包括各种社团活动、庆典活动、文体活动、重要仪式、报告会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达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发掘出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和文化需求,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面,提高学生交往的质量,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发挥教职员工的行为示范作用,注重开展师德教育, 提倡以德育人、以德行政、以德求学,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尤其要关注师生对虚拟文化的需求,加强校园虚拟文化的建设,开创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和新的评估机制。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微博、播客、视频等多种手段打造传达信息、教学交互的平台和文化阵地。尝试开设“农职广播之声” “农职视频编辑室”等集校园新闻、快讯 、讲座、纪实、活动等为一体的先进文化形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弘扬主旋律。
三是围绕素养提升,强化职业文化建设。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素养,使他们获得各种职业能力。农职院校的职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专业文化为引导,突出专业文化的建设,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重点打造职业特色和品牌专业,来提高学生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一是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信息能力、实践能力等;二是专业能力,即与某种职业相关的技能培养;三是发展能力,如人际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将专业文化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与校企合作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与身边师生相结合,形成专业校园文化的鲜明个性。
四是围绕环境育人,强化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标志、物质环境、物质设施等方面的统一。学院在不断增加校园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应坚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相衔接,综合功能与多元发展相统一。在校园建筑楼群的设置上,充分满足教学、科研、生活所需要的使用功能。对校园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娱乐区等各功能区域进行合理布局。校园环境做到“三化”(绿化、净化、美化),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绿化上注重树木花草修剪的图案、形态、层次,使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多层次绿化相结合;净化上注重学院环境卫生工作,做到校园的整齐、清洁、安静;美化上则通过山石、花坛、长廊等。营造茂林修竹、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自然成趣的靓丽景象。
五是围绕科学管理,强化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农职院校在与农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校内开展教育实践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学院组织结构和建立的管理制度文化。它是学院师生进行文化活动的准则,既是制度约束,也发挥着“制度育人”的作用。尤其农职院校,大多经历过中专、成人大专及相关学校的重组或升格,形成多个校区共同发展的格局。这种情况尤其需要制度文化的建设来统一价值观,理清各校区及相关部门的内部关系,确立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工作范围以及权利和责任范畴。通过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责、权、利统一的制度系统;通过在管理制度上体现学院发展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让学院管理制度的影响深入到师生的心理层面并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月玲.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途径[J].文教资料,2010(3).
[2]匡和平.从校园文化建设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
[3]吴薇,晁阳.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优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4]陈国锋.试论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3).
[5]温景文.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2005-08-17.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宣传处)
[责任编辑:卜 珺]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精髓和灵魂,它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以培养农业一线人才为目标的农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明确文化建设思路,从学院精神、行为、职业、物质、制度等方面统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校园文化;现状分析 ;职业文化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农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建设具有农职特色、凝聚内力的国际窗口学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于农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调查问卷结论
切实掌握当前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知与认可度,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的前提和基础。笔者通过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大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1.作为农职院校的学生,你是否有自豪感?79%的学生选择有;15%的学生选择时有时无;5%的学生选择没有;1%选择不知道。多数学生选择有自豪感,说明学院的文化建设对学生发挥了激励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近些年,学院在环境建设上投入较大,设计完成了院徽、院旗;形成了道路、楼宇命名等文化产品;拍摄了《职教明珠》等宣传片,建成了校园广播、网络及橱窗;建成喷泉、文化广场、校史碑、放飞希望雕塑、图书馆、湖畔实训园、彩林基地、科技示范园等硬件设施;加强了兰园、海棠园等主题园的设计与美化;升级了报告厅、体育场所、学生公寓等基础条件,为学生积极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2.农职院校应着力加强哪方面的文化建设?57%的学生认为是环境建设,4%的学生认为是制度建设;27%的学生认为是精神建设;12%的学生认为是平台和载体建设。多数学生认为应加强精神和环境建设。农职院校有着职业教育自身的文化属性,开展农业职业教育需要过硬的实训基地和实训条件,为学生营造零距离的岗位环境,没有好的实训条件,就难以满足学生对环境建设的诉求。同时,农业职业一线技能型岗位离不开良好的职业素养。农业关系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会引发诸多问题。因此,需要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
3.关于教风和学风建设。62%的学生满意教风,25%的学生不清楚,13%的学生不满意。学风方面仅有20%的学生满意,70%的学生不满意,说不清的学生占10%。这说明学生能自知学习状态,能正确评价自己,但难以激发学习动力。
4.针对社团文化活动和网络方面的调查。在文化活动方面,75%的学生表示对科技文化艺术节的活动最满意且觉得对自己有帮助;10%的学生认为缺乏特色、吸引力不大;15%的学生比较消极、不太关心。针对班会组织及文体活动,100%的学生认为有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时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发挥,满意度更高;80%的学生反映喜欢网络但多用于游戏,仅有10%的学生用于查资料、看新闻,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觉得枯燥、高深或不关注。此外,通过对学生干部及各社团成员的座谈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后虽自由空间越来越大,自主发展意识越来越强,但多数学生在实现社团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希望有辅导员和教师的指导,更能上层次、上水平。
5.你在本阶段学习的主要目标是什么?85%的学生希望掌握一技之长、为就业打好基础;5%的学生为创业作准备;10%的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人生理想作准备。这说明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职业文化的需求更迫切,以就业和创业为主导的职业文化应成为农职院校的主流文化。
6.你认为农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87%的学生认为是“现代农业教育”相关的词,虽然仅是字面理解,却彰显农职院校办学内涵。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多来自农村,从事农业、热爱农业的心理准备相对较充分,反映其学习目标的针对性很强,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有更多诉求。
7.说起农职院校的精神你首先想到的词是什么?65%的学生认为是与吃苦耐劳相关,25%的学生认为是实践。农职院校作为培养“三农一线”后备军的部门,吃苦耐劳与脚踏实地的实践始终应成为一种精神纽带 ,去支撑办学目标。在当前为服务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办学过程中,学校仍然坚持着“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比课堂上正规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更“接地气”。
农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访谈和抽样问卷,可以发现农职校园文化建设虽然成效显著,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诸多不足:
1. 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界定与研究不够
通过调查发现,多数人认为校园文化相对于教学这一硬任务而言,处于较弱的位置。认识上的差距导致对农职校园文化的内涵界定与研究不足,没有把校园文化摆在一个对学院发展有长远影响的战略高度,缺乏对校园文化的理性思考和对先进的校园文化体系的建构。进而在校园文化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制度体系、环境氛围等综合内涵方面未形成统筹考虑,没有对学校的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形成有机统一的共识。
2.特色化办学与校园文化的特色化仍缺乏融合
经过前几年的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和国家级骨干校建设,农职院校在申报和建设过程中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建设指标加强了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建设,但在文化的引导方面仍然不够,在文化与实践的结合方面仍有“两张皮”现象。学校是文化的场所,但没有特色、缺乏办学品位的文化成为学院发展的制约因素。农职院校既有普通大学校园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开放和实践的职业属性,其特色应当具有鲜明的农业职业教育价值观、鲜明的农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立场和明确的职业道德目标。
3.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效应尚未显现
随着高职院校的全面扩招以及国家示范校、国家骨干校建设的稳步推进,农职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校园文化仍是松散的、不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尚属初级阶段,文化的品牌意识及品牌观念认知不够。短时间内打造的部分校园文化虽起到了一时轰动的效应,但并不符合“校园文化需要多年的积累、沉淀与传承”这一自然规律,缺乏厚重感和推敲。
4.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规划,是农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是导致文化设施简陋、布局零乱、品位不高、载体不多、平台关联度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缺乏专业人员的引导,校园文化的档次不高、内涵不深刻、系统规划能力不强也不足为奇。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往往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时被忽略,大多数学校把目光更多地放在物质文化这一层面上,但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建设。此外,作为农职院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客观原因,导致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由于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仍需要走科学化和制度化的路子来不断完善;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亟待提升,需要更多地重视文化宣传工作。
加强农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农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
服务于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能型人才是农职校园文化的基本诉求,其系统化、职业化、特色化、制度化应该比普通高校更为突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三农”的“零距离”文化应成为农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守纪、勤奋、诚信、合作、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受企业欢迎的人,应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这就要求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加强对校园文化的领导,坚持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注重传承与创新结合,有形与无形结合,共性与特性的结合,系统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统筹分步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五项任务
一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把准校园文化方向。践行应用型、实践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突出农职文化特色,发挥办学历史的传承与教育功能。精神文化真正称得上是农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长期教育实践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是学院文化的精髓,包括价值观、学院精神、学院形象等。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将围绕“学院精神、办学理念、院风、院训、教风、学风和班风”等方面进行核心价值观建设,通过充分发掘学院的精神文化,来体现学院价值取向、道德归属、文化思潮、学院精神和形象。
通过深入学习院训精神、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等,充分挖掘管理者和师生的精神资源,逐步形成学院价值观的群体意识、整体价值观和主旋律;利用各种会议、谈话、典礼和仪式等形式宣传学院的价值观念,强化全体师生对学院价值观的认同,并转换成为学院师生员工的实际行动;加强院风建设,表现在干部作风建设、教师教风建设、学生学风建设以及服务水平建设等;注重院貌建设,表现在学院的办学实力建设、管理水平建设、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建设和办学环境建设等;通过校区合作、院企合作、建立校友会、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学院的特色建设、品牌打造的方向、目标和阶段性进展,树立起学院在社会各界中的良好形象。
二是围绕行为育人,强化行为文化建设。学院行为文化,即高职院校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活动文化,是学院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院精神、学院价值观的折射。在学院文化建设中,一方面,要积极促进各种行为文化的建设,包括各种社团活动、庆典活动、文体活动、重要仪式、报告会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达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发掘出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和文化需求,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面,提高学生交往的质量,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发挥教职员工的行为示范作用,注重开展师德教育, 提倡以德育人、以德行政、以德求学,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尤其要关注师生对虚拟文化的需求,加强校园虚拟文化的建设,开创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和新的评估机制。利用网络、广播、微信、微博、播客、视频等多种手段打造传达信息、教学交互的平台和文化阵地。尝试开设“农职广播之声” “农职视频编辑室”等集校园新闻、快讯 、讲座、纪实、活动等为一体的先进文化形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弘扬主旋律。
三是围绕素养提升,强化职业文化建设。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受教育者的职业素养,使他们获得各种职业能力。农职院校的职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专业文化为引导,突出专业文化的建设,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重点打造职业特色和品牌专业,来提高学生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一是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语言能力、信息能力、实践能力等;二是专业能力,即与某种职业相关的技能培养;三是发展能力,如人际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将专业文化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与校企合作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与身边师生相结合,形成专业校园文化的鲜明个性。
四是围绕环境育人,强化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各种物质标志、物质环境、物质设施等方面的统一。学院在不断增加校园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应坚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校园文化与办学特色相衔接,综合功能与多元发展相统一。在校园建筑楼群的设置上,充分满足教学、科研、生活所需要的使用功能。对校园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娱乐区等各功能区域进行合理布局。校园环境做到“三化”(绿化、净化、美化),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绿化上注重树木花草修剪的图案、形态、层次,使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多层次绿化相结合;净化上注重学院环境卫生工作,做到校园的整齐、清洁、安静;美化上则通过山石、花坛、长廊等。营造茂林修竹、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自然成趣的靓丽景象。
五是围绕科学管理,强化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农职院校在与农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校内开展教育实践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学院组织结构和建立的管理制度文化。它是学院师生进行文化活动的准则,既是制度约束,也发挥着“制度育人”的作用。尤其农职院校,大多经历过中专、成人大专及相关学校的重组或升格,形成多个校区共同发展的格局。这种情况尤其需要制度文化的建设来统一价值观,理清各校区及相关部门的内部关系,确立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工作范围以及权利和责任范畴。通过逐步完善管理制度,形成责、权、利统一的制度系统;通过在管理制度上体现学院发展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让学院管理制度的影响深入到师生的心理层面并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月玲.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途径[J].文教资料,2010(3).
[2]匡和平.从校园文化建设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
[3]吴薇,晁阳.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优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4]陈国锋.试论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 (3).
[5]温景文.建设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2005-08-17.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宣传处)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