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联之美

宋子牛
我国是柳树的故乡。遍地垂柳,婀娜多姿,城乡广植,如诗如画,深受人们喜爱;柳浪闻莺、灞桥烟柳、月上柳梢、杨花柳絮等,让人浮想联翩。“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连京都春天美好的景色都以烟柳为最,靠柳树来装点呢。
人们爱柳、种柳、写柳、咏柳,留下了许多关于柳树的诗联佳话。“柳”也被赋予许多生动传神的人文意象,其美多姿多彩,或神采飞扬,或轻柔婀娜,或雄阔豪壮,或机趣多情,难以备述。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是毛泽东同志以杨柳春风入诗,颂扬人民群众意气风发的创造精神,充满活力之美。“我失骄杨君失柳”则表达了老人家深切怀念革命烈士的情愫之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陆游记游抒情诗的这句颔联,常被人们引用。在青翠山峦、曲折溪流间穿行,草木渐浓茂,山径难辨认。正迷惘之际,突然峰回路转,前面柳林中红花耀眼,茅舍隐现,诗人豁然开朗,心情大好,兴奋之状可以想见。耳熟能详的“柳暗花明”,有着深刻的哲思之美。
关于柳树,诗经里的名句大概是最早写“柳”的诗句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三千年前久戍之卒归途吟唱之作,像一幅画,把妻子眼中良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尽致:解甲的征夫踽踽独行,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出门时是杨花柳絮飘飞的春天,归来却是雨雪交加的冬季,怎能不令人心生慨叹。季节反差中,“柳”蕴含着无尽思乡的凄清之美。
东晋太傅谢安一次召集家族子弟,议论诗词的遣词造句。窗外瑞雪飘飞,谢安笑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这比喻也太“糙”了点。侄女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抓住了作为春时景物的柳絮,似花非花、因风飘飞的特征,显示出非凡的诗歌才华。谢安大喜。她的应对活灵活现,描画出春“柳”的诗意之美。
对联里也有很多关于“柳”的故事和意象。“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代才子刘凤诰赞美济南大明湖的名联,妙用四、三、一、半,“数字化”地概括了泉城的湖光山色,让人们游兴大增。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自题一副厅堂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联中放胆、瞒人、梳柳、润花,都是人的行为,却分别被赋予“春风”与“夜雨”。对比和拟人,都因引“柳”入联,妙道自然,而显现出修辞之美。
相传乾隆为试两名科考不分上下的举子,出了一个上联:烟锁池塘柳。一个见了调头就走,另一个想了半天也悻悻而去。最后钦点前者为第一。众臣问其故,乾隆说:“能一见而知此为绝对者必高才也。”这上联确实难对,分嵌五行偏旁“金木水火土”,且意境很妙,宛如山水画。
若干年后,终于有人对出:炮镇海城楼。也是以五行为偏旁,但意境有点直白。传说是纪晓岚所对,也有人说是解放海城时某部士兵所对,但已无从考证。这个下联被看作“豪放派”对法,似乎成了标准对句。
后又有人对了个下联:茶煮凿壁泉。据说是一位北大教授所对,曾发表于早年南方某报,同样带五行偏旁(“凿”简化前带“金”),平仄协调,意境优美,被称为“婉约派”对法。
与之相媲美的还有某联友的“婉约”对:桃燃锦江堤。从字面看,意境很美,有画面感,对仗也工整,同样含五行偏旁。不足的是略感“合掌”,即上下联表意相近。五字“柳”联引出三则妙对,生发出的是联语艺术之美。
关于“柳”的趣事,还常常隐匿在文人雅士的交往中。宋代文豪苏东坡与黄庭坚一次松下下棋,一阵风吹来,松枝摇曳,松果落入棋盘,苏东坡得句: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黄庭坚见一渔翁在河湾老柳下垂钓,脱口吟出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上下联均信手拈来,平中出巧,自然贴切,两人不禁相视一笑。
无独有偶,辛亥革命元勋蔡锷和当地名士樊雉也有一段关于“柳”的佳话。蔡锷是护国讨袁运动的发起者,既是著名军事家,又是儒雅风流的文士。相传,少年蔡锷有次下河洗澡,衣服挂在河边柳枝上,樊雉便以此为题说了句上联:千年老柳作衣架。蔡锷河中应声而对:万里山河当澡盆。樊雉对他的机敏与博大志向赞叹不已。英雄少年与“柳”有缘,不经意间表现出机趣之美。
“柳”还经常出现在送别的场合。唐代灞陵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是著名的折柳送别之地。十里长亭,邀约古柳,策马西去,“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时,柳絮漫天飞扬,成了一大景致。王维送朋友元二使安西,也该是在桥头喝完小酒,折柳而别的吧。“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小雨如酥,柳色新青,尽管风光不错,但还是透出几许无奈。灞桥的柳色见证着依依难舍、离情别绪的缱绻之美。
战地也经常看见“柳”的倩影。汉代名将周亚夫在军营驻地遍植柳树,以致后世泛称军营为“柳营”。“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生动勾画出军旅生活的另一面。而被尊为“左公柳”的故事则慷慨悲壮。“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左宗棠受命收复新疆,队伍一路西行,竟还抬有一口棺材!左宗棠吩咐如他战死,就用那棺木收殓。其凛然无畏、以死报国的精神,令官兵动容。他的子弟兵人人携带柳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在千里戈壁种下片片柳林,形成一道“连绵数千里,绿色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守护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好友杨昌浚巡游故道,触景生情赋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无论柳营试马还是丝路栽柳,无不彰显出戍边将士的忠勇之美。
写柳的对联还有很多,“风拂千条柳,雨打万棵松”“春到碧桃树上,莺歌绿柳楼前”等等,都让人联想到杨柳依依、春光宜人,祖国大地绿水青山、飞红叠翠之壮美。
责任编辑 / 金蕾蕾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