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法在《网站设计》教学的应用
李天华
[摘 要] 网站设计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必修科目,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自开发一个完整的网站,这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以中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为突破口,运用图示法教学,把学科知识图表化、形象化、系统化,方便学生对重难点的记忆,层次图形化与操作步骤的图形化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按图索骥,轻松地掌握实训内容,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实操技能的教学目标。图示教学等同于教给学生一种简便易学、行之有效的自学方法,对拓展其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图示教学法;网站设计;层次图示;步骤图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153-01
图示教学法是一种以图形或图像为主要形式,揭示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激发学生思维、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叫“图文示意”教学法。用形象化的图形、图像或表格讲授概念或规律,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精细操作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达到获取技能的教学目的。
中职学生以训练技能为主。课堂上,学生掌握程度不一,常常需要重复提示,结合网页教学的特点,使用图示法教学,可以清晰地表达科学概念、认识复杂问题。把知识图表化、形象化、系统化,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而步骤的图形化则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完成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实操技能水平。
网页制作是我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要求学生掌握Dreamweaver制作网页的技术,这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软件的应用和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网站的设计制作方法,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开发一个完整的网站。完整的网站由一个个的网页组成,网页制作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几轮的教學,我认为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不是简单地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必须安排在计算机房进行,采用教与学结合的方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训练来提升技能。
如何使用图示法教学?通过几轮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层次图示。即网站内各网页关系脉络图示例,可以使用软件提供的“站点地图”功能,也可以用PowerPoint的组织结构图将网页关系画出来,让学生清晰明了网页间的链接关系。(2)步骤图示。步骤图示分三种,第一种是文本提示,文本提示主要是将步骤要点以文本文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这种方式主要面向基础较好的学生,让他们通过重难点的提示即可完成操作任务。(3)示例图展示。示例图的展示主要是网页布局的展示,学生从模仿到创新,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保证其会模仿的前提下,使用进阶练习,减少示例图的发送,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是一个提升的过程。(4)白板提示。在发送的电子档图示及文本提示不完善或提示不足,而同一问题在多名学生身上出现时,利用白板添加必要的提示,这种提示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上课的实际使用水性笔书写板书,更改起来也比较容易。
通过一学期的图示法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期末考试,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网站来结束本课程,而不是要求在给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一个网站的建设包括素材的收集、版面的布局、内容的充实等,在短短的两三个小时内是无法完成的,学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参考、引用他人的模板来完成,因此,本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是对学生上交专题网站的综合测评,而不是像原来所执行的两个小时完成考题。在修改作品的过程中,老师一边巡视一边评价,考核学生的不仅是最后的作品,而是将设计网站的过程也作为我们评价学生技能的一个依据。最后,上交的作品可以让全班学生互相点评、互相评价,在评价别人作品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水平。
中职学生有的动手能力较强,应以此为突破口,多列举我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网站建设等的成功案例,让学生知道自己在社会上的优势,树立起学生的自信,顺利地完成教学。经过几年的图示法教教学,从学生提交的作品看,每次测试的完成率及质量都有比较大的进步。2010年,学校从我任课的3个教学班113人中,筛选了3名学生代表参加韶关市中职学生的网站设计项目技能竞赛,一人获总分第一名,两人分别获第六、八名的较好成绩。
运用“图示教学法”进行网站设计教学是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图示教学法”等于教给学生一种简便易学、行之有效的自学方法,教师用图示教学,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图示,在对教师设计的图示理解记忆的过程中,特别是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图示的过程中,其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淑艳.历史教学中计算机与图示教学法的整合[J].网络科技时代,2008(11).
[2]刘冰.教育网站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