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在文外——对“如何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认识

    田垒

    【摘要】如何提高中学生的作文能力,这是每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也是每位学生,尤其是初三、高三学生,都想得到的灵丹妙药。因为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中、高考的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讲、去批,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去写、去练,可结果却是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不高,提高不快。对学生作文能力不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对策。

    【关键词】写作能力写作目的学生生活

    一、师生写作目的的原因

    叶圣陶说:“学生为什么要练习作文,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必须正确地认识。练习作文……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明了写作的目的。实际上,的确是教师是为了讲作文而講作文,学生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是为了答好语文那张试卷而讲作文、写作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写好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进理想的高一级学校,归根结底,写作是为了应试。写作变成了搬用千年的素材,嫁接他人的情感,套用僵化的模式,速构现成的文章。把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要求具有鲜明个性的、抒写独特感受的写作,变成了机械的照搬照抄,变成了生吞活剥,使得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可言,写作处于机械、被动、应付的状态。

    写作应该有积极的写作意识、参与意识,视写作为乐事,而不是被动地去写。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白居易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黄遵宪主张“我手写我心”,都说明了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而为了语文那张试卷而进行的写作,又怎么不能感情虚假、娇情做作呢?又怎么不能瞎编胡诌、空洞无物呢?又怎能不出现新的“考试八股”呢?

    二、学生本身的原因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艺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他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歌德说:“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你不会缺乏作诗的动因”。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由此可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现在,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大多数学生生活空间狭小,基本上整天被“安排”在教室、寝室(或家庭)里,尤其是初、高三的学生,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有的甚至从小学就开始进入“封闭”管理的学校,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一路“封闭”过来,整天埋在书本儿里,没时间接触鲜活生动的自然,没时间触及纷繁复杂的社会,没时间阅读博大深邃的名著,没时间感受血浓于水的亲情,两耳闻不到窗外事,一心读不完教科书。使得学生既缺少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又无从得到精神上的陶冶,也无从借鉴他人写作的技巧,更无法感受学习的乐趣。也使得学生的认识水平不高,分析能力不强,对问题认识不清者有之,没有正确是非观者有之,这种情况下的写作,又怎能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又怎能深刻丰富、结构严谨?

    这两方面的原因,互生影响,共同作用。师生写作目的的原因是关键。它直接导致把写作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因是基础,它直接导致了写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说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因使写作成了无可炊之米,那么师生写作目的的原因则使作者没了可炊之欲。这两者共同作用,就使得学生写作不可能真正提高起来。

    陆游有句名言:功夫在诗外。是说写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把功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应该在文外,这个“文外”就是写作,不再是为了答考试的那张试卷,而是为了答好人生这张卷,也就是我们真正地走出了应试教育,学校是真正地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了培养考生。这个时候,学生的思想认识会在实际中形成提高,学生的写作内容会从实际中得到,学生的情感表达是自然流露,学生的写作技巧,能真正从阅读中学到。到了这个时候,怎样提高中学生作文能力,谈起来才具有了实际的意义。

    救救作文,把孩子从应试教育的作文中解放出来。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