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借代
邵玉亭 倪锦诚
内容摘要:认知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认知的窗口。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人类认知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吸引广大认知语言学学习者。本文主要阐述了对认知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认知模式——隐喻与借代的认识及理解,并通过具体事例阐明了其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隐喻与借代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一种表达手段,也不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更是指一事物描写或替代另一关联事物的思维和认知方式,是事物的需要。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认知 隐喻 借代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它也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们选择的一种看待事物、感知现实的方法(邱爱宁,2012)。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认知模式。如果一种语言没有隐喻,其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它的表达力非常有限,只能用来表达非常直观的、具体的事物和现象,这只存在于低级社会;要么它的词汇和表达式多得惊人,因为一个词或表达式只代表一种事物或现象。试想这样的语言是无法存在的,因为人类的大脑是无法掌握它的(赵艳芳,1995)。因此,人类语言的形成离不开具有创造性的大脑和不断发展的认知。但是,人类并不是无止境地创造新的词语,而是将新认识的抽象概念与已知事物的认知来处理、对待、思考、表达新概念,于是产生了两个认知领域之間的投射,即隐喻(丁冉,2010)。在Lakoff和Johnson1941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他们从隐喻的角度探索语言的本质,用大量语言事实证明语言与隐喻认知结构的密切相关性。人的大脑是有创造力的,其创造力就在于它能借助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语言形式来认知新的事物,这种能力是认知能力发展的结果。这是人类对知识、信息、语言进行储存、记忆、表达以及认识世界的重要能力。
1.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在人们对世界和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对世界的概念化和认知方式的认识的基础上研究语言。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感知和经验的结果。同时,认知因此是心理过程的一部分,这是大脑的认知。
在认知语言学中,认知语言学包括认知,思维,范畴,大脑处理客观世界及其与认知世界的动态过程的关系,认知和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认知研究过程的结果。世界的经历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运用自己的经验,将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予以表达,正是说明了人类认知的重要性。隐喻与借代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与世界沟通、对话。
认知思维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的产物,是人们知识的世界,尤其是抽象事物不可或缺的一种认知能力。当人们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不再满足于识别和具体事物的表达,但认识、思考和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创意。
认知语言学中包含两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隐喻与借代。这两种思维方式是我们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手段,是我们将抽象的认知转化和表达为我们用来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手段。
2.隐喻认知
早在1936年,理查德创始人理查德就指出在语言是不同领域的交集,不仅是认知的表现,而且是它的组成部分。在隐喻结构中两种东西彼此在日常经验中,不同的事物(包括细节,被用于模拟不同的感官事物和具体事物,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
通常来说,人们具有五感(视觉、听觉、触觉等),而隐喻思维为人们提供了第六感知,这种看法是对事物之间相似性的形式感知,这可以被解释为隐喻。
认知思维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的产物,是人们知识的世界,尤其是抽象事物不可或缺的一种认知能力。当人们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不再满足于识别和具体事物的表达,但认识、思考和表达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创意。隐喻思维开发出语义范畴。以“床”的抽象意义为例,除了水床,机床,床垫和牙刷的概念命名为相同的语言符号。这个基础,并产生了“温床”,这个概念据说是保持一定温度培育蔬菜或花卉苗床这些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人类隐喻思维的结果。
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表示人身体部位的词语也有隐喻的用法。以下是Ungerer和Schmid总结的有关人体的常规隐喻:
head of department,of state,of government,of page,of a queue,of.flower,of stairs,of a bed,of atape recorder,of a syntactic construction
face of a mountain,of a building,of a watch
eye of a potato,of a needle,of a hurricane,of a butterfly,in a们Math诚,and eyes
mouth of a hole,of a tunnel,of a cave,of a river
lips of .cup,of.jug,of a crater,of a plate
nose of an aircraft,of.tool,of a gun
neck of lend,of the woA,of a shirt,bottle-neck
shoulder of a hill or mountain,of a horde,of a road,of ajacket
arm of a chair,of the am,of a tree,of.coat or jack-et,of a record plsyer
hands of a watch,of an ahimeta / speedometer
隐喻不仅是词汇意义发展的催化剂,也是语言结构的起因之一。我们使用的语言就可以用来反映我们的隐喻结构思维。如:
You are wasting my time.
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s?
How do you spend yourtime?
We are running out of time.
Is it worth your while?
上面的例子说明了隐喻在语义扩展的领域中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因此在两类系统性和一致性之间的类比,对于人们理解目标类别是重要的。隐喻主要包括三种: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以下将对三种不同隐喻方式的表达进行阐述和解释。
2.1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构造另一个概念的概念,即讨论叠加的概念。以EYE IS WINDOW OF HEART为例,用于谈论window的词语大都可以用于eye,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正如窗户给人带来的影响一样,眼睛也会产生同样的作用如:叩enyour eyes/open the windows,closeyour eyes/close the windows.人们经常说的ARGUMENT IS WAR是一个隐喻概念,从以下句子中可分析:
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
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to my argument.
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target.
Ive never won an argumentwith him.
If you use that strategy,hellwipe you out.
可以看出,人们"argument"时所说的大部分话语与+War 的概念结构所契合。争论是一场“战争”,有进攻、输赢等等。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人生是一场梦,从人出生到死亡是人开始做梦到梦醒的过程;人生是一场游戏,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是游戏中的种种难关,而游戏的赢家正如人生赢家,生活美满幸福,而输家则是人生的失败者,家徒四壁。这些都是人生中常有的事情,而且人们都普遍接受了这种认知。
2.2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指的是一系列隐喻概念。如:上一下,前一后,深一浅,中心一边缘等。方位概念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概念,人们将各种抽象概念赋予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在承载语言的表达方面表达抽象概念:人们通常用即来表示happy,用down来代替sad.
Im feelig up.
That boosted my spitite.
You are in high spirits.
Im feeling down.
Hes real】y low these days.
这个概念和人们用来描述它的语言不是随意的,而是以相应的经验作为基础的:向下表示方位的词与和悲伤、难过的情绪同时出现,而表示向上的方位词描述与快乐、高兴共同存在。
正是由于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验,也是由于人类思维认知的不断发展。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对方位隐喻的研究与将意象图示用于其它事物的认知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
2.3 实体隐喻
人生活的条件是物质的,是原始人类物质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对于抽象概念表达的体验,因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它可以衍生另一种一实体隐喻,抽象概念被视为具体和有形的实体,并且可以对其特征和原因进行讨论,量化和认可。如下列句子:
My fear of inaet}e ie dritsng my wife cruy. (referring)
It wig take a lot of yatiew to finish this book,(quantifying)
The ugly side of hie pamlity~out under pressure.(identiffitl卿ecte)
The pressure of his rapmuiblities caused his breakdown.(identifying eeuse)
实体隐喻中最典型的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容器隐喻(containermetaphor)。人是独立于周围世界以外的实体,人类本身就是容器,有身体分界面、里外等。人们将这种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它物体。如房子、森林、田野,甚至将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状态也看作一个容器,如下列的英文表达:
The bus is coming into view.(VISUAL FIELDS AS CONTAIN-ERS)
Are you in the competitionon Saturday? (COMPETITION ASCONTAINER)
You are in trouble now.(TROUBLE AS CONTAINER)
这些語言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大多意识不到它们的隐喻性的存在。这也说明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已不自觉地将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或者借代,同时,人们还运用自己的经验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隐喻思维和其它思维方式有相似之处,即都是人们认识世界和存在于世界的生存方式。我们常说LIFE ISJOURNEY,可以用JOURNEY的隐喻结构来投射LIFE,其意义有很多种理解,有不同社会经历的人对LIFE的理解各有不同,这些理解又不能直接表达,只能通过隐喻的方法来进行沟通与交流。
3.借代
和隐喻的功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借代能表达出一种突显的作用。多年以前的借代的观点与现在的借代的观点不同之处在于,现在人们认为借代不仅仅是两个或几个词语之间形成的替代,而是人们用借代思维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如餐厅的服务员waiter或waitress,被译为“侍者”,又如我们去餐厅吃饭,点了一份“大盘鸡”,这是服务员对工作的厨师说:“六号桌要一份大盘鸡”,然后厨师会问:“大盘鸡要辣的还是不辣的?”或是说:“六号桌的大盘鸡是要辣的还是不辣的?”而不是说“六号桌的顾客点的大盘鸡是要辣的还是不辣的?”这时,厨师的语言组织便运用了借代的思维方式,厨师用顾客点的菜作出了“突显”,同时用这个“突显”来借代人物,也就是顾客。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不同民族相似的认知方式的结果。借代和隐喻相同之处在于,它们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观点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并且被沿用至今。
4.隐喻与借代的相互关系
借代与隐喻都是通过不同的人对世界的认知,结合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之一。借代与隐喻也不近相同,因为隐喻可以用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两个范畴进行对比,而借代的使用必须是接近或相关联的事物之间的借代。如“绿队”代替“穿绿颜色队服的队员”,"Messi"代替“阿根廷国家足球队”等。
借代也可以帮助人们用具体的事物替代抽象的事物。(John-son
Laird
Oatley,1989)从各种词典中收集了近600条感情词,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感情范畴的词汇也具有基本等级。如FEAR范畴中包含了scared
,fright,terrified,horrified,dread,alarm-ed,panic,anxiety,worry等。
同一种感情范畴可以同时具有借代和隐喻的表达方式。由借代引发的基本隐喻概念ANGERIS
HEAT
(ANGER
IS
FIRE,ANGER
IS
THE
HEAT
OF
AFLUID
IN
A
CONTAINER)与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相结合,构成了大量描述Anger的语言,表现了借代与隐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下图为Ongerer和Schmid总结的关于ANGER
ISHEAT概念的语言。
在感情变化和生理特征之间具有原因一结果的关系,从而构成了对“感情”进行借代描述的生理、心理基础。如:He
turned
paleas
a
sheet
(fear).
隐喻与借代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认知方式,不仅对人们认识世界有很大的帮助,对人类语言的发展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5.结语
认知语言学不仅是人们社会经验的结果,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的认知渠道。思维方式对于人来说就像水对于鱼的重要性。人们通过运用自己的经验,将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予以表达,正是说明了人类认知的重要性。隐喻与借代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与世界沟通、对话。可见人类认知的重要性。
Lakoff(1987)将隐喻和借代并列为理想认知模式的两个结构原则,可见隐喻和借代的认知作用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隐喻与借代不只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格,更是人类用于表达自己经验和认知的思维方式,并在某种程度卜影响着人类改造世界。本文分别介绍了隐喻和借代,并通过对比分析兩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阐述了两种认知模式。列出了相应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在阐述理论的同时,使文章更加容易理解。
参考文献
[1]Barnden J.Metaphor andmetonymy: Making their connectionsmore slippery.2010; 21(1):1-34.
[2]Johnson, M.1987.The Body in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 and Reason.Chicago; 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Lakoff, G.&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Nesset T.Metonymy of As-pect/Aspects of Metonymy.Scando-Slav-ica.November 2009:55(1):65-77.
[5]丁冉.从认知角度看OUT OF的基本意象图式及其隐喻性扩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2 (02):114-118.
[6]邱爱宁.认知意象图示及隐喻、转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 (19):15-16.
[7]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06).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