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答疑的个性化原则

    陈仁海

    【摘要】教师的答疑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和质疑形式的差别,答疑必须顺之而行,随之而化,严格遵守个性化原则以达到因材施教、因问而教、教学相长、答问相长的目的。

    【关键词】发问;答疑;个性化原则

    学生有疑有问,教师就要有问必答,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答疑呢?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理论指导比较少,实践活动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把答疑看作是直接告知学生结果的一个简单程序,往往轻率作答,闹出了笑话;有的教师尚未弄清学生的疑点所在即大说一通,教师这边侃侃而谈,学生那边不知所云,结果是越答越疑;有的教师不看质疑对象,问什么答什么,千篇一律,久而久之,造成好发问的学生懒于思考,爱思考的学生懒于发问的不良后果,无形中破坏了师生答问的和谐气氛,扼杀了学生生动活泼的创造性……之所以存在这些弊端,其主要原因是忽视了答疑的要略,没有探索答疑的基本规律,没有解决好答疑的原则问题。答疑有一些基本原则,“个性化”即是其中一个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其实答疑的个性化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做了不同的回答。对此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十分不解,就请教孔子。孔子说:“求(冉有也)退,故进之;由(子路也)兼人,故退之。”这里孔子因材施教,根据子路和冉有二人思想性格的差异进行了巧妙答疑,可以说是答疑个性化的光辉范例,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既然学生的个性和质疑形式都存在这么多的差异,那么,教师的答疑也必须顺之而行,随之而化,严格遵守个性化原则。要运用好个性化原则,首先,必须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熟悉他们的思想性格,一贯的学习态度、学业现状等等,做到因人而答。对于那些性格深沉内向、轻易不提问的学生,教师要热情平易,多予鼓励,肯定其已有的思维成果;对于那些性格外向浅露,动不动就发问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其向纵深思考,不可随便作答。其次,必须深入了解发问者的疑点所在,发问的角度等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问而答、答到点子上,增强答疑的针对性。再次,要了解学生的发问动机、思维过程和思维程度,做到相机而答。同一问题,有的是只想知道结论,不管其依据是什么、如何推导;有的是已知结论,只是尚有疑点没有想透;有的是什么都知道,只是想反过来测试一下教师的水平而已。教师一个脑子应付那么多脑子,只怕再渊博也有应接不暇、捉襟见肘的时候,所以多了解学生的动机和思维,多借用学生的脑子应是教师明智的选择。

    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学生摄取知识的渠道早已不再单一,学生看到的你未必看到;学生读到的你未必读到;学生已经知道的你未必知道;学生已思索出结果的问题你可能尚未触及。如此形势下,你的答疑还能时时处处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吗?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规定时间内做一套试题,结果教师的答疑速度和答疑质量还比不上少数学生,反常吗?不反常。教师专业文化积淀的丰厚、思维深而且广,学生一时无法比及,但知识的鲜活、思维的敏捷,恰恰是学生所长。

    所以说,要运用好个性化原则,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谦抑虚纳,尊重学生的个性,从而随机建立学生的个人档案,做到因材施教、因问而教、教学相长、答问相长。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