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环相扣的叙事 精彩纷呈的描写
江丽丽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现结合高适《燕歌行》的教学,谈谈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不定,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正因如此,易于叙事描写。在《燕歌行》中,高适的叙事极其严谨,描写细腻深刻,值得深入品鉴。
一、 环环相扣的叙事
1.明晰的事件
《燕歌行》不是一首叙事诗,但是叙事成分明显,叙事条理也相当清楚。诗作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起篇,交代了唐朝东北地区边塞战火燃起;“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在写唐军浩浩荡荡地赶赴边地之时,匈奴军队已迫近狼山,战事愈加激烈;“胡骑凭陵杂风雨”和“战士军前半死生”描述了胡人在风雨中依然加强进攻,唐军战士死伤惨重的情境,暗示唐军更加危险;随着战事的进行,“孤城落日斗兵稀”,唐军陷入包围而且能够作战的有生力量越来越少,士兵们“力尽关山未解围”。
2.精心的伏笔
“男儿本自重横行”貌似褒扬唐军统帅领命镇边之时的信誓旦旦和势在必得,实则已隐含讥讽他的轻敌。诗歌下面的注释云:“横行”语出《史记·季布列传》,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据《史记》记载,樊哙话刚讲完,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可见,“横行”就意味着错误地估计形势,恃勇轻敌,这为后来唐军的惨败埋下了伏笔。“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则更写出唐军统帅的好大喜功和轻敌,“校尉羽书飞瀚海”就明确点出了军队行军速度缓慢,贻误了战机,同样为后文唐军的窘境埋了伏笔。
3.巧妙的呼应
“身当恩遇恒轻敌”是对“天子非常赐颜色”的呼应,天子给予夸夸其谈的统帅各种荣誉和赏赐,但是他们却在战事不利、士兵死伤惨重的状况下,贪婪而无耻地欣赏“美人帐下”的歌舞。“死节从来岂顾勋”是对唐军统帅出征之前“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等“顾勋”行为的曲折呼应,“绝域苍茫更何有”则是对“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等语句的直接呼应。这些呼应形态各异,有总体的,有直接的,也有曲折的,都是学生练习叙事的范例。
二、精彩纷呈的描写
1.场面的渲染
开篇首句“汉家烟尘在东北”直接给读者描写了唐朝东北边塞战火纷飞的场面,为下文唐军紧急下榆关的场景作了渲染和铺垫。“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形象地写出唐军出征时声势浩大、浩浩荡荡的情形,渲染出唐军的威严和必胜的信心。“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则描述信使冒着飞扬的尘土报告军情,敌人已经兵临狼山,生动地渲染出军情的紧急。“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绝域苍茫更何有”都在状写边塞萧条、凄凉、苍茫的景象,极力渲染战争环境的恶劣。“胡骑凭陵杂风雨”以狂风暴雨来渲染战事的激烈,烘托敌军的凶悍。
2.多元的对比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全诗涉及多组对比。有“天子非常赐颜色”和“身当恩遇恒轻敌”的对比,突出唐军统帅的轻敌和草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形成对比,战士死伤惨重,将领却在寻欢作乐,战士饱尝思念妻子之苦,将领却有美人陪伴;出征之时,“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气势恢宏,交战之后,却是“力尽关山未解围”;唐军统帅贪图虚名,士兵们以死抗敌不“顾勋”;将领们只知享乐,不精于统兵,战士们期盼骁勇善战的“李将军”等等。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深沉,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3.凄切的想象
身处边塞,“大漠穷秋塞草腓”,落日下,退缩在被层层包围的城池里,已经长时间戍守边关的士兵们不由想起当初啼哭着送别他们的妻子,想象着她们在家里期盼丈夫归来而不得的情景。家乡遥远,寒夜里士兵们衣不解甲,只能凄切地思念故乡和亲人,在想象中回忆故乡的情状,端详亲人的脸庞。
古体诗《燕歌行》只有二百多字,却是叙事的佳作,描写的范例。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就《燕歌行》这首诗而言,诗作真切地抒发了诗人高适对戍边士兵的同情之意,而且写得颇有“气骨”。这些都得益于环环相扣的叙事和精彩纷呈的描写,而这也正是当代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急需充盈的要素。
就记叙文写作而言,学生们的叙事不够严谨,不会运用环环相扣的叙事方式,善设伏笔,巧于呼应;不知极尽描写之能事,将唐诗“天人合一”理念融入作文,善于借助景物渲染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形象,借助对比、想象等手段描写人物,突出文章主题。
作文之路很长,然古代诗歌是常读常新、取之不竭的源泉,希望更多的师生投身此项研究和实践。
(作者单位: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