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有效小组合作学习
樊松芳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多是一问一答,课堂往往会出现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垄断”的情况,其他学生不能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被动地知道结果。即使是小组合作学习,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组织,表面上看学生团团坐,几个人围在一起,但小组中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其他学生则成了边缘角色,有些甚至人在教室心在外。
因此,在组建小组时,教师要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把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小组中每一名学生都有明确的位置及责任。大多数班级是这样分组的:先把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性别、家庭背景等差异分为四类,分别编号为1类、2类、3类、4类。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其中1至4类学生各一人,因为1类和2类的学生各个方面表现较好,安排座位时,1类和4类坐同桌,2类和3类学生坐同桌。这样每组都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全班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在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组员调整和角色变动,甚至可以进行双向选择。
二、精心提炼问题,体现合作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无法解决,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综合来说,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内容,才是我们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内容。如教学“比的意义”时,学完比的意义后,为了让学生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去探究这个问题。
三、明确合作要求,注重合作过程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如果一出现问题,教师就马上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而不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思考,这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要顺利地合作完成一个任务,需要教师对小组合做的程度做出认真安排。如教学“比的意义”时,在研究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探究的内容:结合表格想一想,比与分数、除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然后再进行小组内汇报和全班讨论。在汇报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认真倾听,允许组内成员和组外人员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组内成员优先,把小组汇报扩展为全班讨论、全班交流。
这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共享,使全体成员把握课堂教学中思维的方向,又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
四、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的效果有时并不明显,其中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养成了依赖心理,主观上对小组学习有抵触;有的是因为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不会合作;有的是因为小组合作的要求不明确;还有的是因为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不能搭建完成任务的平台,不知从何处着手。此时,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除了求助于书本,还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有关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小组合作学习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这种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中的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多是一问一答,课堂往往会出现被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垄断”的情况,其他学生不能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被动地知道结果。即使是小组合作学习,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组织,表面上看学生团团坐,几个人围在一起,但小组中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其他学生则成了边缘角色,有些甚至人在教室心在外。
因此,在组建小组时,教师要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把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在小组中每一名学生都有明确的位置及责任。大多数班级是这样分组的:先把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性格、性别、家庭背景等差异分为四类,分别编号为1类、2类、3类、4类。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其中1至4类学生各一人,因为1类和2类的学生各个方面表现较好,安排座位时,1类和4类坐同桌,2类和3类学生坐同桌。这样每组都包含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全班各组平均成绩大致相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在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组员调整和角色变动,甚至可以进行双向选择。
二、精心提炼问题,体现合作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无法解决,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综合来说,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内容,才是我们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内容。如教学“比的意义”时,学完比的意义后,为了让学生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去探究这个问题。
三、明确合作要求,注重合作过程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如果一出现问题,教师就马上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而不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思考,这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要顺利地合作完成一个任务,需要教师对小组合做的程度做出认真安排。如教学“比的意义”时,在研究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探究的内容:结合表格想一想,比与分数、除法有哪些联系和区别?然后再进行小组内汇报和全班讨论。在汇报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认真倾听,允许组内成员和组外人员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组内成员优先,把小组汇报扩展为全班讨论、全班交流。
这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共享,使全体成员把握课堂教学中思维的方向,又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
四、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的效果有时并不明显,其中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养成了依赖心理,主观上对小组学习有抵触;有的是因为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不会合作;有的是因为小组合作的要求不明确;还有的是因为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不能搭建完成任务的平台,不知从何处着手。此时,教师的引导就非常重要,除了求助于书本,还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有关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小组合作学习为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这种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