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素质教育及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做好全方位的培养,立足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造学生创新思维成长的教育模式,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此,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具体的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4-0035-02
引 言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进一步落实好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具体要求,结合问题成因,寻找可行性方法,制订更为有效的学生发展战略,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性。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概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这一词汇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从某种意义来讲,创新是任何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在原有基础上对问题的反思和对更好方法的向往。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思维的建立,要打破常规的固化思维,突破传统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和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更新颖、更独到的有益见解[1]。
近些年,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素质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而创新思维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教师与学校做好全面的落实。小学阶段是小学生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其思维本身便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教师首先不要打压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通过正确干预,最大化地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着更有益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成长,为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贡献教育的力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并不断进入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而言,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有效发挥视频、声音与文字的教学作用,让教学形式更丰富、教学内容更有趣。数学是一门集抽象性、复杂性与逻辑性于一身的学科。学生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数学知识,还要培养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提高。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求教师针对小学生的智力发育特点,促进学生的综合成长。创新思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在今后解決生活问题的关键。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创新思维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一课时,学生对体积的理解出现偏差。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之前学习过的二维图形,将其转化为三维图形。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动手实验。在经过动手实验后,学生会发现矩形弯曲可以形成圆柱体。随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一次矩形向圆柱体的转变过程,以及其他二维图形向三维图形的转变过程。在学生了解了二维图形向三维图形的转化后,教师可以告知学生体积的含义,然后在不告知体积公式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可以简单理解为在矩形所围成的圆柱体空间内,存在着多个平行的圆形,并对圆形的面积求和。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向这一方向探究,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进行实际的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和体积的内涵,自行总结公式。和过往教师直接给出公式,再由学生记忆的教学方式相对比,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并在学生思考与探索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虽然教师讲解了体积公式的原理,但是学生的思维还是会出现差异。因此,教师一开始可以不要求学生总结完整的公式,只要学生通过公式能够得出正确答案即可,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几何体的体积公式进行总结,并在多个几何体公式的总结中,让学生发现体积问题的规律与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利用问题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的设置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教师通过设置问题能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并结合问题鼓励学生自行思考、自行解决,在问题与思维的碰撞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教师对问题要进行精心设置。传统的问题大都缺少精心的设计,或是教材中的例题,或是简单的定义、数学含义。学生在思考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按照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学习就好了。对此,笔者认为,传统的问题很难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教师要在问题中加入更多的探索性元素,增加结果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结论的差异性[2]。
例如,在教学“周长”“面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假设有若干条长短粗细的绳子,当这些绳子首尾相连后,围成怎样的空间才能够保证面积最大?”随即教师给学生可以进行动手实验的道具,让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有效地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尝试用绳子围成正方形、矩形、圆形、三角形等常规图形;另一些学生则另辟蹊径,尝试用绳子围成各种不规则图形,并想尽办法对自己的方案进行验证。这个过程便是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的过程。在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方案并有了结果后,教师可以将围成相同图形的学生分成一组,让他们述说自己围成这个图形的原因。在笔者的教学中,一位学生围成了三角形,给出的理由是他知道三角形在图形结构上是最稳定的,所以他认为面积应该是最大的。暂且不考虑这个结论是否正确,这位学生能够联想到图形结构的稳定性,便已经很让笔者欣慰了,这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等到所有学生都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并说出了原因后,教师再告知学生“周长相等时,越接近圆形的面积越大”的道理,同时也要继续让学生思考“通过这次探索自己学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将对数学问题的探索转移到生活问题中,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锻炼创新思维。
3.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万事万物的总结和归纳,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所以,知识的最终去处也必然是生活,被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来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也是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生活智慧,并在面对生活问题时能够保证头脑的灵动、思维的创新,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3]。对此,教师要进一步改善生活化教学的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班级联欢会”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从教材角度出发,创设一个联欢会的生活化情境,并向学生提问,让学生思考联欢会要准备哪些东西。但是从教材内容的安排来看,这仍只是简单的基本算数问题,即通过罗列要买物品及要买物品的单价,让学生进行总数计算。对此,笔者认为,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设计。教师可以在学生购买物品的过程中,加入一些优惠活动,如满减、折扣、会员卡充值等,甚至可以将一些“双十一”“618”等活动的规则融入课堂情境中,让学生思考怎样的组合才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多所需要的东西。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难度,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障碍物”,如罗列出要买的东西,但是在优惠活动中包含不需要买的东西,考验学生如何进行权衡。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结果来进行评价。同时,在优惠活动中,学生的组合有更多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在每一次开放式或探索式的教学主题活动中都会有“不按常理出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具有很强的跳动性,不愿意墨守成规。笔者认为,这样的学生本身便具备思维创新的底子,教师要提高对这类学生的重视程度,既要保護他们的创新思维,又要鼓励他们更认真地学习。
4.利用传统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关数据表明,在儿童教育阶段,游戏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小学生年龄较小,天生爱玩、好动。相对于枯燥的学习,他们更喜欢具有趣味性的事物。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游戏进行教学,将趣味性事物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加速完成学生的兴趣转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游戏设置中,教师要注重游戏的开放性与探索性,始终强调学生的思维碰撞与头脑风暴。
例如,在教学“小学基本运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24点”游戏。“24点”游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数学游戏,需要教师给出四个数字,然后让学生运用“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在确保所有数字都被运用且仅被运用一次的前提下得出“24”这个结果。游戏教学本身的趣味性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游戏的探索性与开放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利用传统数学游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出发,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成因,找寻解决方法,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案、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李德菊.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J].读天下(综合),2017(10):124.
李岩.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5(03):70.
梁少锋.巧设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名师在线,2018(28):27-28.
作者简介:高春艳(1992.3—),女,江苏涟水人,二级教师,2017年宜兴市教育局考核优秀并获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