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语感的几种方法

    谭一龙

    【摘要】语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感的突出地位,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客观性目标,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语言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语感;生活;想像;诵读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对话语、文章的传达和接收,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观的、整体的把握。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中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就这一问题谈一谈我肤浅的见解。

    一、激活生活体验,获得语感

    生活有多么宽广,语文就有多么宽广。语文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我们认为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用词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做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例如小学教材《燕子》一课中写道“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如果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五线谱”,而老师又未能采取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一体验的空缺,学生在读到这段文字时,脑海中就不能产生“五线谱”的表象,也无法感受到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更无法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教学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就会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进而入情入境。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在学生对言语的感悟中,进行多方引导、点拨,将其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调出来。这样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

    二、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大胆想象,获得语感

    “作者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去表达胸中的某一情境的,反之,一旦学生看到了作者所描写的那个情境,也会豁然领悟用以表达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且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比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描写了荔枝的外壳、颜色、形状、壳膜、瓤肉、果核,惟妙惟肖地描摹了荔枝的特征,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课上,我们可让学生带荔枝,剥一剥,看一看,尝一尝,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也就容易理解课文中的内容了。通过操作,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领悟。教学中要重视运用形象的实物﹑语言﹑画面,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够有效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三、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捷径和最主要手段

    培养语感的方法很多,如留心精彩语言、练笔等,但诵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在古代阅读教育中非常重视诵读教学,古代的私塾教师几乎是每天要求学生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等。古代的学者也非常注重自身诵读习惯的养成,如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写道:“(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此处的“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就是诵读对语感养成的感染与渗透作用。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则用心理学、生理学原理对该现象做了解释:“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骨活动的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骨上流下痕迹。”(《文艺心理学》)。可见,诵读对语感的养成有其科学理论依据。

    古往今来,文学史上一些文学大家无一不是通过诵读培养了语感,打实了语言功底而成为大家的。试想,如果三国的曹植、南朝的袁虎平时不广泛诵读诗书,不懂得语感的培养,那么,他们又怎能七步成诗、倚马可待呢?

    四、教材强调背诵,让语感在诵读中回归

    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教材十分重视诵读对语感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以高中课本第一、二册为例):1.十分强调现代名篇中的精彩文段的背诵,如《荷塘月色》中的4至6段要求背诵;2.突出强调文言文名篇名段的背诵,两册课本中的文言文除了《五人墓碑记》和《病梅馆记》之外都有背诵任务。可见,诵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突出位置。

    当然,如果让学生像私塾教育式的背诵或“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式的背诵那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只会让学生走向死记硬背或死读书的死胡同。由此,教师对学生在诵读方面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1.会读是基础。

    背诵读在先。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基础,读清句读是根本,读出语气和语势是提高;读现代文,要领会文章的情韵、意境,要读出语言的轻重缓急,要抑扬顿挫地读,要声情并茂地读。为了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读的方式也可灵活多样,可以领读、范读、齐读、分组读、个人读、发声读、无声读、配乐读等等,不一而足。关于指导学生读书方面的方法语文教育界经验颇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2.背诵要得法。

    指导学生背诵,理解是前提。因为记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正处在机械记忆向意义记忆的过渡时期,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则更为科学,更切实有效。对于文言文文句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或通过师生答疑、同学讨论等加以解决。在教授新教材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要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字一句串讲到底的教学风格,可根据需要,将教学重心放在指导学生背诵文句上,否则,教学效率不高,而且也达不到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目的。

    当然,背诵的方法很多,如限时背诵法、歌诀背诵法、综合背诵法等等,但“背无定法”,只要有助于学生准确、快速、高效地背诵的方法,教师就可以辅导学生择善而用之。不过,在此,要特别强调教师范背法,即教师在要求学生背诵之前,教师不妨面对学生熟练地范背一遍,这样,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背诵积极性,因为,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示范是学生最直接的模仿,因此,教师的榜样作用不可低估。

    学生背诵了一定量的文章,语感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强,语文能力较以往也会有显著的提高。这不仅表现为学生感悟文章能力的提高,更表现在学生说写能力的提高上。比如,现在,演讲《学贵有恒》这个话题,以前只有少部分学生才会用到一些课内知识,而如今大半的学生也会用上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学过的名句。演讲与“有志”有关的话题,很多学生搬出《滕王阁序》中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句子。再比如,写文章的时候,要是涉及到写景,学生则会根据不同需要,或多或少、十分贴切地用上一些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一些写景的美句。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