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事件 明意义 定话题
董洪文
明城墙砖“颗粒归仓”行动效果显著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修建历时27年,建造时使用了3.5亿块城砖,至今保留下来的城墙长达25.1公里,保留在墙体上的城砖还有2亿块左右,大量老城砖流落在外,亟需回收。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城市城墙。其历史地位意味着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是不可能被复制的历史遗存。但由于历史原因,南京不少老旧小区在修建中都曾使用了散落的墙砖。2016年,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等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启动“颗粒归仓、守护城墙”行动,对于提供散落明城墙砖有价值线索的市民,给予最高2000元的奖励。一年后,该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共收到市民提供的城砖线索近300条,已回收城砖约8万块,效果超出预期。
阅读点睛:明城墙砖是600多年前的文物,哪怕是残破的,用来修复城墙也比用仿制的城砖来得更有意义。有奖征集墙砖的抢救性行动,体现了文物管理部门对历史原件的重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有些地方竟将原有城墙拆毁重建,用全新的仿制砖取代原有城砖进行破坏性“修复”。就此角度而言,南京城墙保护管理部门不遗余力地向市民有偿征集城砖,而不是选择仿制砖来替代,无疑是对仿制文物行为的一种间接抵制,是文物保护示范之举。有奖征集墙砖一方面为城墙修缮提供了更多的城砖线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砖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活动也整合了更多社会资源和民间力量,让部分市民以直接方式参与了明城墙的重建,有助于提升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让更多市民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中来。
适用话题:文物 ?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民间力量 ? 有奖征集
故宫扩大开放面积
2017年11月28日至29日,主题为“传统文化×未来想象”的“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故宫博物院单霁翔院长在主题发言中透露,经过不懈努力,明年故宫的开放面积将超过80%,南大库也将作为集中展示“非紫檀即黄花梨”的明清家具馆,于2018年5月1日前开放。2017年初,单霁翔就说过,到2025年,紫禁城开放面积将达到85.02%。现在提出明年故宫的开放面积要超过80%,不知是不是又摁下了“快进键”,但可以看出,故宫扩大开放面积的计划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
阅读点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故宫扩大开放面积无疑是一个好的起点,有助于提升故宫的文化影响力,让故宫的文化符号更加深入人心。此前,国家文物局已多次强调要扩大文物资源的社会开放度。如此,可使得文物更富有生机,能更好地感染民众,激发整个社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此次故宫扩大开放面积,不仅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也给如何对待其他文化遗产带来了启迪。未来,故宫应该成为国人了解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浸润传统文化的鲜亮舞台。人们希望看到一个高危开放的故宫,希望并且相信故宫会在文化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发回更大的作用。故宫有这样的实力,也可以肩负起这样的责任。
适用话题:开放 ?文化复兴 ?文化自信 ? 文化自觉 ? 文化影响力
中国、丹麦教育“大比武”
丹麦拍摄的纪录片《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爆红网络。9年Z班的孩子们来自丹麦一所公立学校,是奥胡斯地区最好的中学之一,班级成员的文化背景多样,孩子们的状态和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具有代表性。中国初三13班的孩子们来自哈尔滨的69中学——二线城市的一所重点初中,孩子们接受的都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式教育。节目组安排了权威专家为两国的孩子设计了多项领域的公正比拼项目,测试项目分别为阅读、数学、英语,及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希望以此对比探究两国教育的不同之处。作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之一,这个诞生过安徒生、发明过乐高玩具的童话王国,其教育理念一直为外界所称颂。丹麦认为,中国教育是典型的填鸭式教育——学生只会死读书,不会活学活用,而西方国家则素来以“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傲。几乎所有人都猜测丹麦在团队合作、创新和英语上会比中国学生强。可比赛的最终结果让丹麦人很尴尬,最终中国学生以4:1获胜。阅读、数学等项目获胜固然没有什么悬念,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学生竟然在团队合作和创新上均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阅读点睛:满堂灌、应试工厂、泯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一提起中国教育,人们往往会联想起这些标签式词汇。此次教育“大比武”无疑有助于国人沉下心来深刻认识中国式教育,破除对其的脸谱化印象。通过两国孩子的PK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式教育为孩子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而这些知识,正是创新所必不可少的根基。事实上,中国式教育深蕴着中国传统教育的智慧,只要翻开《论语》,那些被人们所推崇的“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培养发散性批判性思维”等西方教育理念,几乎都能在其中找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诱导式……因此,解决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不仅需要向外看,学习借鉴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更需要往里看,从本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适用话题:走出去 ?请进来 ?思维定式 ?教育之思 ? 返本开新 ? 中西融合
“少赔一些”
2017年11月20日,江苏仪征市滨江岗附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两辆轿车撞在了一起。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车相撞,却“撞”出了初冬的温暖!原来,“惹事”的轿车女司机事发前做件好事——带一位迷路的老奶奶回家,因为心里有点急,观察疏忽,发生了事故。而对方司机了解到肇事司机助人为乐的举动后,主动要求对方少赔一些。交通事故每天都会发生,双方当事人有时会围绕责任的划分、损失的大小而产生矛盾和纠纷,甚至发展成为肢体冲突。发生在仪征市街头的这起交通事故却是一个例外,现场没有责怪,没有争吵,没有肢体冲突,有的只是歉意、理解和夸赞,场面温暖,令人感动。
阅读点睛:肇事者一方实际上也是助人为乐的一方,女司机正是在帮助迷路的老奶奶回家的时候,因为路况不熟,心里又急,才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被撞车司机了解情况以后,深受感动,不但为女司机的行为点赞,而且主动要求对方“少赔一点”。一句“少赔一点”,令人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思考。之所以主动提出要求对方“少赔一点”,使得这起事故能够在一种友好、平和的氛围中得到圆满的解决,就是因为女司机助人为乐的行为感动了被撞方,赢得了他的理解和尊重。换言之,正是女司机的助人为乐之举,在这起交通事故中“抵扣”了部分赔偿款,无形中化解了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此事故的解决方式值得肯定,既符合“好人有好报”的传统道德理念,也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准则,更可以激励更多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向善向美。
适用话题:情与法 ?助人为乐 ?向善向美 ? 尊重理解 ?社会风气 ?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