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曲晓红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品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少家长忽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一味溺爱,使孩子过分依赖家长,导致孩子独立性差、适应性差、害怕孤独等状况。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在行动中积累自信
在家庭中,家长往往视幼儿为柔弱的个体,以爱的名义过度地保护孩子。这种过分照顾和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锻炼和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使他们失去了树立自信心的可能。其实,孩子在幼儿期参与意识特别强,父母应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洗脸、穿鞋、扫地、擦桌子之类的事,只要孩子想做,就一定让他去尝试,让孩子在不断的学习与提高中增强自信心。比如,3岁的萌萌,不仅会穿衣服,还会收拾玩具、擦桌子,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萌萌妈妈说,由于爸爸经常外出,平时她一人带女儿,自己是裁缝,萌萌会走路时就会帮她拿衣服、找拉链,是她的小帮手。萌萌之所以比同龄孩子“能干”,就因为她尝试做事的机会多,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我认为,家长在教给孩子洗脸、穿衣、刷牙、系鞋带等生活技能时,不应只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而是要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从而树立自信心,这将是孩子今后宝贵的人生财富。
二、在鼓励中增强自信
很多幼儿在家中习惯了被否定、被挑剔,经常接受家长种种消极暗示,如“怎么这么笨” “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成”等,就慢慢养成了以一种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习惯,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更体验不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当孩子想做某种尝试时,即便知道他不一定能成功,家长也要鼓励他试一试。这样一来,孩子一旦取得成功,就会感到无比自豪。孩子是在经历错误和失败的过程中学习的,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家长就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信。
三、在实践中锻炼自信
自信心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亲身体验及适当的教育不断得到强化。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孩子的体力、智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参加体能训练时,有的孩子会胆怯,如钻洞时,孩子不敢尝试,用求助的目光看着家长,家长要学会视而不见,孩子在得不到帮助的情况下,看到其他孩子敢钻洞,就会激发他的胆量,跟着去尝试,在一次次挑战中逐渐认识自我,增强自信。
在生活中,家长要积极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放手让幼儿练习基本的生活技能,独立去做简单的事情,友好地与别的孩子交往和游戏,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幼儿自我决策和选择的权利。要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多次的实践会锻炼幼儿的体力、智力和社会应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在成功中造就自信
成功感是自信心的重要成分。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给孩子创设能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孩子上山时想让妈妈抱,妈妈可以说:“儿子,我们玩跑得快的游戏好吗?我相信你比我跑得快!”妈妈与孩子赛跑时,假装很累的样子说:“儿子,你跑得真快,我们再比一次吧!”孩子会信心十足地说:“好!”这个事例说明,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要注意不能为了让孩子获得暂时的成功感而降低要求,一味迁就他们,这只能使孩子获得虚假的成功感。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抑或在处世能力上,都起着基石作用。只要家长们善于发现幼儿自信心形成的有效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培养与引导、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以勇敢、自信、坚毅的行为去影响幼儿,就会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渐成为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品质,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不少家长忽视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一味溺爱,使孩子过分依赖家长,导致孩子独立性差、适应性差、害怕孤独等状况。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一、在行动中积累自信
在家庭中,家长往往视幼儿为柔弱的个体,以爱的名义过度地保护孩子。这种过分照顾和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锻炼和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使他们失去了树立自信心的可能。其实,孩子在幼儿期参与意识特别强,父母应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洗脸、穿鞋、扫地、擦桌子之类的事,只要孩子想做,就一定让他去尝试,让孩子在不断的学习与提高中增强自信心。比如,3岁的萌萌,不仅会穿衣服,还会收拾玩具、擦桌子,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萌萌妈妈说,由于爸爸经常外出,平时她一人带女儿,自己是裁缝,萌萌会走路时就会帮她拿衣服、找拉链,是她的小帮手。萌萌之所以比同龄孩子“能干”,就因为她尝试做事的机会多,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我认为,家长在教给孩子洗脸、穿衣、刷牙、系鞋带等生活技能时,不应只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而是要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从而树立自信心,这将是孩子今后宝贵的人生财富。
二、在鼓励中增强自信
很多幼儿在家中习惯了被否定、被挑剔,经常接受家长种种消极暗示,如“怎么这么笨” “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成”等,就慢慢养成了以一种否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习惯,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更体验不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当孩子想做某种尝试时,即便知道他不一定能成功,家长也要鼓励他试一试。这样一来,孩子一旦取得成功,就会感到无比自豪。孩子是在经历错误和失败的过程中学习的,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家长就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信。
三、在实践中锻炼自信
自信心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亲身体验及适当的教育不断得到强化。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孩子的体力、智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参加体能训练时,有的孩子会胆怯,如钻洞时,孩子不敢尝试,用求助的目光看着家长,家长要学会视而不见,孩子在得不到帮助的情况下,看到其他孩子敢钻洞,就会激发他的胆量,跟着去尝试,在一次次挑战中逐渐认识自我,增强自信。
在生活中,家长要积极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放手让幼儿练习基本的生活技能,独立去做简单的事情,友好地与别的孩子交往和游戏,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幼儿自我决策和选择的权利。要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多次的实践会锻炼幼儿的体力、智力和社会应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在成功中造就自信
成功感是自信心的重要成分。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给孩子创设能充分表现自己和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和条件。比如孩子上山时想让妈妈抱,妈妈可以说:“儿子,我们玩跑得快的游戏好吗?我相信你比我跑得快!”妈妈与孩子赛跑时,假装很累的样子说:“儿子,你跑得真快,我们再比一次吧!”孩子会信心十足地说:“好!”这个事例说明,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同时要注意不能为了让孩子获得暂时的成功感而降低要求,一味迁就他们,这只能使孩子获得虚假的成功感。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抑或在处世能力上,都起着基石作用。只要家长们善于发现幼儿自信心形成的有效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培养与引导、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以勇敢、自信、坚毅的行为去影响幼儿,就会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渐成为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