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几条途径
田自上
教师的工作热情直接决定着学校事业的成败。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途径与方法林林总总,笔者认为,从人性的特点与本质之角度来探讨教师工作热情的激发,方为根本之道。
美国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有需要,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不断产生需要和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
人性渴望生存。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物质保障是必需的。因此,学校领导务必要重视“物质激励”,要竭尽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正当合理的物质需要,切不可一味强调让教师做精神贵族、出世圣人。
人性渴望安全。安居才能乐业,有一个安全的栖息地是产生幸福感的基本条件,一个惶恐不安的人是不可能找到幸福感的。领导要为师生营造自由安全的校园氛围,为教师们创设一个校内外祥和安宁的环境,让教师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校是其幸福的港湾。
人性渴望归属,惧怕孤独。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精神需要家园,心灵需要港湾,感情渴求归属。领导者一定要致力于创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干群和谐、师生融洽、同事团结友爱。要重视情感激励,校领导对教师的感情需求应始终保持一颗敏感的心,能时刻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能随时沟通思想、排忧解难,努力把对教师的体贴升华为自己的潜意识,化为自觉的行动。要善于通过一些不起眼甚至看似不经意的小事,让教师们感受到“人情味”,时时处处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人性渴望被尊重。领导者必须把自己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一线,通过对一线现场的直接和间接审视,充分发掘教师的“闪光点”,对教师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凡事都能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感受。比如虚荣是人类的共性之一,一旦“面子感”得到了满足,就会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所以,每当教师遇到子女升学就业、红白喜事、家庭变故时,都是领导送去帮助、关爱的契机。此外,美丽的校容校貌、优良的校风校纪、完善的办公与健身设施,以及高雅的学校文化、较高的收入待遇等,都是教师们的“面子”,所以,最大限度地顾全教师们的“面子”,应该成为每一位领导者的职业追求之一。
人性渴望自我实现。人们通常希望从事意义更大、价值更高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生命的崇高价值和意义。领导者要不遗余力地为教师创造条件,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凭借实力,通过公平竞争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和“王牌”,使得每一位“怀揣利器”的人都能够最大限度地“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事业心、成功欲和自尊感。领导者还要学会科学地推销愿景、经营希望,激发人们“自我超越”的欲望,这是保持“自我实现”激情状态的法宝。只有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把“自我超越”内化为一种意识,才能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生境界。
人性渴望自由。自由是人的一种最美好的生存状态,自由是心灵的解放,是个性的解放,是不迷信所谓权威,独立无拘地飞翔。学校领导者,不能强制性地给教师设置精神桎梏,要乐意让教师通过理性的思辨,从心灵深处感悟真善美与假恶丑。
人性渴望平等。平等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之一,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保障。“工作有主次,尊严无大小,位置有高低,人格无贵贱”应该成为管理者的信仰。居高临下的关爱叫“施舍”,平等观念之上的关爱才是宝贵的人间真情。比如,批评可以从肯定和表扬开始;布置工作时,除非十分必要,不需要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势,完全可以从谈气候、拉家常切入。
人性渴望公正。公平公正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内涵之一。要做到公平公正,就要拒绝亲亲疏疏,拒绝厚此薄彼,拒绝特权或特殊人物,需要校务公开,确保一切关乎全体教师利益之事的透明。公平公正不仅包括规章面前人人平等,还包括一切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人性喜充实,惧无聊与精神倦怠。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单调劳作,势必会使人产生职业倦怠。所以,领导者应该努力使自己组织内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使怀有各种特长、兴趣和爱好的人都有一个展示、释放和分享的空间。人们追求健康精神生活的欲望需要开发和激励,也需要梳理和引领,所以,最好的充实手段还是努力把自己的学校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把教师引领到“学习化人生”的道路上去。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当然,好逸恶劳、投机取巧、得过且过、揽功诿过、嫉贤妒能、损人利己等也是常见的人性本能。有的人任凭你口吐莲花,依然我行我素、启而不发、感而不化。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运用各种手段在校内确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以充分发挥“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功能,引领大众走向美好,把积极、正面的弘扬引导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时,还要“导之以政,齐之以刑”——通过必要的制度、工作标准和规范的建设以及落实措施的完善,对各种恶行进行警示、惩罚和防范,以确保管理的效能和效果。要认真落实“差别激励”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奖罚制度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教师保持必要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责 编 木 子)
教师的工作热情直接决定着学校事业的成败。激发教师工作热情的途径与方法林林总总,笔者认为,从人性的特点与本质之角度来探讨教师工作热情的激发,方为根本之道。
美国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有需要,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不断产生需要和不断满足需要的过程。
人性渴望生存。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物质保障是必需的。因此,学校领导务必要重视“物质激励”,要竭尽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正当合理的物质需要,切不可一味强调让教师做精神贵族、出世圣人。
人性渴望安全。安居才能乐业,有一个安全的栖息地是产生幸福感的基本条件,一个惶恐不安的人是不可能找到幸福感的。领导要为师生营造自由安全的校园氛围,为教师们创设一个校内外祥和安宁的环境,让教师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校是其幸福的港湾。
人性渴望归属,惧怕孤独。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精神需要家园,心灵需要港湾,感情渴求归属。领导者一定要致力于创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际环境——干群和谐、师生融洽、同事团结友爱。要重视情感激励,校领导对教师的感情需求应始终保持一颗敏感的心,能时刻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能随时沟通思想、排忧解难,努力把对教师的体贴升华为自己的潜意识,化为自觉的行动。要善于通过一些不起眼甚至看似不经意的小事,让教师们感受到“人情味”,时时处处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人性渴望被尊重。领导者必须把自己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一线,通过对一线现场的直接和间接审视,充分发掘教师的“闪光点”,对教师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凡事都能换位思考,尊重他人的感受。比如虚荣是人类的共性之一,一旦“面子感”得到了满足,就会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所以,每当教师遇到子女升学就业、红白喜事、家庭变故时,都是领导送去帮助、关爱的契机。此外,美丽的校容校貌、优良的校风校纪、完善的办公与健身设施,以及高雅的学校文化、较高的收入待遇等,都是教师们的“面子”,所以,最大限度地顾全教师们的“面子”,应该成为每一位领导者的职业追求之一。
人性渴望自我实现。人们通常希望从事意义更大、价值更高的工作,发挥自己的才能,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生命的崇高价值和意义。领导者要不遗余力地为教师创造条件,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凭借实力,通过公平竞争成为该领域的权威和“王牌”,使得每一位“怀揣利器”的人都能够最大限度地“自我实现”,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事业心、成功欲和自尊感。领导者还要学会科学地推销愿景、经营希望,激发人们“自我超越”的欲望,这是保持“自我实现”激情状态的法宝。只有组织中的每一个人都把“自我超越”内化为一种意识,才能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人生境界。
人性渴望自由。自由是人的一种最美好的生存状态,自由是心灵的解放,是个性的解放,是不迷信所谓权威,独立无拘地飞翔。学校领导者,不能强制性地给教师设置精神桎梏,要乐意让教师通过理性的思辨,从心灵深处感悟真善美与假恶丑。
人性渴望平等。平等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之一,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保障。“工作有主次,尊严无大小,位置有高低,人格无贵贱”应该成为管理者的信仰。居高临下的关爱叫“施舍”,平等观念之上的关爱才是宝贵的人间真情。比如,批评可以从肯定和表扬开始;布置工作时,除非十分必要,不需要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架势,完全可以从谈气候、拉家常切入。
人性渴望公正。公平公正是人类文明的根本内涵之一。要做到公平公正,就要拒绝亲亲疏疏,拒绝厚此薄彼,拒绝特权或特殊人物,需要校务公开,确保一切关乎全体教师利益之事的透明。公平公正不仅包括规章面前人人平等,还包括一切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人性喜充实,惧无聊与精神倦怠。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单调劳作,势必会使人产生职业倦怠。所以,领导者应该努力使自己组织内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应该努力创造条件,使怀有各种特长、兴趣和爱好的人都有一个展示、释放和分享的空间。人们追求健康精神生活的欲望需要开发和激励,也需要梳理和引领,所以,最好的充实手段还是努力把自己的学校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把教师引领到“学习化人生”的道路上去。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当然,好逸恶劳、投机取巧、得过且过、揽功诿过、嫉贤妒能、损人利己等也是常见的人性本能。有的人任凭你口吐莲花,依然我行我素、启而不发、感而不化。这就要求领导者要“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运用各种手段在校内确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以充分发挥“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功能,引领大众走向美好,把积极、正面的弘扬引导作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时,还要“导之以政,齐之以刑”——通过必要的制度、工作标准和规范的建设以及落实措施的完善,对各种恶行进行警示、惩罚和防范,以确保管理的效能和效果。要认真落实“差别激励”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奖罚制度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教师保持必要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