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郝杰等
摘 要:在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本科教育面临着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仍需巩固、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不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投入不足、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不健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支撑度有待提升等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出台《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在管理机制、专业建设、教师激励、质量改进、资源配置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着力解决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推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政策;“新常态”
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一种“新常态”:在发展环境方面,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要求高校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在发展方式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正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将工作重点转向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在发展动力方面,高等教育改革也逐步进入“深水区”,高校需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破解发展难题[1]。
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我国对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颁布了“高教质量三十条”、启动了“2011计划”、开展了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有效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也对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出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在管理机制、专业建设、教师激励、质量改进、资源配置等方面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着力解决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难题,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新常态”下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仍需巩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而在各类人才培养中,本科人才培养又是最基础的人才培养层次。然而在高校中,“重视本科教学”却成为理论上非常明确、实践中却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关心、研讨仍显不足,本科教学在高校中的基础地位仍受到科研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等多方面的挑战。高校须从领导干部层面入手,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约束,提高领导干部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本科教学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2.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有待提高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下,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以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而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还有待提高。以工程教育为例,我国首份《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指出,我国工科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工科毕业生在国际竞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2]。这就要求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主动对接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高校需要在充分了解行业产业需求的基础上,调整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3.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投入度有待增强
师资队伍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目前,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师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上的投入度仍然偏低,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可以说是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高校在教师岗位聘任、考核与职称评审中,有关本科教学的指标偏少,激励教师投入教学的机制不健全,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和成果缺乏有效的肯定和认可,从而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需要通过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加大激励力度等措施,形成教师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投入教学的良好教风,为本科教学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
4.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具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督导等多种途径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估。然而,这些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结果却未充分应用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过程中,或者说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度偏小。学校需要制定一套涵盖本科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以质量标准为依据开展各种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并建立教学状态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和分析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5.教学条件和资源对教学的支撑度有待提升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都面临教学条件和资源不足的困境,存在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导致教学条件和资源对教学的支撑度不足,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应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转变资源使用观念、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基于对高等教育“新常态”特征及目前本科教学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学校梳理了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构建“质量文化”、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以点带面等方式,逐步化解本科教学面临的难题,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1.构建“质量文化”,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
在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质量”成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关键。学校一切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都应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目标。学校应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和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将教学质量纳入到各级考核指标中,加强教学质量评估、加大教学奖励力度,在全校营造一种“质量文化”,让本科教学的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行为规范深入到师生员工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提升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2.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科教学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在本科教学仍面临许多难题的情况下,高校应该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目前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难题,从问题本身出发,在深入分析原因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对问题解决的进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监测,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化解难题。
3.注重以点带面,在破解难点问题的基础上寻求整体推进
教学工作是慢活、细活,是需要潜心的。学校出台《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避免了以往“大而全”的政策在实践中难以取得实效的问题,每项措施可谓“小而精”,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学校期望通过十项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随着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再推进下一步的改革、出台进一步的措施,以点带面,在破解个别难题的基础上寻求整体推进,从而实现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主要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及学校自身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包含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以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五个方面。
1.健全管理机制,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首先需要学校各级领导明确责任,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上,将本科教学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认真落实学校和院部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规定学校和院部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每年至少一次针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应坚持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校院两级本科教学例会制度,对本科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实现各项决策的科学性。第二,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要求主管教学工作的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每学期至少听课8学时,其他领导干部至少听课4学时。未完成听课任务的年终考核将不能被评为优秀,没有听课的考核为不合格。通过将干部听课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改变过去领导干部听课流于形式的现象,使其成为刚性要求,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各级领导关心本科教学、重视本科教学、研究本科教学的良好氛围。
2.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针对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抓手,要求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加强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建立有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此外,还通过校内专业评估、预警和退出机制,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实行校内专业评估与预警、退出机制。实施专业基础状态数据上报制度,建立专业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及时发现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实施校内专业评估制度,每两年组织一次校内专业评估工作,综合评估专业建设水平;实施专业办学质量预警与退出机制,学校依据社会人才需求、校内专业评估结论等情况定期发布预警专业名单,对就业率较低、不符合社会需求、办学质量不过关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实现专业结构的优化,从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
3.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教师对本科教育教学的投入
第一,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上课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学校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上课制度,将“每年独立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或授课时数不少于32学时”作为教授、副教授岗位考核合格的必要条件。同时,严格落实青年教师能力培养制度:一是落实助教制度,要求青年教师认定为主讲教师前需从事两轮助教工作,第一轮承担助教工作时须全程随堂听课,第二轮助教可以主讲不多于1/2的课程内容;二是落实青年教师培训制度,青年教师需参加学校组织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技能培训,累计培训不少于128学时;三是落实青年教师全程协助本科生实习课程制度,要求教师至少全程参加一次本科生企业实习,完成实习报告,其中,理工类专业教师累计参加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80学时,经管文类专业不少于60学时。
第二,严格执行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工程或教学改革项目工作要求。学校要求在一个任期内,教学岗教师至少负责一项校级(含)以上本科教学工程或教学改革项目,教研岗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至少参与一项校级(含)以上本科教学工程或教学改革项目,并作为教师聘任与考核的必要条件。教学研究项目、成果和论文等同于同级别的科研项目、成果和论文。以此激励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在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加大投入,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三,加强校院两级品牌课建设并作为教学岗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学校实施校院两级品牌课建设,要求晋升教学岗教授必须是校级品牌课教师,晋升教学岗副教授必须是院(部)品牌课教师。教研岗教师晋升职称必须通过合格课程评估。同等条件下,品牌课教师晋升教研岗教授、副教授优先。将课程教学质量与职称评审工作挂钩,更好地促进教师重视本科教学、主动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创建教学品牌。
第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大本科教学评优与奖励力度。积极推进小班教学。在石油工程学院与地球科学学院实施学生自由选课、教师竞争上课试点工作,促进教师提升个人授课水平,并逐步在全校推广。每年以教学效果为主要依据评选10名“教学效果卓越奖”教师,每人奖励2万元。对学校品牌课教师每人奖励2万元,院(部)品牌课教师每人奖励1万元,激励教师加大教学投入,对在教学方面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4.建立质量改进机制,实现本科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建立涉及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立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召开质量评价结果反馈会、制定质量问题整改方案、建立质量问题跟踪评价机制等措施,确保各类质量监控与评价信息充分用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做好“设定质量标准” “实施监控评估” “进行问题分析” “实现质量改进”这四个环节的工作,并形成“闭环”,切实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5.加大教育教学投入,提升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第一,加大教学实验室建设的逐年投入,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实施。要求院部收入(不含学校下拨的行政经费)中用于本科教学的经费不得少于20%,并且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
第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开展本硕博一体化建设,按照学科专业,梳理本硕课程内容、建立本硕课程统一体系、统一编码,高年级本科生可以选修硕士生课程。在学校现有资源条件下,综合利用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平台、科研平台等资源,为人才培养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
[2]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R].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4:32-45.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
[责任编辑:卜 珺]
摘 要:在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下,高校本科教育面临着本科教学基础地位仍需巩固、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不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投入不足、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不健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支撑度有待提升等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出台《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在管理机制、专业建设、教师激励、质量改进、资源配置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着力解决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推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政策;“新常态”
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也逐渐呈现出一种“新常态”:在发展环境方面,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要求高校主动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在发展方式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正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要求高校将工作重点转向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在发展动力方面,高等教育改革也逐步进入“深水区”,高校需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破解发展难题[1]。
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我国对高等教育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颁布了“高教质量三十条”、启动了“2011计划”、开展了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等,有效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也对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出台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在管理机制、专业建设、教师激励、质量改进、资源配置等方面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着力解决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难题,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新常态”下本科教育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仍需巩固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而在各类人才培养中,本科人才培养又是最基础的人才培养层次。然而在高校中,“重视本科教学”却成为理论上非常明确、实践中却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对本科教学工作的关心、研讨仍显不足,本科教学在高校中的基础地位仍受到科研工作、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等多方面的挑战。高校须从领导干部层面入手,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制度约束,提高领导干部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本科教学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2.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有待提高
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原动力。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下,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以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以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而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还有待提高。以工程教育为例,我国首份《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指出,我国工科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加强;工科毕业生在国际竞争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2]。这就要求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主动对接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高校需要在充分了解行业产业需求的基础上,调整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3.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投入度有待增强
师资队伍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目前,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教师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上的投入度仍然偏低,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可以说是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高校在教师岗位聘任、考核与职称评审中,有关本科教学的指标偏少,激励教师投入教学的机制不健全,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和成果缺乏有效的肯定和认可,从而导致教师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需要通过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加大激励力度等措施,形成教师热爱教学、研究教学、投入教学的良好教风,为本科教学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
4.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具有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专家督导等多种途径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估。然而,这些质量监控与评估的结果却未充分应用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过程中,或者说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贡献度偏小。学校需要制定一套涵盖本科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以质量标准为依据开展各种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并建立教学状态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及时总结和分析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的及时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5.教学条件和资源对教学的支撑度有待提升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高校都面临教学条件和资源不足的困境,存在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不高等问题,导致教学条件和资源对教学的支撑度不足,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应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转变资源使用观念、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高等教育“新常态”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基于对高等教育“新常态”特征及目前本科教学工作存在问题的分析,学校梳理了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构建“质量文化”、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以点带面等方式,逐步化解本科教学面临的难题,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1.构建“质量文化”,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
在 “新常态”下,高等教育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质量”成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关键。学校一切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都应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目标。学校应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和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会,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将教学质量纳入到各级考核指标中,加强教学质量评估、加大教学奖励力度,在全校营造一种“质量文化”,让本科教学的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行为规范深入到师生员工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提升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2.坚持问题导向,提高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科教学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在本科教学仍面临许多难题的情况下,高校应该坚持问题导向,瞄准目前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难题,从问题本身出发,在深入分析原因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并对问题解决的进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监测,在教学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化解难题。
3.注重以点带面,在破解难点问题的基础上寻求整体推进
教学工作是慢活、细活,是需要潜心的。学校出台《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避免了以往“大而全”的政策在实践中难以取得实效的问题,每项措施可谓“小而精”,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学校期望通过十项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先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随着各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再推进下一步的改革、出台进一步的措施,以点带面,在破解个别难题的基础上寻求整体推进,从而实现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关于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十项措施》主要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及学校自身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包含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建立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以及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五个方面。
1.健全管理机制,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要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首先需要学校各级领导明确责任,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上,将本科教学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认真落实学校和院部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规定学校和院部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每年至少一次针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应坚持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制度、校院两级本科教学例会制度,对本科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讨,实现各项决策的科学性。第二,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校要求主管教学工作的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每学期至少听课8学时,其他领导干部至少听课4学时。未完成听课任务的年终考核将不能被评为优秀,没有听课的考核为不合格。通过将干部听课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改变过去领导干部听课流于形式的现象,使其成为刚性要求,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各级领导关心本科教学、重视本科教学、研究本科教学的良好氛围。
2.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针对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抓手,要求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加强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建立有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此外,还通过校内专业评估、预警和退出机制,促进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实行校内专业评估与预警、退出机制。实施专业基础状态数据上报制度,建立专业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及时发现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实施校内专业评估制度,每两年组织一次校内专业评估工作,综合评估专业建设水平;实施专业办学质量预警与退出机制,学校依据社会人才需求、校内专业评估结论等情况定期发布预警专业名单,对就业率较低、不符合社会需求、办学质量不过关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实现专业结构的优化,从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
3.完善激励机制,加大教师对本科教育教学的投入
第一,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上课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学校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上课制度,将“每年独立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或授课时数不少于32学时”作为教授、副教授岗位考核合格的必要条件。同时,严格落实青年教师能力培养制度:一是落实助教制度,要求青年教师认定为主讲教师前需从事两轮助教工作,第一轮承担助教工作时须全程随堂听课,第二轮助教可以主讲不多于1/2的课程内容;二是落实青年教师培训制度,青年教师需参加学校组织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技能培训,累计培训不少于128学时;三是落实青年教师全程协助本科生实习课程制度,要求教师至少全程参加一次本科生企业实习,完成实习报告,其中,理工类专业教师累计参加企业实习时间不少于80学时,经管文类专业不少于60学时。
第二,严格执行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工程或教学改革项目工作要求。学校要求在一个任期内,教学岗教师至少负责一项校级(含)以上本科教学工程或教学改革项目,教研岗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至少参与一项校级(含)以上本科教学工程或教学改革项目,并作为教师聘任与考核的必要条件。教学研究项目、成果和论文等同于同级别的科研项目、成果和论文。以此激励教师重视“教学学术”,在教学研究和改革方面加大投入,促进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三,加强校院两级品牌课建设并作为教学岗教师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学校实施校院两级品牌课建设,要求晋升教学岗教授必须是校级品牌课教师,晋升教学岗副教授必须是院(部)品牌课教师。教研岗教师晋升职称必须通过合格课程评估。同等条件下,品牌课教师晋升教研岗教授、副教授优先。将课程教学质量与职称评审工作挂钩,更好地促进教师重视本科教学、主动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创建教学品牌。
第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大本科教学评优与奖励力度。积极推进小班教学。在石油工程学院与地球科学学院实施学生自由选课、教师竞争上课试点工作,促进教师提升个人授课水平,并逐步在全校推广。每年以教学效果为主要依据评选10名“教学效果卓越奖”教师,每人奖励2万元。对学校品牌课教师每人奖励2万元,院(部)品牌课教师每人奖励1万元,激励教师加大教学投入,对在教学方面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充分肯定。
4.建立质量改进机制,实现本科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建立涉及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立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召开质量评价结果反馈会、制定质量问题整改方案、建立质量问题跟踪评价机制等措施,确保各类质量监控与评价信息充分用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做好“设定质量标准” “实施监控评估” “进行问题分析” “实现质量改进”这四个环节的工作,并形成“闭环”,切实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5.加大教育教学投入,提升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第一,加大教学实验室建设的逐年投入,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实施。要求院部收入(不含学校下拨的行政经费)中用于本科教学的经费不得少于20%,并且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
第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开展本硕博一体化建设,按照学科专业,梳理本硕课程内容、建立本硕课程统一体系、统一编码,高年级本科生可以选修硕士生课程。在学校现有资源条件下,综合利用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课程平台、科研平台等资源,为人才培养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
[2]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R].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4:32-45.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