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条件反射式训练”培养重度智障学生的实践能力
宋玲玲
摘要:重度智障学生的自身身心缺陷导致其智力水平严重低于健全孩子,以至于他们的自我认知,以及对他人、社会等的认知能力低下;情感体验不健全;动手操作能力尤为低下;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更为薄弱,几乎失去了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为了使他们具备自食其力的能力,以条件反射式训练培养重度智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尤为重要。
关键词:重度智障学生 ?条件反射式训练 ?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过统计得出智障孩子的增长率越来越高,由于重度智障儿童智力水平低下,不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其自理自立能力更为薄弱。为了让孩子融入社会,减轻家庭及社会的压力,应当通过各种有效渠道、方法来培养重度智障孩子在生活中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培养良好自我认知、分析、评价、展示的能力
1.重度智障学生的身心特点
智障儿童包括轻度智力障碍儿童、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和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而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以下特征:
(1)行为能力非常差。重度智障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经常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像手舞足蹈、打人推人、大喊大叫、无缘由地冲出教室等。
(2)语言能力薄弱。重度智障儿童存在着很大的语言障碍,词汇量极少,发音很困难,基本丧失用语言与人沟通的能力。
(3)注意力不集中,难以接受外界信息。重度智障孩子对外界的感知能力相当迟缓,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很容易就被别的某事物所吸引。
(4)情绪变化大,较易兴奋。重度智障儿童情绪变化很大,上一秒开心大笑,下一秒也许会痛哭流涕,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兴奋不已。
(5)自理能力差。重度智障儿童先天基本不具备自理能力,导致无法独立去完成生活中的基本活动。
(6)抽象思维极差,存在机械式记忆法。重度智障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即使辨认同一个物体,因顺序、位置变化,都难以辨认。
2.正确自我认知、分析、评价
重度智障孩子的自身存在诸多不良特征,若要改变,就必须让孩子有正确的认知、分析、评价人或事物的基本能力。培养这一能力需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加强孩子的认知能力。首先从孩子的身体特征和日常的不良行为开始矫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正确与不良的面部表情或体态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而产生正确的认知,这需要师生运用多种训练方式并进行反复练习,使孩子形成条件反射,养成良好习惯。
3.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实现自我展现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重度智障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基础。他们本身没有自我管理约束的能力,家长的溺爱、亲戚朋友的怜悯等外界多方面因素更加造成他们任性无理、自由散漫等不良行为习惯。改变这一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合力,通过外界强有力的、反复的训练,久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孩子得到了自我展示,也增加了自信心与学习的动力。
二、培养正确认知、分析、评价他人、社会的能力
1.社会现状的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关注残疾人的就业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对优惠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增加了残疾人就业宽度,大力保障残疾人的权益,解决了他们就业难的问题。但重度智障孩子必须具备正确认知、分析、评价他人和社会的基本能力,并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融入社会,自强自立。
2.学会沟通,接触社会,培养其正确认知外界的能力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模拟情境,通过反复讲解、演示、观察、对比,让学生通过认知、理解的过程,再利用他们具有的机械式记忆特点形成定式的个人行为。例如:创设校园红绿灯、超市、就医、餐饮等各种社会小场景,让孩子在体验模拟真实场景之中,训练各种生活能力,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渗透情感教育,增强沟通交往能力
情感可以让人开心、快乐、悲伤、难过、忧愁、绝望等。在人与人相处中,良好的、乐观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可以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
1.培养良好的、健全的情感
与人为善、换位思考、感恩回报等优良品质都是建立融洽相处关系的必要条件,而重度智障孩子的情感是缺失的、善变的。在培养这些孩子健全的情感时,要让孩子多重体验、感知情感,最终内化为孩子潜意识中流露的正能量的情感。
2.培养沟通交往能力
沟通交往能力是任何一个个体在社会的大家庭里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它是进行任何社会活动或生活的前提,是一个人与他人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基础。对于言语能力极差的重度智障孩子来说,提升沟通能力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經过千遍万遍的练习才可能见成效,从而形成个体交流的方式方法。
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1.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孩子融入社会的前提条件。路途有多遥远,我们只有走了才知道;生活有多坎坷,我们只有面对了才有感触。这些都说明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深有体会,所以应从实际出发,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感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使孩子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为了共将来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打下基础。
2.模拟情境教育法
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社会的情境,模拟真人真事,让孩子身临其境地感知、体验,找出问题。感知中,教师需以场景再现的方式让孩子重重练习,形成一定的自我思维模式。例如:当孩子拿筷子方式是错误的时,不能只说教,而应该反复示范正确姿势,让他反复观察,并亲手指导,一段时期的强化训练会让孩子掌握用筷子的正确方法。反之,若只通过讲授形式,收效是甚微的。
3.实践活动行为疗法
要在社会中立足,就必须掌握一种职业技能,我们必须通过强有力的训练让孩子具备自立的能力。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与家长再多的讲授也不如孩子亲身体验的效果好。可以在校园里开展一些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活动。例如剪纸、丝网花、编织品等手工制作,也可以分流程进行流水线作业的练习,例如流水线蔬果分类和包装、干洗店衣物分类和清洗等,既增强了其合作意识,也让其掌握了一技之能。这些能力都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教育模式,最后以条件反射式训练让这些重度智障孩子掌握,可以在短时间内重复训练,也可以在某一段时期内制定一个主题进行多方位、全面的训练,最终让孩子真正掌握一技之长。与此同时,更应走出校园,和社会接轨,让孩子真正体验社会现实,感受喜悦以及挫败感,这样他们才会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何金娣.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的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思阳.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
责任编辑:陆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