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中职课堂分组教学实施与探讨

    摘 要:本文是对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中职课堂分组教学及过程性评价实施过程与方法进行的分析和探讨。以中职混凝土结构与平法识图课程为例,采用实施前后三届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评课和后续课程教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增强;识图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

    关键词:信息化条件 分组教学 过程性评价 中职教学

    一、中职学生现状

    1.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明显

    进入中职的学生,从中考200分到600分不等,数学、语文、英语等基础课水平差距很大,而更显著的差异是在学习动机、情感及意志个性等方面,具体表现是教学中学生根本不听课或者听不懂课。同时,长期应试教育形成了学生程式化学习模式,学生往往记住了理论知识,却很难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不会学习更不必谈创新。以上问题使得学生间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参差不齐,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困难重重,这必然对职业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教学方式提出挑戰。

    2.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欠缺

    近五年的中职学生均为2000年上下生人,以独生子女居多,从小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用人单位普遍反馈的毕业生问题也集中在团队意识不强、协作沟通能力欠缺上。如何改善学生这一职业能力短板,是我们在学校教育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化条件下的分组学习模式

    1.教育信息化大势所趋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教学模式将更好的体现“掌握基础,实践为主,重点突破”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00后热衷于网络信息的获得,熟练于数字化终端的操作,这使得教学改革中信息化元素必不可缺。

    在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等理念提出并逐步成为现实的今天,各种信息化教学网络平台、信息化教学手机App也层出不穷,为中职师生提供了便利的教与学平台,这使得课堂教学及评价的信息化成为可能。

    2.分组教学打破思维壁垒

    分组学习形式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是以合作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群体动力学理论和学习动机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分组学习模式也称为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性别等因素将自然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模式。它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分组学习是一种合作学习过程,更是一种思辨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合作的能力。

    三、信息化条件下的分组学习模式的设计

    1.合理有效运用信息化手段

    日常教学不同于比赛,信息化手段可根据实际情况多元化采用。独创的精品数字化资源建设需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需团队甚至专业人员逐步完成,教师不能因此抵触信息化教学。从教学角度我们完全可以借用网络成熟的资源,授课教师只需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进行信息化日常教学设计上,做到有的放矢。

    以我校混凝土结构与平法识图课程教学为例,在信息化软件的运用上,该课程分别采用了信息化教学平台和蓝墨云班课App(以下简称蓝墨)进行授课。在两年反复尝试过程中,由于蓝墨作为一款手机App同时也可在电脑使用,交互性好、实时反馈、大数据报告,最终被任课教师认可。教师在蓝墨上传了大量的网络链接资源以及授课PPT,作为课前课后的共享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借助网络课前自学、课后拓展学习。

    但由于中职生普遍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前、课后学习成效建议作为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量标准的参考指标。信息化教学在中职教育中我认为主要还是体现在课中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教师充分利用APP自带的头脑风暴、检测、作业提交等多种功能,并适时采用随机抽人、抢答、小组评价等方式进行提问,信息化的手段不仅丰富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及时获取学生每个环节的参与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课后教师可导出后台数据,一方面可获得较为全面的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另一方面也为后续教学设计提供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2.分组教学设计

    分组教学设计的关键在分组,分组不能图省事、随意为之,合理的分组可说是教学成功了一半。分组一定要建立在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等因素的普遍认知基础上。作为任课老师通常对首次授课的班级不了解,就需要和班主任及以往任课老师认真沟通,取得他们的帮助。同时,控制好每组人数和每班组数。每组人数太多不利于合作,每班组数过多也不利于老师的课堂控制[1]。

    3.合理多元教学评价促进学习积极性

    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传统教学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对教学效果的评价[2]。该评价方式一方面不适应多样的职业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评价集中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上不利于对学生素质的综合性评价。通过2015级、2016级两届学生的实践对比,我们发现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可使中职学生拥有正确自我认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对比结果

    针对信息化条件下分组教学和过程性评价,我们在实验组的混凝土结构与平法识图课程教学中进行了的应用实践,参照对照组的学业成绩、学生评课和后续课程教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增强;学生识图能力提高明显,具备初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学业成绩

    (1)学业成绩构成及加权比例

    实验组的学业成绩包含线下作业、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与期中、期末考试四部分内容(见表1),相比对照组考查的内容更全面,且偏重于对学生学习过程性的评价考量。

    2.学业成绩对比

    实验组的学业成绩不管是从平均分、优良率还是及格率上均略高于对照组(见图1)。

    其中及格率提高较为明显,说明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合理的过程性评价使得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度提高,激发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学生整体的自我效能感。实验组优秀率的提高说明分组教学对学优生的提高更为明显。此外,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其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成绩是成正比的。

    通过学业成绩对比结果,我们看到了信息化条件下分组教学和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动机、效果的正面影响。

    (1)学生评课

    针对学期末学生对课程评价结果,我们抽取了课程满意度、教学方法接受度、学习效果自我评价、团队协作四个方面进行对比。教学方法接受度上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提高了10个百分点,说明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手段是非常认可的,这也直接影响到课程满意度的提高,这点在用蓝墨进行课程评价调研的过程中反映的更為明显,学生普遍认为信息化的运用使得课程趣味性增加。

    在学习效果自我评价方面,实验组也比对照组也有了提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学生在识图方面的学习效果提高使得学生自我效能提升。平法识图教学过程我们大量采用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图纸,一部分上传至教学平台供学生课下学习,一部分由教师加工处理成图纸会审、纠错改错、判断截面等小幅图纸,利用蓝墨编辑成检测题供课内教学。此种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图形教学资源,也减少了图纸打印造成的浪费。

    此外,通过学生评课结果对比,我们看到了分组教学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的正面影响。

    (2)后续课程教师评价

    混凝土结构与平法识图的学习好坏在一定程度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及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学习效果,为此我们请相关教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后续课程中表现进行了评价,后续课程教师普遍认为实验组的学生在识图方面的能力要略好于对照组。

    五、反思

    通过在混凝土结构与平法识图课程中的实践,信息化条件下分组教学和过程性评价较明显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识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我们也应该在实践中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1.基于信息化手段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通常过程性评价成绩不高的学生学业成绩也相对差。因此教师应及时根据阶段性结果,在过程中采取措施,督促该部分学生的学习,而不能放任为之。

    2.分组教学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结合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状况、过程性评价成绩及学生的反馈做及时调整,真正做到分层次教学。

    3.实践过程发现有少数学生过程性评价成绩不高,卷面考核成绩却挺高,说明这部分学生考前通过死记硬背突击了成绩,这提醒教师总结性评价的方式方法有待调整。另外,个别学生蓝墨经验值很高,但卷面考核成绩并不理想,说明平日这部分学生有刷经验值之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经验值或权重,这在后续教学实践中要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谢淑敏.基于分组学习的高职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 :34-36.

    [2]孙博文.基于蓝墨云班课的分子生物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研究[J].浙江医学教育,2018(6) :5-7.

    作者简介

    王逸晨(1977-),女,汉族,工程硕士,青岛市房地产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