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具,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方冰华

    摘要:学具是手与脑的桥梁,在数学这门抽象的学科中运用比较广。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一些抽象事物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借助于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大脑中建立影像,形成表征,从而理解知识,开发学生的思维。基于此背景,巧用学具,让其凸显自身的价值,为数学课堂服务,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数学课堂产生不一样的活力。

    关键词:学具 ?思维 ?数学课堂

    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和形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严谨的、抽象的,但这并不代表数学的课堂就一定是沉闷、呆板的。特别是针对小学生,他们更需要一个欢快、有趣的氛围去探索知识,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怎样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这是很多老师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只要巧用学具,就可以让数学课堂变得不一样。

    学具,顾名思义就是学生用于学习的一种学习工具。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具是手和脑的桥梁,而许多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纯粹“玩”学具。这种被动的“玩”学具就会导致学生对学具的无视,认为它只是个物体,甚至厌烦学具,又怎么可能发挥学具原有的价值?所以我们要巧用学具,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一、让学具“准点”出现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在恰当的时间点展示学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学具在时间上的把控很重要。

    例如苏教版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某教师在导入环节就呈现学具:“同学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朋友——角。”教师展示学具角,学生看到后没有多大的反应,他们的心里会想:这是一个角,角是这个样子,它的名字叫角。教师又说:“你们愿意和角做朋友吗?”学生大声地说:“愿意!”这声“愿意”或许只是随意的,条件反射的“愿意”,因為你没有给学生带来新奇,带来惊喜,只是呈现普普通通的两根小棒组成的角,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停留在浅层概念上。

    同样也是这一课时,另一位教师在导入环节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角,在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征后,教师说:“那现在打开学具盒,找到我们的好朋友——角。”生1:“老师,哪个是角?”生2:“学具盒里没有角啊。”这时,师开始引导学生,说:“学具盒里是没有角,那你能用这些学具变出一个角吗?”生开始想怎么变:用小棒还是其他学具?如果是小棒,几根合适呢?角的特征是什么?怎样满足尖尖的顶点和两条光滑的边?经过一番思考后,有些学生很快就能摆出角的样子,最后教师问:“你们找到了吗?”生展示自己发现的角。接着教师把两根小棒分开放在黑板上问:这是角吗?生马上反应不是。师问:为什么?生答:“没有顶点。”这时教师才把两根小棒连在一起,在联结点上标上顶点。师总结:“这才是我们千呼万唤的好朋友——角。”

    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对比,能发现第二个更吸引学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清楚明了,掌握得更深刻。当然这并不是说课前呈现学具就一定不好,如果展示的学具有特色,比较新颖,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眼前一亮,那用于课前激趣也是不错的选择。而本例中,学具“角” 本身比较简单。相信更多的教师会赞同第二种教法,这位教师的课在学具的参与下,气氛变得活泼、欢快,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极高。学具出现的环节不仅是学生的动手操作,更是思想的碰撞,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课堂的互动性和生成性。再如区分某些难懂、易混淆的概念或理解重难点知识等,这些时间点都是先让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思考后,然后出现的学具能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解决困惑,这才是时间上的“巧”,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记忆深刻。因此,巧用学具,让它准点出现很关键。

    二、让学具“大变身”

    学具并不一定要“待”在学具盒里,只要是能帮助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任何工具都能称之为学具。它看似普普通通,却有各种可塑性,在不同的场合,只要正确“使用”,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自制学具

    在《认识厘米》这节课,为了让学生明白1厘米有多长,我便要求学生制作关于厘米长度的学具(类似于尺子)。展示成果时,发现有的学生制作出1厘米的橡皮擦,还有的在铅笔上描出各种刻度线等。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对厘米、毫米的概念产生了深刻的理解,还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都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样地,自制学具也适用于正方体、长方体等实物概念的认识。

    2.缺斤少两

    常规性的学具就是常见的、完整的、标准的学具,而“残具”则是在标准学具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以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工具。比如常规的尺子从0刻度开始,有1厘米等长度标记,通过学习学生也知道量长度是将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始末端。但是如果师展示的是没有0刻度线或者没有1厘米刻度线的尺子,让学生用这把残缺的尺子去量线段,使用这样缺斤少两的学具,就是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能更好地检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对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学生的思维开发方面也有一定的好处。

    3.大联盟

    “一人智谋短,众人计谋长”,学具的联盟也能展示不一样的风采。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两块小型三角形、一块中型三角形和两块大型三角形)、一块正方形和一块平行四边形就能组成七巧板,它能拼出1600种以上的图案,可见“联盟”的强大力量。在《认识图形》这节课,可设计这样的环节。师:“老师带来一个图形,可是太大了,我把它分成两部分,看,这是其中一部分(展示三角形),你能猜出它是什么图形吗?”生1:“平行四边形,因为两个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生2:“那也有可能是菱形,两个三角形一上一下。”生3:“梯形,另一部分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这样合起来就成了梯形。”生4:“也有可能还是三角形。”可见由两个图形的拼接就产生了好几种的可能性。教学中学具的大联盟也可以借鉴拼图游戏(学生将各种学具拼在一起,变成美丽的图案),体验动手操作带来的成功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种拼凑方式,体现了学具大联盟的魅力,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

    4.虚构学具

    在低段的数学课堂中简单学具运用得比较多,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一些抽象、复杂的概念需要虚构学具,以便更好地掌握事物的特征。这里的虚构不是随便的胡乱虚构,而是结合实际,借助于学具的“再造想象”。比如,一年级的学生要10根小棒捆在一起才知道一个10,到了三年级就可以用1根小棒或一支笔代表一个10,这就是把原来具体的学具用其他物体进行等价替换。再比如,学生画圆通常使用圆规,如果要求学生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2米的圆,这时圆规就无用武之地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了解圆的特征和圆规的构成,让学生虚构一个“大圆规”,用2米的绳子作为圆规两脚的距离,一端固定在中心点,另一端绕着中心点一周即可画出一个大圆。在遇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往往需要虚构学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当然虚构学具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学具的使用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天性充分释放,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巧用学具,把它的潜在价值挖掘出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好地为课堂服务,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让整堂数学课活起来,这才是学具的真正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楼朝光.关注“五要素”,培养空间观念[J].数学教学通讯,2018(01):79-80.

    [2]戴巧荣.实践——让数学走近生活[J].数学大世界,2016(22):64.

    责任编辑:黄大灿 赵潇晗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