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产学研共建,加速秦皇岛企业内涵发展
杨宵玉
[摘 要]地方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与高校研究生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引领、规划和政策支持。燕山大学作为驻秦高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的与地方企业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企业;专业学位
[中图分类号] G644、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48-03
一、产学研一体化离不开政府引领、规划和政策支持
市场经济不是无规划经济,过去政府为了减轻负担,要求企业不找市长找市场。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或关停并转,私有企业的盲目扩张,或在低水平上重复扩建,造成了严重产能过剩,如水泥、钢材、风电等。政府以不干涉企业发展为名,没有及时引导和指导,对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泰然处之或流于形式,使企业走了弯路,政府减少了收入。因此,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之时,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制度、政策法规方面对企业松绑、引导和指导,使企业发展在法律框架下高效运行。特别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如何建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一体化经济架构和管理架构,如何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使产学研一体化事业发展壮大,依然是需要政府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需要解决其中的管理机制问题,能否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必须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要在政府引导下,对经过科学论证的技术成果,进行责任孵化,实现用创新驱动发展。目前,国家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构建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中的真正作用。
二、燕山大学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中的工作实践
燕山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重型机械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拥有本科生32000人,研究生8000人,承担了国家和社会许多重大科研项目,特别是在重型机械及成套装备、新材料研究、机电液一体化技术领域领军前沿。在高端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开展了新一轮研究生教育综合体制改革,增加研究生实践环节,加大专业研究生招生比例,尽最大努力打造一批对社会生产能够直接产生作用的具有专业素养的文化新人。
(一)大力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助推高端素质人才培养
自2009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后,直到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开启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阶段,试图以通过分类培养,服务需求为目标,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燕山大学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中,一方面努力与企业合作,建立了省级、校级和院级三级校外实践基地,通过企业导师的传帮带,大大增加了研究生们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企业利用研究生和导师资源,有目的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科技问题,达到了合作双赢的预期效果。
(二)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夯实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基础
燕山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应体现“集中与分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践与论文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必须是面向本专业类别或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包括科学研究、专业调研、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等。
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环节主要以以下四种方式灵活进行:
1.由学院统筹安排、组织和选派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省级、校级实践基地的作用,密切配合企业需求,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方面,给企业以技术支持。
2.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课题,安排学生到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3.利用现有校内科研资源,在校内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校内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同时孵化一批可供市场选择的新技术、新产品。
4.由导师和研究生自行联系企业或部门,到经学院确认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下表为我校2009级-2011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情况统计。
(三)依托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助推秦皇岛企业内涵提升
高等教育的深度发展,要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其中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反映了高水平大学建设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科学研究的目标要紧紧抓住源头上的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30多年来,在自然科学领域资助了一大批原创性项目,在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解决了一大批源头创新理论问题,而一旦将这些理论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就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高等学校的源头创新成果如何转化成稳定的技术,还需要有一个孵化过程,即为中间试验,不完成中间试验的技术成果有时不完全可靠。转化成功一方面来自于技术成果的可靠性或成熟度,另一方面来自于技术成果的可制造性。近30多年来,燕山大学为秦皇岛乃至社会提供了一大批技术成果,如戴卡轮毂、秦泰医学、山桥公司和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钢铁企业的设备、工艺、信息和流程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国家重大装备、军事工业、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技术装备。这些技术成果主体部分来源于企业需求,也就是市场需求,属于技术创新,并给企业带来了效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反过来,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的关注点如果只考虑解决经费来源而忽视源头创新,用有偿的社会服务,替代高科技研发,就会把科学研究引入歧途,难以推进产学研的形成,就会使国家高科技事业蒙受损失。因此,深刻认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对摆正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发展、规划、定位至关重要。
三、用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
(一)高校科技发展不与企业合作易成无源之水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以伴随人类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是创造社会文明和财富的源泉。科学研究的发明、发现和创造,团队的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高素质团队建设,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燕山大学为加速科技发展,组建了校级25个科研团队,让团队负责人根据国家学科建设需求,凝练学科方向,围绕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就是要在原有高水平平台基础上,打造一批成熟的精英团队。人才、梯队、科研环境和实验环境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把共性平台建设与个性成员发展形成有机组合,做到人尽其才有环境,物尽其用有目标。高等学校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家,构建自身成长机制和拓展其造血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方面。高校科研应该顶天立地,达不到顶天立地效果的科研,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聚集着一大批待转化的成果,如果企业不予应用,政府不去推动,让高校自己办企业转化,就会使一批成果束之高阁,企业不仅办不好,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也会偏离方向。
(二)企业发展存在技术瓶颈
我国企业主要有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大型国有企业一般具备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这是高校所不具备的。企业由于缺少专职从事科学研究高端技术人才,虽然一般技术跟踪和新产品研发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但源头创新能力还十分脆弱。一些中小企业非常缺少技术力量,无法问津技术研发问题,企业发展因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产品市场形势严峻。《中国制造2025》计划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因而为了全面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要用高科技引领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目前,企业发展更关注的是市场需求,评价一个投资项目优劣,是资金的回笼时间和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的投资效应与企业领导任命届次密切相关,难以突破临届惰政管理效应。一些投资在无政府状态下追求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试图通过规模化建设拖垮中小型企业,形成恶性竞争。这样使固定资产投入恶性膨胀,一旦市场需求滑坡,大工业化的产能过剩就会拖垮一大批企业,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房地产业,告急文书纷至沓来,高额贷款、民间资本运作等解困措施也难以拯救资金链断了的企业,造成了回天乏术的尴尬局面。而私营企业,因缺少技术力量“四处挖人”找出路,希望国无我有,国有我有,形成了产品恶性竞争的格局,不正常的生产方式,如国内资源消耗过大,外国企业坐收渔利的现象时有发生。私有企业因缺乏技术力量谈不上源头创新技术发展,仿制和跟踪一旦成为资本生产的主要经营方式,就会变得唯利是图。
企业不是不清楚源头创新的优势,科学和技术构成第一生产要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让企业完成源头创新是不客观的。源头创新的新模式是加速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建设影响产学研合作的管理机制。经济发展是在有序的竞争中产生的,政府应对无序竞争所产生的消耗进行责任担当。不论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应该在科学规划基础上谋划发展,简单地追求GDP的经营理念会导致一切向钱看,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如环境、国家安全、教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受到影响。
(三)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工作断想
高校和企业的发展都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三种规划能否找到并集即共性区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科研有自己的领域范畴,在学科设置、实验条件、人才队伍的形成和科技力量的积累上,都与学科发展历史和社会重大需求密切相关。而企业的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一方面来源于市场,一方面来源于国家。特别是国有特大型企业投资必须既要考虑发展又要兼顾国家需求,民企也存在同样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如果要求企业把几十个相关学科门类的专家招聘到企业是不现实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企业的良好实践环境正是高校所不具备的,而高校的科研如果不能在企业生根,这种科研的价值就会贬值。高校和企业都有自己的短板,促进两者的结合,研发国家和市场有重大需求的技术,由地方政府进行创新驱动,才会产生强劲动力,才会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结束语
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产学研合作势在必行。过去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是在地方政府放任的环境下自由发展的,没有形成社会力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产学研合作因缺少机制创新和投入理念创新,政府的形象工程和追求GDP经济指标,导致重复建设和规模效益不断攀升。因此,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方法上的创新,使产学研一体化在政府和用户的要求下,发挥最大效能,把创新型国家建设落到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炼.国外学生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7(4).
[2] 倪吉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渤海大学学报,2013(4).
[3] 伍国明,叶飞娟.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深化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8).
[4] 张颖昆.探索经管类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4).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地方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与高校研究生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引领、规划和政策支持。燕山大学作为驻秦高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的与地方企业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学研;企业;专业学位
[中图分类号] G644、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48-03
一、产学研一体化离不开政府引领、规划和政策支持
市场经济不是无规划经济,过去政府为了减轻负担,要求企业不找市长找市场。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或关停并转,私有企业的盲目扩张,或在低水平上重复扩建,造成了严重产能过剩,如水泥、钢材、风电等。政府以不干涉企业发展为名,没有及时引导和指导,对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泰然处之或流于形式,使企业走了弯路,政府减少了收入。因此,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之时,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在制度、政策法规方面对企业松绑、引导和指导,使企业发展在法律框架下高效运行。特别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如何建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一体化经济架构和管理架构,如何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使产学研一体化事业发展壮大,依然是需要政府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需要解决其中的管理机制问题,能否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必须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要在政府引导下,对经过科学论证的技术成果,进行责任孵化,实现用创新驱动发展。目前,国家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构建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中的真正作用。
二、燕山大学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中的工作实践
燕山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重型机械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拥有本科生32000人,研究生8000人,承担了国家和社会许多重大科研项目,特别是在重型机械及成套装备、新材料研究、机电液一体化技术领域领军前沿。在高端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开展了新一轮研究生教育综合体制改革,增加研究生实践环节,加大专业研究生招生比例,尽最大努力打造一批对社会生产能够直接产生作用的具有专业素养的文化新人。
(一)大力发展专业研究生教育,助推高端素质人才培养
自2009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后,直到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开启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阶段,试图以通过分类培养,服务需求为目标,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燕山大学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中,一方面努力与企业合作,建立了省级、校级和院级三级校外实践基地,通过企业导师的传帮带,大大增加了研究生们的感性认识和实践能力。企业利用研究生和导师资源,有目的地解决生产过程中的科技问题,达到了合作双赢的预期效果。
(二)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夯实产学研一体化技术基础
燕山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应体现“集中与分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践与论文相结合”的原则。专业实践必须是面向本专业类别或领域的实际工作,内容包括科学研究、专业调研、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等。
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环节主要以以下四种方式灵活进行:
1.由学院统筹安排、组织和选派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省级、校级实践基地的作用,密切配合企业需求,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方面,给企业以技术支持。
2.由校内导师结合自身所承担的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课题,安排学生到现场进行专业实践。
3.利用现有校内科研资源,在校内实验室、工程中心等校内实践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同时孵化一批可供市场选择的新技术、新产品。
4.由导师和研究生自行联系企业或部门,到经学院确认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
下表为我校2009级-2011级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情况统计。
(三)依托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助推秦皇岛企业内涵提升
高等教育的深度发展,要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其中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反映了高水平大学建设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科学研究的目标要紧紧抓住源头上的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30多年来,在自然科学领域资助了一大批原创性项目,在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解决了一大批源头创新理论问题,而一旦将这些理论成果转化为社会实践,就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高等学校的源头创新成果如何转化成稳定的技术,还需要有一个孵化过程,即为中间试验,不完成中间试验的技术成果有时不完全可靠。转化成功一方面来自于技术成果的可靠性或成熟度,另一方面来自于技术成果的可制造性。近30多年来,燕山大学为秦皇岛乃至社会提供了一大批技术成果,如戴卡轮毂、秦泰医学、山桥公司和宝钢、鞍钢、武钢、首钢等钢铁企业的设备、工艺、信息和流程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国家重大装备、军事工业、航空航天事业提供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技术装备。这些技术成果主体部分来源于企业需求,也就是市场需求,属于技术创新,并给企业带来了效益,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反过来,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的关注点如果只考虑解决经费来源而忽视源头创新,用有偿的社会服务,替代高科技研发,就会把科学研究引入歧途,难以推进产学研的形成,就会使国家高科技事业蒙受损失。因此,深刻认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对摆正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和发展、规划、定位至关重要。
三、用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
(一)高校科技发展不与企业合作易成无源之水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以伴随人类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是创造社会文明和财富的源泉。科学研究的发明、发现和创造,团队的作用越来越占主导地位。高素质团队建设,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燕山大学为加速科技发展,组建了校级25个科研团队,让团队负责人根据国家学科建设需求,凝练学科方向,围绕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就是要在原有高水平平台基础上,打造一批成熟的精英团队。人才、梯队、科研环境和实验环境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把共性平台建设与个性成员发展形成有机组合,做到人尽其才有环境,物尽其用有目标。高等学校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家,构建自身成长机制和拓展其造血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方面。高校科研应该顶天立地,达不到顶天立地效果的科研,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聚集着一大批待转化的成果,如果企业不予应用,政府不去推动,让高校自己办企业转化,就会使一批成果束之高阁,企业不仅办不好,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也会偏离方向。
(二)企业发展存在技术瓶颈
我国企业主要有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大型国有企业一般具备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这是高校所不具备的。企业由于缺少专职从事科学研究高端技术人才,虽然一般技术跟踪和新产品研发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但源头创新能力还十分脆弱。一些中小企业非常缺少技术力量,无法问津技术研发问题,企业发展因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产品市场形势严峻。《中国制造2025》计划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因而为了全面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要用高科技引领制造业跨越式发展,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程。目前,企业发展更关注的是市场需求,评价一个投资项目优劣,是资金的回笼时间和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的投资效应与企业领导任命届次密切相关,难以突破临届惰政管理效应。一些投资在无政府状态下追求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试图通过规模化建设拖垮中小型企业,形成恶性竞争。这样使固定资产投入恶性膨胀,一旦市场需求滑坡,大工业化的产能过剩就会拖垮一大批企业,如钢铁、水泥、有色金属、房地产业,告急文书纷至沓来,高额贷款、民间资本运作等解困措施也难以拯救资金链断了的企业,造成了回天乏术的尴尬局面。而私营企业,因缺少技术力量“四处挖人”找出路,希望国无我有,国有我有,形成了产品恶性竞争的格局,不正常的生产方式,如国内资源消耗过大,外国企业坐收渔利的现象时有发生。私有企业因缺乏技术力量谈不上源头创新技术发展,仿制和跟踪一旦成为资本生产的主要经营方式,就会变得唯利是图。
企业不是不清楚源头创新的优势,科学和技术构成第一生产要素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让企业完成源头创新是不客观的。源头创新的新模式是加速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建设影响产学研合作的管理机制。经济发展是在有序的竞争中产生的,政府应对无序竞争所产生的消耗进行责任担当。不论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应该在科学规划基础上谋划发展,简单地追求GDP的经营理念会导致一切向钱看,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如环境、国家安全、教育、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会受到影响。
(三)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工作断想
高校和企业的发展都有自己的战略规划,地方政府也有自己的发展模式,三种规划能否找到并集即共性区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科研有自己的领域范畴,在学科设置、实验条件、人才队伍的形成和科技力量的积累上,都与学科发展历史和社会重大需求密切相关。而企业的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一方面来源于市场,一方面来源于国家。特别是国有特大型企业投资必须既要考虑发展又要兼顾国家需求,民企也存在同样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如果要求企业把几十个相关学科门类的专家招聘到企业是不现实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企业的良好实践环境正是高校所不具备的,而高校的科研如果不能在企业生根,这种科研的价值就会贬值。高校和企业都有自己的短板,促进两者的结合,研发国家和市场有重大需求的技术,由地方政府进行创新驱动,才会产生强劲动力,才会推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四、结束语
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产学研合作势在必行。过去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是在地方政府放任的环境下自由发展的,没有形成社会力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产学研合作因缺少机制创新和投入理念创新,政府的形象工程和追求GDP经济指标,导致重复建设和规模效益不断攀升。因此,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方法上的创新,使产学研一体化在政府和用户的要求下,发挥最大效能,把创新型国家建设落到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炼.国外学生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97(4).
[2] 倪吉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渤海大学学报,2013(4).
[3] 伍国明,叶飞娟.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深化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8).
[4] 张颖昆.探索经管类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4).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