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优秀教师应有的追求

    樊小雪

    摘 要:不同的时代,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作为教师的追求与理想。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被视为被动的客体,是知识求取的被动者。而在新时代,我国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后,学生则被认为是主动向学的主体,是不断发展中的人。而教师的追求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追求导向下的教法和观念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向学性。因此,教师在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和变化时,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改善和转变自己的教育追求和理想,追求在师生的结构关系中,与学生进行“灵”与“肉”的交流。

    关键词:优质评价; 心灵契合; “灵”与“肉”; 追求

    中图分类号:G63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4-183-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则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此外,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教师在数据分析和知识面方面明显略逊一筹。因此,本文力图说明教师的关注点不再是对于学生学习的灌入,而是应该更多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内在向学力,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以前的一味强迫学生进行低效率、高气压的恶性的学习死循环之中。教师应该追求在教学实践中学会与学生进行“灵”与“肉”的交流,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肉”的实践性——教师教学中对优质评价的追求

    学生是学校的中心,学校教育的根本就是促进学生向学的生命。真正的教师形态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实践着的。作为教师,就是要在真实的师生交往过程中显现教师生命的本质。要促成学生积极向学的生命状态,切实地成就学生的中心地位,促成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一个优秀的教师。教师是师生关系中的主导者,是学校的支柱,也是课堂上的主要实施者。所以,教师不仅仅应该追求课堂的优质,也应该追求在教学实践中给出优质的评价,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向学精神的培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于永正老师曾说:“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准备好了100顶高帽子,孩子写作文的兴趣和自信心是老师夸出来的。”这种夸不仅仅是单纯的“优异”和九十五分,或者是一句简单的“优秀”,“很棒”,而是“与其说是一种鼓励,不如说是一种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写作指导。”[1]于永正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评价都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变,积极深入到每位学生的生命中,力图给每一个学生最准确、最具个性的评价,将每一个学生看成是一个独特、带着自己生命经历的个体来因材施教。

    因此,教师的优质评价其实体现了教师的生命姿态就是时时刻刻处于对学生的喜欢,爱学生,同时也回应学生的爱的关系之中。而教师的优异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就是在学生与老师的互相期待中产生的。教师在评价一个学生的时候,在任何时候都要立足于师生关系思考行为。学生不仅仅是评价的客观化对象,不是一件商品,而是生活中的人。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置于她的生活背景之中,思考学生的研究对于她自身的意义,由此来评价才能更好地引导、激励、成全,而不是简单地贬斥或者称赞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生命经历来到教学之中,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能一味依靠分数或表现来评价,而要置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个人经历来看。教师评价学生尤其是批评学生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教师的评价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评价从来不是为了彰显教师自身的学识或者能力,而是指向学生的发展,指向的是生命的成长。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任何时候对于学生的评价都不是为了简单地向学生展示自身才华和高超之处,而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向学生命,激发学生的无尽才华。尽管教师的才华和涵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在利用自身的才华和学识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从而增进学生的智慧和勇气,激发学生的才华,这才是教师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评价是师生相互促进的活动是学生生命的自我成长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优质的评价完善了教师内在意义的丰富。教师将自我融入师生共同体之中。走在学生前,走在学生旁边。坚持学生立场进行评价,但这绝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有原则有尺度,不等于简单地迎合学生。

    二、“灵”的探知性——教师与学生内心契合的追求

    教育最初含义是指“孩子的带路人”。范梅南说:“希腊教育学最初的思想将教育学与‘引路的意义联系起来——陪伴孩子并与他们一道生活,以便为孩子指引方向,关心他们。”2这就是教师之为教师与学生进行“灵”的交流的姿态。现代科技的发达让人思考教师职业是否会被完全替代,高超的人工智能显然在知识宽广度和计算学生数据能力方面更胜一筹,因此,为了促进教师职业的进一步发展,凸显教师相比于机器的优势,教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使教师的行为产生足够的教育意义,必须深入与学生的师生关系之中,通过深入学生的心里来选择合理的教育行动。即在每一个情景中,教师都必须立足师生关系来行动,以利于学生的成长,将自己的行为置于师生结构关系。这也是机器人无法取代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教師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追求与学生情感和心理的“灵”的交流。

    教师站在学生面前,要随时准备聆听学生的内在需求,处在对学生的期待并且随时回应学生的期待之中,要做好随时聆听学生需求的召唤。当教师站在学生面前,并不是为了成就自身,而是为了成就学生。如果仅仅是天性喜欢学生或者好奇心使然,这必定是不长久的,也是不现实的,教师职业的可贵之处就是因为教师发自内心、切实地关心学生的成长,深入到孩子的天性和内在需求之中,引导他们固有的本性,理智的担当。向着学生而生,是教师基本的姿态。教师的生命意义就在于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刻都在聆听、回应学生的感召,在充分成就学生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

    教师向着学生,并非是抽象的学生,(下转第18页)

    (上接第183页)而是向着当下教育情境中的具体的个人,进入到与学生真实的身心互动之中,而非把主观臆想强加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意味着要关注学生现实中的生存,不以主观意愿来代替学生自我生存的现实性。教师的智慧就是理解学生生命中内在涌动的动力,内在力量。真正的教育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一起进入当下,寻求与学生之间的生命的契合点,让教育顺其自然发生,而不是让学生被学习、被改造。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的进入和探知必须掌握一个适度原则。优秀教师的“灵”的交流,总是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能在他们最需要时积极地进入他们的世界,同时又能在必要的时候安静地回退,始终守住自己行动的度。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优秀的教师总是懂得分寸,进退自如。因为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最终需要的不是依赖,而是独立。解放和健全的心理交流和探知,要求教师既要进入学生世界,又要及时退出,以塑造独立、自由的学生。

    学生之为学生的根本就是向学的特性,教师的意义就是如何成就学生向学的生命,让学生爱学、会学,并且享受学习,真切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好的教师不是教学,而是教“学”和交“灵”的结合。好的教师一定是深深打动了学生生命和触发学生情感的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追求优质的评价,利用评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内在地激发学生对更高事物的期待。此外,教师也应该更好地发挥自身有别于机器或数据库的“人”的属性的优势,即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合性和契合点,深入到学生的心理之中,与学生进行“灵”的交流,并注意在适当的时间退场,以达学生主体的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孙世梅.于永正:语文教育的一味“甘草”[J]人文教育,2008(11):80

    [2]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8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