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阅读要素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付国元

    

    【摘? 要】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在单元教学时,教师要聚焦语文要素,站在一个纵观全局的高度,明晰单元每个版块的承载使命,探寻语文要素的落实方法,以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将语文要素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之中。

    【关键词】 语文阅读;单元教学;设计

    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既有阅读要素,也有习作要素。下面仅以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谈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怎样指向语文阅读要素。

    一、系统性解读单元语文阅读要素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以及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和《语文园地》。四篇主体课文中,有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习俗,也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有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也有中国著名的书画,分别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连同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共同构成了单元编排的主题价值。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是本单元的语文阅读要素。对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系统性解读单元语文阅读要素,这是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基础。

    (一)追问出发,细化要素。语文要素都是概括性、方向性的表述,需要我们针对要素进行细化与追问:这段话围绕哪个意思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这些细化的问题可以作为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并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通过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加以解决。

    (二)横向铺排,厘清要素。统编版教材一册通常是八个单元,一个年级至少有十六个阅读要素。三年级教材的阅读要素如下:

    面对这么多阅读要素,我们要学会梳理、归纳,厘清单元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年级语文要素的重点。

    (三)纵向关联,勾连要素。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看似散落在各个年级的各个单元之中,实则在编排上呈梯度的螺旋上升,在教学时一定要整体熟知全套教材语文要素的结构体系。统编版语文教材在语文要素编排设计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由句段到篇、形成梯度、循序渐进的。三年级上册主要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本单元则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要求学生了解“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方法,同时学会与生活建立连接,迁移运用所学方法。只有全面了解同一语文要素在整套教材中的教学梯度,在教某一篇课文时,才能知道学生已经学过什么,以后还要学什么,今天到底学什么,才能准确制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二、整体性设计单元语文阅读要素

    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教学,不能靠剥离课例的机械讲解,而是要结合文本运用一定的方法让学生加以理解。语文要素细化为单元学习目标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要在关注单元内不同学习内容和板块(课文、综合性学习、习作、语文园地)的基础上,遵循学得方法、习得方法、总结方法、运用方法的规律,对单元學习活动进行整体性规划设计,从而突破与落实阅读要素。

    (一)精读课文,学得方法

    《古诗三首》由三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组成,都是围绕人们过节来写的,都采用了分情景的方法来具体写清楚的。《元日》描述了春节除旧迎新的喜庆与热闹,为了写清楚“喜庆与热闹”这个意思,诗人用四句话,分别写了四个节日活动的情景:放爆竹、喝屠苏、大扫除、换桃符;《清明》围绕清明节诗人孤寂与哀伤的心情,写了行人雨中赶路和诗人寻店问路两个情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助登高望远和遍插茱萸两个情景,表达了诗人重阳节思乡思亲的心情。故此,教学三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借用课后问题“这三首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统领古诗教学,最终总结出“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分情景。

    《纸的发明》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为了把“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是如何记录文字的”这个意思写清楚的,用了“后来”“再后来”等时间承接词语。因此,指向语文阅读要素的设计可以这样进行:首先,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围绕“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将文字记录在哪里?”这个问题,圈画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铸刻在青铜器上”“写在竹片和木片上”“写在帛上”等关键词句,进而通过这些关键词句,概括出本自然段的意思“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将文字记录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和帛上”;紧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古人这些记录文字的方法不是一起出现的,而是有时间先后顺序的,所以文中才使用了“后来”“再后来”这样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承接词语,清楚、有条理地说出“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记录文字的方法”,切身感受有了时间承接词语的好处;最后,据此领悟到“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按时间先后顺序。

    《赵州桥》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呈现了落实单元语文阅读要素的另一种方法——排比列举。因此,可以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其中的一个,定为:体会第三自然段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并抄写这一自然段。为了突破这个目标,可以尝试如下教学设计:首先,朗读本文段,找出中心句,发现中心句也即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进而知晓本文段是围绕“美观”这个意思写的;接着,由问题“栏板上雕刻着哪些精美的图案呢?”引出“写清楚”的方法,明晰“有的……有的……还有的……”排比句式,感知作者用列举的方法,将龙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等姿态描写得活灵活现,相机引申“为什么栏板上刻的都是龙的图案呢?”(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是风和雨的主宰,常用来象征祥瑞。桥梁上刻龙有镇压河流的意思,预示着风调雨顺);然后,通过分角色和配乐朗读,感受赵州桥的美观和写法的精妙,感知文段的总分结构;最后,小结迁移运用写法,仿写一段话:赵州桥上一定还有不少形态各异的龙,发挥想象,运用刚学的方法试着写一写。

    此外,《赵州桥》一文的第二自然段还运用了具体的数据,从桥长、桥宽等方面把赵州桥的“雄伟”写清楚了。

    三篇精读课文,教师都将单元语文阅读要素定位为教学目标之一,并通过巧妙的设计,在教学中理解与落实语文阅读要素,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得方法。

    (二)略读课文,习得方法

    经过三篇精读课文的浸润,学生学了语文阅读要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一段话”的四种方法,而略读课文的使命就是进一步领悟、感受、品味这些方法,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学批注、交流汇报来呈现。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就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通过对画上人物、场景等细节的介绍,诠释了《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第二至四自然段是课文的主干,为语文要素的落实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

    第二自然段,透过“有……有……有……”这样的句式,学生很容易领悟到此处运用了排比列举的方法,将 “画上人物众多,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这一意思写得清清楚楚。

    同样,第三自然段,透过“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学生能再次体会到排比列举这种方法的精妙之处,并将这种方法根植于心。

    而第四自然段,则展现了一种新的方法。文段描述了桥北头一个有意思的情景,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全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与交流中收获新知——按事情发展顺序也能将一段话写清楚。

    (三)交流平台,归纳方法

    “交流平台”是语文园地的重要板块,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阵地,归纳与整理是赋予“交流平台”的重要使命。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将本单元学习掌握到的方法,从“感性”提升至“理性”,从“碎片化”整理为“系统化”。

    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平台中的示例——《赵州桥》的第三自然段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第三自然段,及时总结出落实单元语文阅读要素的方法之一——排比列举;然后,引导学生由“交流平台”发散至本单元其他课文,通过以具体实例为基础地交流与反馈,相机归纳、梳理出“分情景”“按时间先后顺序”“列数据”“按事情发展顺序”等方法,并让学生以笔记的形式清晰化地存储起来;最后,教学视角要从本单元课文延伸到课外文章,让学生通过举例的方式展现这些方法在课外文段中的实际应用,借以巩固与强化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

    由此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交流平台”,在交流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提炼策略,让语文要素在“交流平台”中得到具体落实。

    (四)词句段运用,实践方法

    如果说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重在“交流”,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梳理,属于策略性板块,那么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则重在“体验”,侧重于“学习方法”的应用,指向于“语文知识”内化“语文能力”,属于能力性板块。“词句段运用”是语文要素的具体运用,是语文能力的具体化,是可以看见、可以操作、可以检测的,它所以往往通过“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写一写”等教學形式出现。

    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就是如此:首先,让学生读读两段话,想一想它们的共同之处;接着,在学生的交流中总结出其有四个共同点(都是围绕一个意思写的、都是先总写后分写、都在总写后用到了冒号、都是用了“有的”句式的排比句);然后,师生分部分朗读,感受由概括到具体的这种“写清楚”的形式;最后,教师提炼方法,学生迁移写法仿写句子。

    此外,单元语文要素的实践还具体表现在单元习作中。本单元的习作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学生可以将学过的方法诸如“分情景”“按时间先后”“排比列举”等等,运用到本单元习作中,从而把过节的过程写清楚。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指向语文阅读要素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就是要在单元导语中明确语文要素,在单元精读课文中学得语文要素,在单元略读课文中习得语文要素,在“交流平台”中总结语文要素,在“词句段运用”和单元习作中实践语文要素;一个单元内,各个板块相互融合,环环相扣,共促共进,形成合力。只有这样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方能达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学习到运用的系统性,方能使单元语文要素得以真正落地,最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林晓芸. 基于“一体化”的单元阅读教学策略——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J]. 广西教育,2019(33).

    (责任编辑:淳? 洁)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