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置课眼 打造高效课堂
彭寿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构筑高效和谐课堂,就是要求语文教师深入研读文本,找准文本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而不是机械地按照一定模式进行固化教学。如何高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找准这些点,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具体到语文课堂来说,课眼就是在教学中最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环节。在课堂文本教学中,巧妙设置课眼,既是确定文本教学内容的需要,也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需要。毕竟在课堂教学的短短45分钟时间,如果没有一个能够让师生共同聚焦的点,就很难在课堂上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有效对话。设置好课眼,对于教师讲授解读文本、学生感悟文本都很有帮助,能够充分激发教与学的兴趣。笔者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课眼进行教学。
一、紧扣标题设课眼,挖掘文本内涵
题好一半文,同样,好的文章标题必然是文本最核心内容、最关键情节、最着力体现的点,如果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能够紧扣标题来设置课眼,就能够顺利找准文本教学的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从破解标题在文中内涵的角度来学习文本,进而激发他们主动挖掘标题与文本的有机联系,实现对文本内涵的科学解读。
比如,笔者在教学《三颗枸杞豆》一文时,就围绕标题“三颗枸杞豆”来进行设计,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在具体教学中,我打破惯有的文章阅读思维,进行了反问式解读:为什么三叔给“我”留下的是枸杞豆,而不是其它的什么植物果实?为什么三叔留下的枸杞豆是“三颗”,而不是“一颗”、“两颗”或者更多?为什么“我”对这三颗“枸杞豆”念念不忘,还要以之为题,毕竟文章主要内容是三叔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啊?这些反问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标题上来。我引导学生对每一个问题在文本中对应的内容找出来进行感悟理解。
第一个问题,很快有学生从作者的简介发现,他生活所在地区,枸杞比较常见,同时相对于其它事物,枸杞子家喻户晓,以之为题,形象感非常强,读者一读到题目时,脑海中自然会想到枸杞豆。这个理解还不够深刻,于是我引导学生能不能从“三叔”用意角度去思考。果然有新的发现:枸杞作为名贵的药材,特别具有明目的作用,可以说全身都是宝,三叔留下来给我,是不是希望“我”将眼睛擦亮,不要散漫迷失,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个理解已经很到位,我进一步补充,从枸杞的颜色和生长时间解读,作者去学校的时间是9月也正是枸杞成熟的季节,火红的内涵是热情、活力、梦想等,而三叔去世时多次提到太阳,将“我”比为太阳,太阳正是枸杞豆一般的火红,充满活力,可以发光发热,于人有用,“枸杞豆”是三叔对作者的人生期望。
第二个问题,也很快有学生发现三颗其实代表了三叔的建筑师、数学家、科研人员的三个梦想,与三个“0”相对,这是简单对应。我于是再延伸说开,道家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三代表的是不确定或者说更多的梦想,未来是不确定的,无数的梦想都需要去追逐,这就是不荒废光阴,努力从“0”走向无限可能的意思。至于第三个问题,到此就已得到了解决,作者既是纪念三叔更是勉励自己之意。于是,通过这样的反问,成功地将学生结合标题挖掘出文本的内涵,教学聚焦而有效。
二、紧扣线索设课眼,透析写作意图
线索是作者在文中有意设计的,其目的是为了让故事情节或者情感表达更加有序集中,往往体现着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紧扣这些线索来设置课眼,就能直接透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合理解读,也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顺利抓住核心,找到文本的真正内涵。
比如,笔者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文,就抓住文章线索“阳台”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围绕“明天为何要封阳台”——“明天不封阳台”——“明天为何又不封阳台”——“明天不封,那何时再封阳台”的内在线索进行解读,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述中。故事情节主要集中在“封不封阳台”上,情感表达则集中在“为什么封或者不封”上,从中透析出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通过对“封不封阳台”情节的概述,学生很快明白,作者“封阳台”的原因在于躲避城市的喧扰,“不封阳台”的原因在于保护孵蛋的鸽子以及儿子纯粹的童心,“明天不封但是以后封不封”的答案则是开放的:如果城市依旧喧嚣,依旧对自然进行侵扰,那么恐怕还是要封的;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对自然的尊重、理解,从作者对自然的亲近来看,对鸽子的爱护应该也不希望封起来,而是希望有这样一个接近自然的窗口。这样,学生已经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了大致的理解和掌握,作者写作的目的不是探讨“要不要、用不用封阳台”,而是为了表达一种希望:今后可以不用封起阳台,真正和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所在,在作者有意突出的线索中表露无疑。
其实,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围绕一定的主线来进行架构,而这些架构的特点,呈现到文本中就是线索。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将这些线索找出来,将作者的写作意图结合文本内容呈现出来。
三、紧扣细节设课眼,探寻主旨情感
细节是文本中最为精彩的“血肉”。精彩的细节一般都蕴含着作者最深邃的情感,也最能体现文章的主旨。在文本教学中,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精彩的细节,反复品味琢磨,将其中的主旨和情感参透,与文本其他内容加以印证,这样往往能够找到解读文本的捷径,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更深入精彩。
比如,笔者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因为鲁迅小说主题的深刻,我并没有直接将“封建科举制度杀人”这样的概念化的主旨直接抛出来,因为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概念理解起来似是而非流于表层。于是我抓住孔乙己“穿长衫站着喝酒”、“教‘我写四种‘回字”、“窃书被丁举人打折双腿”这三个精彩细节来进行教学,解读小说的主旨及作者情感。第一个细节,体现了在孔乙己自矜读书人的身份,宁可一个人站着喝酒也不肯脱下读书人的标志长衫,他一心希望科举,否则何至于因为偷书被打致残?脱下长衫做工也不至于饿死啊!第二个细节,孔乙己读书研究的却是这种“于家于国无望”的学问,在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科举的迷梦让他如此迂腐不堪。第三个细节更是让人感慨:孔乙己因为沉迷科举最终只能偷书度日,而成功获得科举头衔的丁举人也因为科举胜利这一护身符而如此凶残狠毒,对仅仅偷了点书的孔乙己如此狠辣,灭绝人性,于是科举荼毒、戕害人性的特点不言自明,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很容易了,也对作者蔑视、痛恨科举的情感有了深刻领会。
可见,文本中的细节往往最能传递作者的情感,也是文本中最能够呈现作者情感的部分。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对作者精心设计的细节加以细心分析、解读,从而以小见大,探寻到细节背后的情感与主旨。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找准课眼做文章。只要紧扣课文的标题、线索和细节解读文本,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
蠡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