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话题作文”时期的作文应试策略
林嗣丰
【摘要】笔者通过分析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得知大多数作文采用的是话题作文的形式,因此针对“后话题作文”的特点,提出了应试的策略。
【关键词】后话题作文;应试策略
与往年相比,2008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关于作文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1.写作的文体分类已从以往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改为“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文体的范围在扩大,考生可选择的余地更大了。2.作文的等级要求从原先的D级要求提高到了E级要求。3.将作文的分值从60分提高到70分。从复习的角度看,这些变化对我们备考的影响并不大。但这并不等于说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完全按以前的方式进行。仔细分析这些年高考作文的进程,可以发现高考作文已经在悄然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或者说高考写作已从话题作文“称霸”时期进入到“诸侯纷争”的“后话题作文”时期。
自1998年高考作文要求从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选择一个,也可另拟一个适合表现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题目,可任意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几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的文学体裁”以来,话题作文以其审题难度低、思维束缚小、表达余地大的优点而风靡中学教学的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随着高考的进展,话题作文也由于它上述的优点而表现出它不可回避的不足或缺陷:套作、矫情、胡编乱造、无病呻吟、不讲文体的“四不像”等,影响了中学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于是,新的作文模式应运而生,作文进入了“后话题作文”时期。
一、分析近三年来各地高考作文发展走向
从近三年各地高考作文的题目及要求我们可以看到高考命题的变化走向。2005年15套高考试卷中,仅有北京、天津、重庆和辽宁四套试卷中作文采用了命题作文的方式,上海、湖北采用选角度作文,其他试卷仍然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可以称为是“后话题作文”的试探阶段;到了2006年,全国17套试卷中已有10套试卷不再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是“后话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并存阶段;而2007年19套试卷中仅有6套试卷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其他省市的试卷都抛弃了话题作文而采用命题作文或选角度作文的形式,可以说是“后话题作文”的推广阶段。
再来看江苏这三年来高考作文形式的变化。2005年江苏省进入自主命题的第二年,2005年的高考作文在2004年话题作文“山的沉稳,水的灵魂”的基础上,继续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要求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谈对人生的看法,体现江苏文化大省的特点,具有较浓的文学意味;2006年则改为了命题作文的形式,要求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并在提示中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名句,从大雅到大俗,从天空落到了地上;2007年的“怀想天空”又回到了雅的位置,在“怀想”和“天空”上作文章,采用的便是命题作文的形式,提高了写作的难度。
由此可见,高考作文自2005年起便进入“后话题作文”时期,形式变化了,要求提高了,难度增加了。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由此明确我们高考作文应试指导的方向,进而确立应试的策略。
二、“后话题作文”的特点
“后话题作文”的称呼主要是就其在话题作文后出现而施予的,其实“后话题作文”中的命题作文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选角度作文也不过是原先的材料作文的翻版。但我们如果就此来认识“后话题作文”,那是要吃亏的,因为现在的命题作文与原先的有了很大的不同,更不要说选角度作文了。在此想就“后话题作文”的特点作点应试的分析。1.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就是要求我们依据所给的题目,结合相关规定确定中心,选择材料,写出契合题意,内容充实的文章。与话题作文相比,命题作文的难度就在于审题的难度增加了。话题作文诞生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降低审题的难度,即使这样,每年因为审题不当而失分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而命题作文则是让考生就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所揭示的内容,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内容、形式俱佳的文章,审题的难度大大高于话题作文,因而在写作中跑题、偏题的机率将大大增加。这是命题作文与身俱来的问题,显然与当初实行话题作文以减少审题难度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那么如何才能在既克服话题作文“套作、矫情、胡编乱造、不讲文体”的短处,又能发挥话题作文“审题难度低、思维束缚小、表达余地大”的长处呢?“后话题作文”时期的命题作文还是有许多与原命题作文不同的地方的,主要有三点:
①所“命”的那个“题”虽然需要“审”,但不会太为难考生。即题目中的那个词语或那个短语,不会太生僻、太深奥。比如2006年江苏的“人与路”,就是谈“人”与“路”之间的关系,只是在“路”上有一定的象征或比喻义,需要考生去“审”清。再如2007年山东卷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就“风化”一词需要认真“审”一下,其他的并无难处,即是要求学生写出“记忆中深刻的东西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却”。
为了降低审题的难度,2007年的命题作文几乎已经没有了概念的命题。2005年、2006年我们还能看到诸如“位置与价值”、“走与停”、“人与路”等两概念的命题,到了2007年几乎所有的命题只有一个词语,比如福建的“季节”、辽宁的“我能”。当然有些命题中也有较大的难度,如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题目中的“春光”就颇有深义,且它又是指向“看妈妈”的,“春光”的含义就有了限定,即能报答妈妈的东西。
②许多命题之前都加了些提示性的材料或语句。比如2006年的江苏卷“人与路”,在命题前命题者加上了这样一段文字:“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还有人说……”这是一段提示性的文字,提示你可以写“路是人走出来的”,也可以写“不要去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这些提示为考生明确了写作的方向,审清了题意,对那些审题有一定难度的考生无疑是个福音。
再如2007年的江苏卷的作文命题也有一段文字:“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这段文字中“头顶一方天”、“心中”“一片明净的天空”从实和虚两方面为考生揭示了“天空”的含义,告诉了考生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立意、选材,从而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③文体是可以选择的。传统的命题作文,题目就限定了写作必须采用的文体。如文革结束后1977年的高考作文题“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你就只能写成记叙文。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只能写成议论文。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只能是论述三者之间关系的论说文。“后话题作文时期”的命题作文就宽泛得多了,除明确规定的以外,(如2006年湖南卷的“谈意气”规定是写议论文)文体是不限的。
当然,文体可以选择,也说明考试中应该选择最适合的文体。这个“最适合”既是指考生本身长项,更是指命题更适合写何种文体。比如2006年江苏卷的“人与路”记叙、议论都适合,但2007年的“怀想天空”,则更适合写成记叙文。这就需要考生在审题时认真思考,作出准确的判断。
2.选角度作文。严格地说,选角度作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盛行的材料作文的发展。这种作文样式是命题人提供给考生一定的材料(或图画,如2007年全国卷Ⅰ),考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选其中的一个角度作文。因此有的地方称这类作文为“材料作文”,我个人认为是不够妥当的,因为它与材料作文又有着明显的不同。
①选角度作文的立意是多元的。材料作文立意的角度是单一的,考生只能根据材料审出一个角度,并在此基础上立意,否则就是跑题或偏题。如1990年关于孪生姐妹对玫瑰园里花与刺的评说的写作、1995年关于“鸟的对话”的问题,论述的角度都是比较集中的,只能从“看问题必须从主流入手”和批判“只看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的角度进行立意。选角度作文却不然,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以审出多个角度,因而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立意。即使是这类形式刚出现时的2005年,作文要求中虽然没有出现“选择一个角度”的说法,但材料提供的角度绝对不会只有一个。比如上海卷关于“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谈论的角度既可赞成,也可反对,更可两者兼顾。这样审题的难度自然就相对要低一些。
我们以2007年全国卷Ⅱ的作文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2007年全国卷Ⅱ一共提供了两则材料,具体如下:
材料一:著名歌手丛飞节衣缩食,捐赠300多万,资助了178名贫困学生。当他自己病危住进医院经济困难时,几位受助完成学业就在本地工作的年轻人,竟然没有一个来看望他。这件事被媒体披露后,有一个受助者居然还埋怨说,这让他很没面子。丛飞说,不要责怪他们,我已经不再需要医疗了。
材料二:华农大学的学生小李和同学们将买废品的钱捐给了一所希望小学。不久,小李被查出得了白血病,这所希望小学的师生给小李捐款,一个四年级的女生捐了10元,问她为什么把春节压岁钱全部捐出来,她说:“只要做到小李姐姐说的那句话就满足了。”问她那是一句什么话,她说:“记住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学会帮助别人。”
命题者的要求是“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那么这两则材料可以从哪几个角度进行选择呢?根据这两则材料,考生可以从丛飞的角度思考,也可以从丛飞帮助过的年轻人角度思考;可以从华农大学生小李和同学们的角度思考,也可以从希望小学的同学们的角度思考。可以提炼出“人类应有博大无私的爱”的观点,也可提炼出“旷达宽厚的心胸是优秀的品质”的观点,更可提炼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老主题。可以批评丛飞的受助者,也可为受助者辩解。
所要注意的是,选角度作文虽然立意的角度多了,却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立意,因此审题仍然是很重要的环节,要在提供的材料本身范围内去寻找角度。
②材料作文的文体选择是单一的,选角度作文的文体选择是多向的。当初的材料作文只能写成议论性质的文章,写成记叙文就不可以。如1995年的“鸟的对话”,你就无法将它写成记叙文,更何况许多作文要求中就规定了写作的文体。选角度作文则不同了,2006年全国卷Ⅰ“有关读书现象的思考”的命题没有明确一定要用什么文体,2007年全国卷Ⅱ的命题则明确自主“确定文体”。这就是说,在文体上选角度材料作文沿用了话题作文的要求,给不同的考生以发挥自己专长的余地。但必须要说明的是:不作文体要求并非不讲文体,不能写成“四不像”的作文;另外,不同的材料要求,在文体上也有选择的倾向,2006年全国卷Ⅰ的作文更利于写成议论文,而2007年全国卷Ⅱ的作文则两种文体均可选用,这和命题作文具有同样的道理。
③材料作文的写作格式是确定的,选角度作文的写作格式是多元的。材料作文是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的,具体如下:
这种作文的格式有点像写读后感,只不过读后感的“材料”是读的那本书(文章),“观点”是你对这本书(文章)的看法,而论证的依据主要来自书(文章)的本身。选角度文章则不必受这种格式的束缚,只要符合你所选的文体要求即可。如同为2007年全国卷Ⅱ的作文,一篇题为《守住心灵的绿茵》的文章,就严格按照议论文的要求开展论证,而另一篇题为《落红》的文章,则是按散文的要求,用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写作的,两篇文章都成为了当年高考的佳作。
④选角度作文虽然不必重述材料,但不等于可以不管材料。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作文就强调必须紧紧围绕“读书”的内容展开;2007年全国卷Ⅱ的命题本身就强调要“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那么就必须紧扣“爱心”的主题。
三、我们的应试策略
明确了“后话题作文”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以后,我们就可以确立我们的应试策略。
1.加强审题训练。与话题作文相比,“后话题作文”大大增加了审题的难度。从历年的高考作文阅卷情况看,即使是话题作文时期,偏题、跑题的现象也是影响作文得分的最大问题。如今审题的难度加大了,我们在应试的训练中更要加大审题训练的力度,要作专项的训练,并结合模拟题开展实战演练。江苏卷近两年的命题作文仍然坚持提供一定提示语的做法,比如2007年“怀想天空”的那段提示,就可以引导考生找准写作的方向,复习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
2.加强文体训练。无论在何种作文考查情况下,文体的训练一定要放到议事日程上,不要让学生写“四不像”的文章,不要让我们这个层次的学生去练所谓“夹叙夹议”的文体。要吸取2007年那篇被抢救出来的文章的教训。那篇文章当初之所以被打成38分的低分,就因为那篇文章前面将近五分之二的篇幅采用的是议论为主的手法,后五分之三的篇幅采用的是记叙的手法。而按高考阅卷的要求,决定一篇文章是什么文体,放宽的要求是由三分之二的表现手法而决定的。按这样的标准,那篇文章就既不是议论文也不是记叙文了,打成低分也就不足为奇了。
3.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严禁矫情、套作、假编的文章。喻旭初老师之所以把那篇被打成38分的文章抢救出来,就因为它表达了真情实感;而这次期末考试一篇原本定为满分的文章,虽然语言很美,文采很好,但因为缺少真情实感,所以被扣了4分。写真情实感,并不排斥虚构,但必须写自己生活范围内的,而不要去写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写自己不熟悉领域中的内容,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胡编乱造。
4.注意“后话题作文”的细节训练。细节决定成败,同样决定作文的成败。“后话题作文”的细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题目。命题作文的题目是命题者已经决定了的,谁也无权更改,但我们在阅卷过程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一是随意改换题目,比如期末考试的命题作文“滋味”,有的学生就改成“成长的滋味”、“千滋百味”等等。二是忘写题目。以前话题作文要自己拟题,由于拟不出,想写完后补,结果匆忙中就忘写了。
②重形式轻内容。受高考优秀作文的负面影响,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每年都在影响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又有三种现象。
一是重语言的华丽而轻文章的内容。一些文章看上去语言十分的老练,似乎语言功夫很好,仔细分析却发现文章并无什么实质内容,只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这次期末考试的那篇原先要打成满分的作文就有这样的情况。做老师的千万不要让我们作文基础尤其是语言功夫较好的学生去走这条死胡同,要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二是一味模仿往年的高考优秀作文。这两年举历史人物如“李白站在十字路口”之类的文风,十分流行。要知道,代古人发幽思,是写不出真实的感情的,因为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达到走进古人心灵的能力。当然,这里还有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的问题,去年的高分作文今年就不一定也会得到高分。
三是走歪门斜道,搞“一招鲜,走天下”的路,企图用一两个古人来包打天下。比如有了苏轼、司马迁就可以统包诸如“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凤头猪肚豹尾”、“人与路”和“怀想天空”等所有题目。乍一看好像很有道理,却未料人人都这样写,岂不要让阅卷老师大倒胃口?
③未完稿的作文。每年都有因时间来不及而造成的未完稿作文。按要求未完稿的作文最低是可以打到20分的,70分的作文只得到20分,损失是极大的。对于考场上来不及完稿的学生,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完稿的训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教会一些对付未完稿的方式。如字数不够的,每50个字扣一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让未完稿变成字数不够的文章呢?当发现自己已无法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作文时,要设法写好结尾。即使只评为42分,再扣除不够的字数,最多也就扣到5分为止,那也有37分,要比那20分多出了不少。
④点好标点。我们的学生作文对标点是极不重视的,一“逗”到底的现象十分严重,甚至一些作文基础好的学生也是如此。这次期末考试阅卷中,有位老师拿给我一篇作文,建议可以打高分,被我否决了,原因就是因为这位考生的作文每段结尾处都没有标点。这应该是我们在平时练习时要求学生尽量避免。
细节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三段论”的文章,学生不会分段,那就要作死规定。比如开头一段,结尾一段后,中间部分一定要让他分出三段来,久而久之,他就会分段了。再比如卷面书写的问题,一定要整洁,字迹不说要多漂亮,清楚是起码的要求。
5.引导中下等的考生写稳当的文章。中下等考生语文水平不高,有的学生整张试卷主要的得分是由作文拿到的。现在作文的分值增加到了70分,这实际是加大了写作水平高的考生与写作水平低的考生之间的差距。去年江苏高考60分作文的切入分是48分,距满分差距为12分;现在70分的作文一般认为切入分是52分,距满分差18分,增加6分的差距。更何况那些还得不到切入口分数的考生呢?所以要尽可能不让学生的作文在切入分以下,写好稳当的作文。不跑题,不无病呻吟,尽可能地写完整作文,不在非智力因素上丢分。
以上种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能因为复习阶段时间紧内容多而忽视了作文训练的力度,要努力减少考生在作文上所丢的分数,尽可能提高作文的成绩,进而提高高考语文的整体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