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思考
许宁
[摘 要] “一带一路”的提出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电子商务专业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和发展空间,这也对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教学目标和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对新环境下高等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的方案进行了阐述。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互联网+”;电子商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7-0224-01
“一带一路”是我国依据目前形势、放眼未来长期发展所制订的,而结合当前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来讲,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设置和符合时代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助力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本文将阐述“一带一路”和“互联网+”新形势背景下的环境分析、对人才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提出针对有效的改进思路和实施建议,希望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的教学改革。
一、高職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背景
“丝绸之路与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自身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结合全球整体政治经济形势制订的重要战略决策。“一带一路”倡议包含扩大经济圈,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共同繁荣、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用户基础好、网络购物人数居世界首位,电子商务领域的规模优势已明显体现。“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传统的电子商务向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不仅可以有效地打破时空壁垒、贸易壁垒,推动经济向更大的空间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被誉为“一带一路”之上的“空中丝绸之路”,而联系这条空中丝绸之路的是跨越国别、时间和不同消费者类型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物流业的发展。
二、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问题现状
我国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发展较晚、层次较多、良莠不齐。电子商务的教学目标在新的环境下需要不断调整方向性、针对性和完善系统性,教学方法也显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求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以传统讲授、案例法为主,需要开发新环境相适应的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教师仍以讲授法为主,辅以案例教学和电子商务平台操作。电子商务专业其实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基于计算机技术、贸易知识、营销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既有技术特性,又有商贸特性。老师在讲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知识的时候需要将技术与商贸应用联系起来;而管理、营销的老师又需要让营销的原理、应用适应新的互联网技术发展方向。
(二)企业实践教学落地实施过程中效果衰减,与社会需求有差距
企业实践的初衷是让学生校园学习与工作顺利无缝接轨,是非常好的思路与方法,但基于对电子商务整体教学计划的安排,企业实践一般设在学期初、末的几周时间,周期较短,学生对实践岗位或项目还未有更深入的体会。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需求一方面是企业对初级能力的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需求有限,另一方面是企业缺乏有能力、可以立刻上手工作的人才,造成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结构性供需矛盾。
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思考
(一)专业培养目标依据岗位、职业群体设定
电子商务专业学科跨度大,就业岗位方向较多,而根据我院电子商务毕业生历年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岗位分为三个大的就业方向(如下表所示),我们在培养人才时可以依据各电子商务公司的工作岗位来做职业群体分析,以此来确定电子商务人才目标培养的方向。
(二)依据教学目标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升级
除了本专业必需的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页制作、图片处理和网络广告制作等技术专业课外,在掌握基础的市场营销、网站运营等管理营销类的专业课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定位来侧重某一职群课程的深入学习。比如希望做跨境电商工作的,可以侧重选修国际市场营销学、外语、外贸函电、报关等方面的进阶知识;而希望做客户类工作的可以选择商务谈判、沟通技巧、消费心理学等内容。这样就可以做到术业有专攻,在企业专业岗位上可以立刻上手工作。
(三)教师队伍的培养也需与时俱进
教师对知识的更新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了解前沿的电子商务模式和电子商务技术。建立高校教师企业实践机制,为教师和电子商务企业合作课题研究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落地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出在“一带一路”和“互联网+”下的实用型电子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红红.探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2]张滨,刘小军,陶章.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