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体系构建

    肖为 李梓颖

    摘? 要 结合高校“互联网+双创”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定位,分析高校“互联网+双创”人才培养的困境,对高校“互联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探索与实践,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进行多元化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双创教育;双创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23-0015-03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后,创新创业作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正引领社会新风尚,体现当代人的价值取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新动力。

    各大高校除了肩负培养各领域专业人才的责任外,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也应注重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建设培养后备力量。近年来,尽管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不太乐观。在“互联网+双创”视域下,高校要想构建培养双创人才的教育模式,就要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进行多元化改革与创新。

    2 高校“互联网+双创”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定位

    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由此可见,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注入新思想以适应时代潮流更是刻不容缓。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基地,加强对学生的“互联网+双创”教育,为社会输送创业型人才,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

    “双创”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双创”人才培养要求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循序渐进,以“双创”为核心,将技能与素质动态融合,构建多元化的框架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互联网+双创”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定位在大数据的背景与前提下,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作用,把课程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新的工具、环境和知识体系中学习,并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创业平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

    3 高校“互联网+双创”人才培养的困境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困境:资源贫乏、形式单一? 互联网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末起源于美国,随之掀起一股信息化的浪潮。而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起步相对较晚,且技术有待加强,故暂时未能实现课堂信息化的全覆盖。各大高校主要针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课程设置,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课时量安排过少,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在课堂上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因而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足够重视。此外,地位的边缘化,致使高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往往相互独立,缺少真正意义上的系统性,所教内容繁杂且结构混乱,辐射面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且尚未形成统一合理的课程体系[3]。再者,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式较为单一,多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课程教育应更多地以学生动手探究与实践为主,过多的理论知识不但会禁锢学生的创新思维,还会导致学生只注重书面知识的学习,而忽略真正的应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把更多的课时与精力放在互联网领域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上,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资讯和实践基地,帮助他们了解国内外的互联网发展态势,在真正的市场环境中历练,以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若将理论与实践完全割裂开来,学生便无法运用已有知识去指导实践,从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最终难以全面发展。

    大学生创业环境局限:科技含量低、经验欠缺

    1)大学生由于身处校园,未完全涉足社会,大多只是复制某些创业者的成功经验,对市场的了解不够充分,在设计创业项目时未能进行较为全面的需求分析,导致所开发的产品与市场有所脱节,无法满足大众的需要[4]。

    2)大学生“双创”所涉及的领域过于狭窄,多集中在餐饮、销售业与服务业。虽然目前大众对快餐饮食方面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在短期内确实会有较为可观的利润,但从长远来看,在大数据时代,这些创业领域无法真正起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换言之,创业的项目与专业本身并不挂钩,大学生未能发挥专业所学在该领域有所创新,难以产生质变。此外,虽有不少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把创业项目定位在与“互联网+”相关的领域,如选择开网店、发明智能机器人等,但由于无法完全摆脱传统创业的思维模式和营销策略,加上缺乏创业经验和过硬的核心技术,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4]。

    3)从自身层面来分析,部分大学生更倾向于求稳,不愿意承担创业的风险,更愿意去找一份安定的工作,因而导致创业欲望不强。另一方面,虽然高校不乏满怀创业热情的学生,但“互联网+”不同于传统行业,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无疑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一大门槛。

    大学生创业市场制度缺乏规范与吸引力? 虽然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资助与扶持政策,包括税收、资金筹集等方面,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些优惠政策的知晓率不高,存在宣传与扶持力度不足等问题。

    市场制度的落实有赖于其规范性和精准化,目前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市场制度仍有待完善。国家的扶持政策大多数只是优惠,而对于引导大学生创业的领域,以及创业后技术支持等方面有所欠缺。另外,国家在实施创业扶持政策时并没有考虑学校、专业及地区等差异[5],相关部门的资金投入不足,分工不够明确,办事效率不高,存在“缺位”現象,导致无法顺利地开展创业扶持工作,使得大学生在寻求创业政策支持时有一定的障碍。此外,市场制度未能形成统一的体系化,各项制度之间相互独立,关系性不强。再者,目前的创业市场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反馈机制,透明度相对不高,在此方面仍要加强。

    4 高校“互联网+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政府与高校两结合,落实创业政策? 政府的工作离不开高校的支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做好“互联网+”创业政策的宣传与落实工作。

    于政府而言,要完善创业服务,提供就业信息,宣传就业政策,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指导,鼓励大学生在“互联网+”领域有所探索。再者,要扩大政策的受益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建立普惠性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创新。扶持政策的精准化需要因人、因校而异,实现分类扶持,即根据学校的办学层次、地理位置和办学特色来定[5]。

    于各大高校而言,首先要通过创新创业课程让学生真正理解“互联网+”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理解“互联网+”创业的真正内涵,而不只是停留在传统创业的模式上。接着要做好对国家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工作,通过课堂教育、学校网站、校园专栏与报刊等途径,详细介绍国家的各类扶持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其次要引导学生认清自己未来的创业意向,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了解相关创业政策及创业环境,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提高创业成功率[5]。最后,学校本身也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业鼓励政策,如创业资金补贴、市场资源的提供、技术支持等,力求让大学生在创业政策的支持下有所创新。

    多元方式培养大学生“互联网+双创”的创新思维

    首先,高校要把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主导下的新型教学方式相结合,把“互联网+”引入课堂,逐步实现课堂的信息化全覆盖。通过开设网络课及慕课等形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便捷与突破时空界限的优势,实现从“知识课堂”到“能力课堂”的转变。

    其次,高校要加强“双创”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学术交流以及相关培训来提高教师的“双创”水平,在创新创业的课堂中将专业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相联系,体现学科交叉优势。若高校资金允许,还可以成立“双创”专家小组,定期开展创新活动与讲座,为学生创业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建议。

    最后,高校要着眼于学生的“双创”能力培养,举行以“互联网+”为主题的比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互联网+双创”项目等,力求让学生走出课堂、发散思维,培养探索与科研实践能力。

    打造高校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高校的“双创”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要始终以“互联网+双创”为主线,在教学中凸显创新观念,整合全校不同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平台,实现学习资源的交融。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实验内容。此外,进行校企之间双向合作,既能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实践基地,又能为企业输送“双创型”人才,实现互利共赢。最后,由于我国高校以往的“双创”教育模式过于单调,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校要积极利用网络优势,着眼于现代网络发展的新态势,根据学生的特点创建个性化的实践平台。

    注重高校创新创业成果的多元化呈现? 高校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同时,也要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其重要成果。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双创”成果项目展,将有突出成就的学生实践成果在校内展出,让更多的学生在参观中汲取营养与灵感,以更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创新训练。此外,高校还可以举办有关优秀创新创业实践者的分享讲座,以面对面的方式与观众交流心得与经验,树立榜样,推动高校“互联网+双创”教育的发展。最后,高校应鼓励学生把创新创业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并派专业的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将科研成果定型化,为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5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双创”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融入现代网络技术,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无论是国家、社会、高校还是学生个人层面,都要以“双创”精神贯穿始终,指导实践。高校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而大学生则要拥有长远的眼光,积极响应国家“双创”教育的号召,主动了解市场走向与该行业的时代前沿,提高核心竞争力,并将所学知识与创新想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慧,林莹懿.“互联网+”背景下创客教育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模式探究:以时装零售与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8):78-81.

    [2]吴爱华,侯永峰,郝杰,等.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7(1):23-27.

    [3]匡艳丽,林于良.“互联网+”思维嵌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8(1):66-69.

    [4]翁则华.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3):59-60.

    [5]李彦.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4):55-58,64.

    [6]石磊.“互联网+教育”环境下高职院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10):42-43.

    [7]刘晓丽.双创背景下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义[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3):63-65.

    [8]张冬青.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2):

    42-43.

    基金项目: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阶段性成果“新时代背景下廣东省高校众创空间发展的体系构建和模型探索”(项目编号:CXXL2018120)。

    作者:肖为,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梓颖,广东海洋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524088)。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