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创新——优秀作文的必由之路
邬世安
【摘要】立意上的求新是作文创新的重点。目前的学生作文常常存在分析问题片面、格调不高、思维模式化、立意矫情等问题。写作应不断寻求突破口,从立意上求新,才能使写作之树常青。
【关键词】优秀作文;立意创新
王夫之说:“意犹将帅,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立意的重要性,这也决定了立意上的求新是作文创新的重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指的正是文章的立意。立意与作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历、审美标准、认识能力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见,立意本应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作文训练重点。然而,在众多教师的眼中,处于尚未成熟的高中学生,在思想水平、生活经历、审美标准上似乎没有多大差距,轻立意、重技巧、重结构、重语言已成为师生的“共识”。
一、学生作文立意上存在的问题
1.分析问题容易落入片面。
高中生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看问题容易失之偏颇,分析问题往往较片面,发表看法常常出现偏激之词。他们描写社会的阴暗面,则极尽渲染之能事;指斥社会存在的弊端,则一切了无生气,似乎国将不国。文章谩骂之声不绝,愤慨之情可鉴,幼稚之味正浓。他们夸大了消极因素的层面和程度,混淆了矛盾的性质,而很少有冷静的理性思考,缺少全面的辨证的权衡,不免落入片面。
2.格调不高,步入庸俗。
一篇作文出题者的意图总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但由于我们的社会处于转型期,思想、道德教育的欠到位,使得各种思想在学生头脑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作文中立意的格调不高。例如学生写《20年后的我》,则多把自己写成大款,驾奔驰,带小秘,享受奢华。读罢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学生亲眼目睹有人被扒,有人落水,这些人皆无动于衷,于是愤世嫉俗,慷慨陈词。学生感叹世态炎凉,自己总是以一个外星人的身份,永远是一个局外人。再看当今青年学生的文风,学生作文始终囿于个人的小圈子,写个人的欢乐、压抑、思维、恋情,这是主旋律,大都难脱庸俗之嫌,不能走出“小我”,关注“大家”,写出大气、脱俗的文章。
3.思维模式化,不能与时俱进。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妨碍人们学习最大的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学生受传统思想套子的束缚很大,思维容易僵化和模式化。思维的模式化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单向性,不能双向或反向思维,更不能四面出击;思维的习惯性,由于受原有知识的影响,学生思维形成“惯性”,他们的思维早被预设在已有的体系中,这也是一种惰性思维;思维面的狭窄性,不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导致思维面的狭窄。而现代社会正处于文化嬗变时期,很多传统文化观点面临新的认识上的挑战。反映在文章立意上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而不能空喊口号而置现实变化于不顾。如谈到“勤俭节约”,如果仍是提倡“补丁”时代、“蓝布”时代,实在使人感到有迂腐之嫌;如谈到“奉献”,就一定要抛开亲情,抛开个人价值;如谈到“幸福”,就停留在某一个时代的固定评价标准上等。其实,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如今的勤俭节约,似乎更强调的是量入为出,适当消费,反之,如果人人都不消费,岂不与国家鼓励消费、活跃流通、扩大内需相悖?至于“奉献”,时代呼唤人本思想、人文关怀,强调奉献国家、集体和实现个人价值的现实。如“关心他人,快乐自己”(云南电视公益节目主题),“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关爱他人,善待自己”(圣得西广告语),“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和自己”等等,无不体现了崭新的理念,一股清新空气如杨柳拂面,实在令人爽心悦目。至于“幸福”,它本是一个递进的观念,不同时代,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当今时代,幸福如不与个人价值挂钩,似乎难于不落窠臼,难于带来清新之感。
4.立意矫情,缺少感染力。
高考作文立意上有一个要求——感情真挚。有的作文立意上虚情假意、矫揉造作,试图以此走出平庸。许多学生不敢或不愿描写真情实感,他们诊断这不具代表性。其实真情实感最具有不可模仿性,是最具个性的东西,也是最易给人清新之感的东西。学生果真能够以“我笔写我心”,大胆张扬写作个性,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释放出来,这正如刘锡庆教授所言:“写我的自得之见,揉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示我的自大之趣”,文章定会感染力大增。
二、寻求突破口,从立意上求新
1.追求广博,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学生作文审题立意,思维常常展不开,出现单一性、片面性。教学中不妨采用发展性思维,拓宽思维的广度,增强思维的密度。言论文立意可通过“一题多做”,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突破思维的单向性、平面化,求得对问题的多侧面、立体化把握。记叙文通过联想和想象,求得思维范围的更广阔,思维对象的更丰富。长期坚持运用求异性思维,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文章也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2.追求深度,培养思维的洞察性。
学生理解问题,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分析问题难免流于肤浅,缺少深度。教学中,可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的基本观点:由现象透视本质,由偶然审视必然。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向。如高考漫画作文“这下面没有水,换个地方再挖”一题,学生得出的观点往往是说此人没有毅力,不能持之以恒,这是分析问题肤浅的表现。有的考生则认为看到那人一口井一口井地挖而不辍,怎能说没有毅力,只是由于方法不当,没有看准一个目标而后坚持下去,这样的立意自然有深度得多。
3.追求角度,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思维具有依赖性,如依赖教师、依赖教材、依赖参考书等,易形成“思维定势”。在他们的思维中,天上的云就只能像羊群和棉花,而不能像箩卜和黄瓜;面对蜡烛,也只会赞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教师;面对圆月,只会想到乡情的美好和祖国统一,也就是思维只有唯一的角度。教学中可变换思维角度,突破单向思维、习惯思维。如采用逆向思维可克服思维的定势,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有这样一段材料:有个信徒在祷告时来了烟瘾,于是问祖父:“祈祷的时候可否抽烟?”祖父断然拒绝,另一个信徒也想抽烟,他这样问:“在抽烟的时候,可否祷告?”祖父回答:“当然可以。”
同样是抽烟加祈祷,祈祷时要求抽烟,似乎是对上帝的不尊;而抽烟时要求祈祷,则可以表现自己时刻想着神的恩典。面对同一问题,从正面考虑如果显得陈旧或行不通,不如从反面着手,有时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作文中的反弹琵琶,常常会给人面貌一新的感觉。如在大家盛赞毛遂自荐的时候,可“反戈一击”——毛遂所为实不可取。理由是秦灭六国而统一天下,统胜已分,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毛遂所为,妄图挽救欲坠之赵国,有悖历史发展的潮流;毛遂以刀要挟楚王的手段不妥,楚王口服心不服,随时有变卦的可能;毛遂所为没有协作精神,毫无团队意识,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和风头主义。这样的思维角度,自然令人清心爽目。当然,逆向思维必须建立在正确、客观、合乎逻辑的基础上,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可逆向思维。
当然,培养作文创新思维的基本立足点就是生活,如果无病呻吟,一味刻意求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达不到真正提高人的素质的目的。只有关注生活,关注人生,以满腔的热情、强烈的责任感投身生活,捕捉生活这个“源头”,才会有不尽的“活水”,写作之树才会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