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叫”学生表达到“教”学生表达
郑巧红
【内容摘要】经过近年的实践,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指导预习,规范要点;课堂教学,指导技巧;课后拓展,反馈提升”几个环节,来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规范学生的表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激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对话”,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能力得以提升。
【关键词】自主性 体验性 规范表达
一、存在现象和原因分析
表达是师生交流、生生之间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纽带。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态度、规范表达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重点之一。学生不会正确表达,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时,不规范表达,不喜欢表达,甚至不会表达,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冷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在口语表达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状况:问题抛出,明明看见学生积极举手了,请他发言,结果他说了好多,可都说不到点子上;让同桌或是小组进行探究讨论问题,看他们谈论地很热烈,当要他们汇报讨论的成果时,结果却发现他们组里不会整合;课堂上总那几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习惯当听众。
2.在书面表达上:在概括文章内容时,抓不住要点来答;在理解句子的含义时,只停留在表面,或是用几个词来概括;在写自己在阅读中收获时,他们往往朝着思品课方向写,缺少语文的味道。
这些问题频频困扰着我们。笔者认为,一是学生不知如何规范表达,我们不断“叫”学生表达,他们却没有这个能力,时间久了渐渐产出畏惧表达的心理;第二是学生缺少规范表达的技能,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间久了就形成被动表达,或习惯听别人表达了;三是在课堂上口语交流多,很少以书面形式呈现,造成学生在书面表达的不规范。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环环落实规范表达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感受体验过程的重要远远高于所谓感悟的结果,缺少了体验的感悟就是教师的感悟了,这样教师以自己的阅读代替了学生阅读,然后强行推销给学生,于是就产生了学生听老师表达。作为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体验,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要从预习指导、创设情境、提供平台、及时指导,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实践与体验规范地表达出来。当学生的表达不规范时,我们还要及时干预、指导和规范。
(一)预习规范,指导要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致其知,养成自能读书习惯。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习惯作为一种动力定型是在多次实践或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其中离不开一定外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趋于稳定,也就是“习惯成自然”,同时又摈除那些不合规范的不良阅读行为。于是笔者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慢读——细读——跳读来进行预习课文。
1.慢读文本,作好记号
以往学生在预习课文经常把生字新词忽略过去,与文章割裂开,把这些词语抄了几遍后,还记不住。原因是他们没有理解而无法记清这些生字词语。在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慢读课文,在朗读时候,边读边圈画好词和好句,遇上生字及时注音,有疑惑地方作好圈画记号,以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这样学生就有表达的材料了,他们也有了心理准备。如在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学生将课文中“训诫、迂回、啜泣、纳罕、瘦骨嶙峋”等词语圈画起来,学生知道文本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话可进行交流。这是进入初中第一篇现代文阅读预习要求,今后学生按要求去做,习惯渐渐养成。
2.细读文本,感知概括
要求学生用细读的方式,再读一遍文本,读出整体的感知,并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培养学生整体的感知力),再写在课文旁边。要求是:简洁、准确、全面。(按照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有何特点或功能,用形容词来概括。)让学生根据要求来写,即初步规范学生书面的表达,同时在课堂中与人交流。
3.跳读文本,点评妙处
要求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文本,然后评评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意在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力,使学生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就照应前面提到每读文章时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中一个: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在此环节中具体落实。教师引导学生从语句入手,赏析精彩之处,可从多种修辞手法、词语生动形象去评判赏析;从人物描写手法入手,评价人物性格品质;从作者入手,体味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这是学生自己阅读第一印象,不管他们的见解是否恰当精准,但一定要求学生在文本中批注下来。这是学生与文本交流后的思维碰撞,是学生的体验式阅读,同时也为学生答题书写规范做好基础。这样学生准备好了“米”,“万事俱备”了,就等在课堂上“煮饭”了。
(二)课堂交流,引导表达
语感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语感能力的提高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关键,因而,语感能力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自觉地认真阅读、潜心体味,对语感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在课堂上,笔者通过激趣导入——预习反馈——自主质疑——指导答疑——走进作者 ——小结拓展的教学环节,领引学生自主阅读,增强语感,提升阅读能力。
1.激趣导入,进入状态
上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也许处在上一堂数学课的内容,所以教师用一段原创的、感情真挚的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或有时让同学读一篇精美短文,或有时让全班同学背诵课外古诗词,虽然只有一两分钟,但可以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语文课的状态中。这样只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同时心理上容易产生表达的欲望。
2.预习反馈,指导赏析
引导学生以选择性阅读的方式读课文,从课前预习所列的多个精彩之处中选择两个,展开深入的研读和细致的赏析。研读赏析的要求是:准、细、深、新。“准”指准确找出课文相关词句研读欣赏,说出这词好在什么地方;“细”指用细腻的感性语言来表述,如怎样的美,怎样的好,给具体化;“深刻”指读出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或内涵,不停留在表面蜻蜓点水;“新颖”指读出自己有新意的个性化理解,充分调动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学生按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再推荐汇报组内的成果,由其他组成员点评。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表达。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把同学认为最优秀的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让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
3.自主质疑,规范答疑
以往课堂上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这样往往还是教师“叫”学生回答,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这样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了,同时他们也有交流的平台。当然提问和探究是有要求的: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学生的问题就不会天马行空了。问题呈现在投影上,师生按照四要点选择有效问题,然后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组内整合——汇报展示——师生纠正 ——统一呈现。这样规范提问,规范解决问题,在作业本,学生也就规范地答题了。4.认识作者,指导评价
学生借助资料和课文注解,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并了解写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图,以此深入文本学习,增进对文本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同时感悟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大文豪、大诗人、伟大领袖、著名科学家的人生观和精神,值得学生敬仰和深思。在通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和积累,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崇拜的作家或是作品中英雄人物。
5.交流收获,指导总结
下课前,同学交流:每人写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是: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通过这一教师指向,学生有了自己的收获,同时要把独特的东西告知他人,这既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又实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结合自己的学习的感悟和体验,通过片段作文的形式,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开展写作训练,“读”与“写”相结合,把“写”融进“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课后拓展,领引提升
课外阅读本是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空中,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拓宽了学生知识面,积累了更多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加强学生的课文阅读,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课文同一作者的其它文章,尤其是那些大作家,先略微介绍他们其他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巧妙推荐。一个学期下来,班级的书架上,摆满了鲁迅、朱自清、老舍、余秋雨、龙应台、雨果等作家的书。有时教师找出与课文相同题材或体例的其他作者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的篇目。挑选学生优秀习作,打印成文,让学生课外阅读,并说说感想或评价,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每周一到两次在课前或自修课时,同学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同学之间互相推荐,既充分利用资源,又可相互交流,增加友谊。
每一个环节设计和流程都给学生预设好表达的目标和规范,学生解读了文本之后,一般根据要求或是看范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疑惑,就不会泛泛而谈了,也不会茶壶煮水饺,有口倒不出。这样阅读效率自然提高了,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实践教学与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3] 韩雪屏. 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M]. 语文教学通讯,2012.4.
[4] 刘浩. 例说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策略[M]. 语文教学通讯,2012.2.
[5] 沈建军. 确定学的起点达成学的活动[M]. 语文教学通讯,2013.9.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叶浅予中学)
【内容摘要】经过近年的实践,笔者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指导预习,规范要点;课堂教学,指导技巧;课后拓展,反馈提升”几个环节,来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规范学生的表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激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对话”,形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能力得以提升。
【关键词】自主性 体验性 规范表达
一、存在现象和原因分析
表达是师生交流、生生之间交流、生与文本交流的纽带。培养学生积极表达的态度、规范表达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重点之一。学生不会正确表达,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时,不规范表达,不喜欢表达,甚至不会表达,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冷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在口语表达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状况:问题抛出,明明看见学生积极举手了,请他发言,结果他说了好多,可都说不到点子上;让同桌或是小组进行探究讨论问题,看他们谈论地很热烈,当要他们汇报讨论的成果时,结果却发现他们组里不会整合;课堂上总那几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习惯当听众。
2.在书面表达上:在概括文章内容时,抓不住要点来答;在理解句子的含义时,只停留在表面,或是用几个词来概括;在写自己在阅读中收获时,他们往往朝着思品课方向写,缺少语文的味道。
这些问题频频困扰着我们。笔者认为,一是学生不知如何规范表达,我们不断“叫”学生表达,他们却没有这个能力,时间久了渐渐产出畏惧表达的心理;第二是学生缺少规范表达的技能,他们只是凭借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间久了就形成被动表达,或习惯听别人表达了;三是在课堂上口语交流多,很少以书面形式呈现,造成学生在书面表达的不规范。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环环落实规范表达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感受体验过程的重要远远高于所谓感悟的结果,缺少了体验的感悟就是教师的感悟了,这样教师以自己的阅读代替了学生阅读,然后强行推销给学生,于是就产生了学生听老师表达。作为语文教师,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体验,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要从预习指导、创设情境、提供平台、及时指导,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实践与体验规范地表达出来。当学生的表达不规范时,我们还要及时干预、指导和规范。
(一)预习规范,指导要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致其知,养成自能读书习惯。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习惯作为一种动力定型是在多次实践或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其中离不开一定外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趋于稳定,也就是“习惯成自然”,同时又摈除那些不合规范的不良阅读行为。于是笔者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慢读——细读——跳读来进行预习课文。
1.慢读文本,作好记号
以往学生在预习课文经常把生字新词忽略过去,与文章割裂开,把这些词语抄了几遍后,还记不住。原因是他们没有理解而无法记清这些生字词语。在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慢读课文,在朗读时候,边读边圈画好词和好句,遇上生字及时注音,有疑惑地方作好圈画记号,以便与同学和老师交流。这样学生就有表达的材料了,他们也有了心理准备。如在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学生将课文中“训诫、迂回、啜泣、纳罕、瘦骨嶙峋”等词语圈画起来,学生知道文本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话可进行交流。这是进入初中第一篇现代文阅读预习要求,今后学生按要求去做,习惯渐渐养成。
2.细读文本,感知概括
要求学生用细读的方式,再读一遍文本,读出整体的感知,并用一句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培养学生整体的感知力),再写在课文旁边。要求是:简洁、准确、全面。(按照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有何特点或功能,用形容词来概括。)让学生根据要求来写,即初步规范学生书面的表达,同时在课堂中与人交流。
3.跳读文本,点评妙处
要求学生以浏览的方式三读文本,然后评评本文哪些方面写得精彩,意在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力,使学生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就照应前面提到每读文章时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中一个: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在此环节中具体落实。教师引导学生从语句入手,赏析精彩之处,可从多种修辞手法、词语生动形象去评判赏析;从人物描写手法入手,评价人物性格品质;从作者入手,体味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这是学生自己阅读第一印象,不管他们的见解是否恰当精准,但一定要求学生在文本中批注下来。这是学生与文本交流后的思维碰撞,是学生的体验式阅读,同时也为学生答题书写规范做好基础。这样学生准备好了“米”,“万事俱备”了,就等在课堂上“煮饭”了。
(二)课堂交流,引导表达
语感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语感能力的提高是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关键,因而,语感能力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自觉地认真阅读、潜心体味,对语感的提高是非常有利的。所以在课堂上,笔者通过激趣导入——预习反馈——自主质疑——指导答疑——走进作者 ——小结拓展的教学环节,领引学生自主阅读,增强语感,提升阅读能力。
1.激趣导入,进入状态
上课时,学生的精神状态也许处在上一堂数学课的内容,所以教师用一段原创的、感情真挚的开场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或有时让同学读一篇精美短文,或有时让全班同学背诵课外古诗词,虽然只有一两分钟,但可以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语文课的状态中。这样只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同时心理上容易产生表达的欲望。
2.预习反馈,指导赏析
引导学生以选择性阅读的方式读课文,从课前预习所列的多个精彩之处中选择两个,展开深入的研读和细致的赏析。研读赏析的要求是:准、细、深、新。“准”指准确找出课文相关词句研读欣赏,说出这词好在什么地方;“细”指用细腻的感性语言来表述,如怎样的美,怎样的好,给具体化;“深刻”指读出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或内涵,不停留在表面蜻蜓点水;“新颖”指读出自己有新意的个性化理解,充分调动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
学生按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再推荐汇报组内的成果,由其他组成员点评。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和规范学生的表达。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把同学认为最优秀的成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让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
3.自主质疑,规范答疑
以往课堂上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这样往往还是教师“叫”学生回答,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这样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了,同时他们也有交流的平台。当然提问和探究是有要求的: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他人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学生的问题就不会天马行空了。问题呈现在投影上,师生按照四要点选择有效问题,然后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组内整合——汇报展示——师生纠正 ——统一呈现。这样规范提问,规范解决问题,在作业本,学生也就规范地答题了。4.认识作者,指导评价
学生借助资料和课文注解,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创作观,并了解写作此文的背景和意图,以此深入文本学习,增进对文本表达内容和表达形式的理解,同时感悟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大文豪、大诗人、伟大领袖、著名科学家的人生观和精神,值得学生敬仰和深思。在通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和积累,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崇拜的作家或是作品中英雄人物。
5.交流收获,指导总结
下课前,同学交流:每人写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是: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通过这一教师指向,学生有了自己的收获,同时要把独特的东西告知他人,这既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又实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结合自己的学习的感悟和体验,通过片段作文的形式,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开展写作训练,“读”与“写”相结合,把“写”融进“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课后拓展,领引提升
课外阅读本是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可以把学生带入无比广阔的天空中,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拓宽了学生知识面,积累了更多的知识。所以我们要加强学生的课文阅读,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课文同一作者的其它文章,尤其是那些大作家,先略微介绍他们其他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巧妙推荐。一个学期下来,班级的书架上,摆满了鲁迅、朱自清、老舍、余秋雨、龙应台、雨果等作家的书。有时教师找出与课文相同题材或体例的其他作者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的篇目。挑选学生优秀习作,打印成文,让学生课外阅读,并说说感想或评价,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每周一到两次在课前或自修课时,同学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同学之间互相推荐,既充分利用资源,又可相互交流,增加友谊。
每一个环节设计和流程都给学生预设好表达的目标和规范,学生解读了文本之后,一般根据要求或是看范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疑惑,就不会泛泛而谈了,也不会茶壶煮水饺,有口倒不出。这样阅读效率自然提高了,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实践教学与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3] 韩雪屏. 让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M]. 语文教学通讯,2012.4.
[4] 刘浩. 例说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策略[M]. 语文教学通讯,2012.2.
[5] 沈建军. 确定学的起点达成学的活动[M]. 语文教学通讯,2013.9.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叶浅予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