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常识,让生命回归天性
朱亚娟
用了几天时间,仔细阅读刘祥先生的新作《重构教师思维——教师应知的28条职业常识》,散发着墨香的文字让我这个曾经的教育记者,复又想起了那10多年的时光中经历的各种教育问题。那些年,我既看到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也领教过少数人对教育的戏弄。一些明明属于常识的问题,却被有的人弄得无比“神秘”,以至于让若干不成问题的问题,最终远离了基本的教育常识,或是成了虚幻的口号,或是成了故弄玄虚的花招。那时,我便常常思考,教育真的如此复杂吗?
现在,刘祥先生用他的专著回答了我的这些思考。他对教学、教育、管理、成长的认知,非常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却又深刻透彻、直指人心。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都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回归了这样的常识,教育,才能回归正确而理性的发展轨道。
一、唯有常识,才是根基
以前我到许多中小学校采访,和一些名校长、名师交谈,常发现教育中的功利行为,比如不尊重人性,唯分数和评比至上等。我知道这不是教育者的初衷,却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正如刘祥先生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教育的常识与现实的需要形成了不可避免的冲突。而在冲突中,人们往往选择切身利益,丢掉常识”。
我常想,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学校教育给予他哪怕全部是100分的知识,可这又能给他的人生多少帮助呢?难道不具备这100分的知识,孩子就不能算健康成长吗?教育,归根结底是让孩子快乐成长,凡是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做法,必然是有漏洞的。然而,在现实中,一些教育者却把本该摒弃的保留了,把该保留的常识摒弃了。
在浮躁的时代,总有一些人的心处于躁动状态。所谓的“专业玄妙”成为时尚,通俗易懂却被冷落。这不该是教育发展的正道。教育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比如刘祥先生在专著中所主张的“每一个学生都会犯错” “我们培养精英,但更要培养合格的公民” “没有惩戒,不是完整的教育”等。这些常识几乎人人知晓,但现实中,很多人眼中往往只有那一座座“独木桥”,而不去理会远近的风景。一个不尊重常识的教育环境,怎会拥有健康的、顺应人的成长天性的教育行为呢?
二、心怀敬畏,善待常识
“拥有明晰的教育目标”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课堂需要温度、宽度与深度”是教学常识;“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 “沟通是最有效的桥梁” “好环境由好教师共同构成”是管理常识……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在当下的教育中,从来都不缺高深的理论,缺的是依照常识做好事情的能力,尤其是做好每一件小事的能力。从本质上而言,无论多么伟大的教育,都只能建立在一件件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之上。这一件件小事累积起来,才会形成应有的教育理念,才能形成应有的教育方法,才能最终形成适宜的教育理论、教育哲学。
当越来越多的名词概念塞满了我们的视听空间时,还有多少人乐于沉潜到传统的教学法中,去发现它们不过时的教育价值?多少人一方面幻想着拥有丰盈的人生,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善自我?刘祥先生正是从一条条常识入手,通过深入的剖析,让其教育理念得以呈现,既通俗易懂,又便于操作,给广大的教育读者以启迪和方法。
三、顺应天性,健康发展
想让一件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时,智者通常会选择顺势而为,这是一种智慧。教育也需要顺势而为,顺应孩童的天性发展,顺应自然规律。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一种向善向好的心,这颗心像一颗种子,自由生长未必就一定不能成才;但如果受到不够正向的教育影响或者打击,那么它最初的心性会消失,取而代之的会是一种强烈的抗拒,长成大树就变得遥不可及。好的教师应该用爱来顺应成长的规律,接纳孩子,践行成长的常识,让孩子在爱的天空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该书的第四章中,刘祥先生集中探究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若干常识性问题。我认为这一章的内容其实是前三章文字的根。毕竟,教育的一切理念都需要借助教师这个主体才能实现。没有了教师的自我觉醒,没有了教师对一切教育常识的尊重与敬畏,教育便永远无法摆脱功利的羁绊,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只能是镜花水月。
掩卷静思,我发现,刘祥先生的这本书在解析28项常识的同时,确实如书名那样,重构了教师思维,重拾了教育梦想。正如书中所说,要想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育的土壤中得到足够的养分,承受足够的阳光和雨露,需要将教师的良心拓展为无限丰富的教育情怀。支撑起教师教育情怀的,除了心中深深的爱,还有对教育常识的敬畏。也许你会认为,这些常识不过是一些人人皆知的教育碎片,在日渐功利化的生存环境中很难实现。如此,你也就很难做到带着敬畏之心践行常识。
不过不要紧,这本书不仅描绘了一幅教育的新画卷,而且还提供了践行常识的具体做法。只要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就一定能够切实拥有改变自己的力量。
(本栏责编 莫 荻)
用了几天时间,仔细阅读刘祥先生的新作《重构教师思维——教师应知的28条职业常识》,散发着墨香的文字让我这个曾经的教育记者,复又想起了那10多年的时光中经历的各种教育问题。那些年,我既看到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也领教过少数人对教育的戏弄。一些明明属于常识的问题,却被有的人弄得无比“神秘”,以至于让若干不成问题的问题,最终远离了基本的教育常识,或是成了虚幻的口号,或是成了故弄玄虚的花招。那时,我便常常思考,教育真的如此复杂吗?
现在,刘祥先生用他的专著回答了我的这些思考。他对教学、教育、管理、成长的认知,非常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却又深刻透彻、直指人心。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都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回归了这样的常识,教育,才能回归正确而理性的发展轨道。
一、唯有常识,才是根基
以前我到许多中小学校采访,和一些名校长、名师交谈,常发现教育中的功利行为,比如不尊重人性,唯分数和评比至上等。我知道这不是教育者的初衷,却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正如刘祥先生在书中所说的那样——“教育的常识与现实的需要形成了不可避免的冲突。而在冲突中,人们往往选择切身利益,丢掉常识”。
我常想,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学校教育给予他哪怕全部是100分的知识,可这又能给他的人生多少帮助呢?难道不具备这100分的知识,孩子就不能算健康成长吗?教育,归根结底是让孩子快乐成长,凡是不能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做法,必然是有漏洞的。然而,在现实中,一些教育者却把本该摒弃的保留了,把该保留的常识摒弃了。
在浮躁的时代,总有一些人的心处于躁动状态。所谓的“专业玄妙”成为时尚,通俗易懂却被冷落。这不该是教育发展的正道。教育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比如刘祥先生在专著中所主张的“每一个学生都会犯错” “我们培养精英,但更要培养合格的公民” “没有惩戒,不是完整的教育”等。这些常识几乎人人知晓,但现实中,很多人眼中往往只有那一座座“独木桥”,而不去理会远近的风景。一个不尊重常识的教育环境,怎会拥有健康的、顺应人的成长天性的教育行为呢?
二、心怀敬畏,善待常识
“拥有明晰的教育目标” “备课不等于写教案”“课堂需要温度、宽度与深度”是教学常识;“从来没有绝对的公平” “沟通是最有效的桥梁” “好环境由好教师共同构成”是管理常识……大道至简,知易行难。在当下的教育中,从来都不缺高深的理论,缺的是依照常识做好事情的能力,尤其是做好每一件小事的能力。从本质上而言,无论多么伟大的教育,都只能建立在一件件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之上。这一件件小事累积起来,才会形成应有的教育理念,才能形成应有的教育方法,才能最终形成适宜的教育理论、教育哲学。
当越来越多的名词概念塞满了我们的视听空间时,还有多少人乐于沉潜到传统的教学法中,去发现它们不过时的教育价值?多少人一方面幻想着拥有丰盈的人生,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善自我?刘祥先生正是从一条条常识入手,通过深入的剖析,让其教育理念得以呈现,既通俗易懂,又便于操作,给广大的教育读者以启迪和方法。
三、顺应天性,健康发展
想让一件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时,智者通常会选择顺势而为,这是一种智慧。教育也需要顺势而为,顺应孩童的天性发展,顺应自然规律。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一种向善向好的心,这颗心像一颗种子,自由生长未必就一定不能成才;但如果受到不够正向的教育影响或者打击,那么它最初的心性会消失,取而代之的会是一种强烈的抗拒,长成大树就变得遥不可及。好的教师应该用爱来顺应成长的规律,接纳孩子,践行成长的常识,让孩子在爱的天空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该书的第四章中,刘祥先生集中探究了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若干常识性问题。我认为这一章的内容其实是前三章文字的根。毕竟,教育的一切理念都需要借助教师这个主体才能实现。没有了教师的自我觉醒,没有了教师对一切教育常识的尊重与敬畏,教育便永远无法摆脱功利的羁绊,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只能是镜花水月。
掩卷静思,我发现,刘祥先生的这本书在解析28项常识的同时,确实如书名那样,重构了教师思维,重拾了教育梦想。正如书中所说,要想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育的土壤中得到足够的养分,承受足够的阳光和雨露,需要将教师的良心拓展为无限丰富的教育情怀。支撑起教师教育情怀的,除了心中深深的爱,还有对教育常识的敬畏。也许你会认为,这些常识不过是一些人人皆知的教育碎片,在日渐功利化的生存环境中很难实现。如此,你也就很难做到带着敬畏之心践行常识。
不过不要紧,这本书不仅描绘了一幅教育的新画卷,而且还提供了践行常识的具体做法。只要静下心来阅读和思考,就一定能够切实拥有改变自己的力量。
(本栏责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