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创新与思考
李泉
【摘? 要】 语文是教育课程机制中的核心学科,在小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综合能力,还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严格的要求。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融入实践性理念,并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创新;思考
语文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学底蕴,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阶段,实践性教学手段受到了教师的青睐,也能真正提高实现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本文对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举措进行了阐述与探究。
一、开展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效彰显学科特点
语文是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其他学科都要以其为基础而展开教学。因此,教师要对语文教育的综合性具有明确的认知。只有将语文学好,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若是将小学语文学习融入生活,就可以充分彰显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让小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应当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要求与任务。小学生个性化差异较大,其发育、认知水平、理解能力都各有不同。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学生“脱离”机械式的记忆模式,拓展他们的学习道路,让教学活动“活”起来。
(三)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的活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活动如演讲比赛、背古诗比赛以及作文比赛等方式来开展实践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具体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创设一些与之相关的情境,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举措
(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实践的展开是为了理解与掌握理论知识,因此理论大于实践的思想在学生心中稳扎,导致理论与实践发生断层。对教师而言,要想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应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学习规律,并做到触类旁通。应当利用多种资源进行融会贯通,确保学生可以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当中灵活利用不同的理论知识。
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寻找桃花水”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观看“桃花水”。让学生在教师的充分解读之下与作者产生共鸣,真正了解桃花水的美好与作者对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从而实现课程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融会贯通,从源头之处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落后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评价方式的创新转变
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自己作为课堂主导者、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身份,在教学中利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手段,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每位学生,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手段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要想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单纯的看中分数,还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使其可以对实践教学能力的意义与价值充分认知,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
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通读,根据学生的朗读状态以及表现进行评价,运用艺术性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透彻感悟。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若遇到难题,教师要时刻保持微笑并且对其进行讲解、启发并且解决。教师应当公正、公平且公开的开展教学评价,让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自我不足,进行对应的完善与转变。
(三)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活动
对小学生而言,其由于年龄阶段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知能力薄弱,不能全面且正确的认识外界,容易被外界影响,无法集中精神。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他们的特征与学习状态,去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制定对他们成长特点相符的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与效率。
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猫》一课时,四年级的学生对家庭宠物“猫”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但却对其生活习性了解的并不深刻。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猫的特点知多少”趣味抢答活动,即教师出题,学生举手抢答,看谁回答的最为全面,從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实践活动当中。这种贴合课文又贴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不仅提高学生对于猫的了解与认识,还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要想促进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不断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强化教学活动的实践性。教师应当将实践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让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充分认知与了解。教师还应在教学开展中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对于以往的教学手段与理念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才可以使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创新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 阚敬艳. 实践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创新与应用[J]. 才智,2016,7(25):98.
[2] 骆丽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探讨[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7,32(10):152.
(责任编辑:陈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