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课程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及对策
尚思琴
新课程改革十年了,在这十年中课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教师在不断创新,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新模式,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力度也一再加大,不管是人力还是物力都是空前绝后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新课改在农村课堂教学推进中却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本文就此提出了改进现状的想法和措施。
一、环境
新课改的最终落脚点是教学,其最新理念也是通过教学体现的。但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远离城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城镇教育的差异很大。再加上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产生的打工热潮的影响,在家监护孩子的大多为老人,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孩子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启蒙教育无从谈起。孩子在学校少言寡语,没有自信心,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农村中小学生的一大特点,致使新课改很难开展。实际上由于信息匮乏及无法采取,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课堂中教师灌输,忽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现象,学生也早已地习惯性地接受。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一种教师自问自答的情形,学生缺少主动参与、积极互动、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给实施新课改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带来很大难度。相对而言,身处繁华城市的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父母又是知识分子,孩子们个个见多识广,自信、积极。而新课改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发达地区课改的成功经验,比较适合于教育较发达的城市学生,对农村学校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记得2004年在省城一所普通小学随机听的一堂语文课,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口头作文脱口而出,且很少有嗯、啊……之类的停顿。不要说农村中学生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恐怕就是我们落后地区的县城学校的学生都望尘莫及。
二、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有重大影响,对学生的引导及课堂的掌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国家为了使新课改在全国推广落实,对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给予优惠政策,农村执教的大学生给予奖励,这都是为将新课改落到实处的积极措施,也是国家对于城市和农村教育公平的一个调控。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庞大致使课改十年了,新课改在农村的推进成效仍不乐观。
目前教师短缺的问题得以缓解,但学科专业教师不足又是一大难题。在农村很难实现专业教师任专业课,其中最为紧缺的专业教师就是音、体、美。新课改中提出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需要的就是这类老师。音乐、美术和体育这是很多学生极为喜欢的课程,但对于最偏远、最艰苦地区来说,他们最渴望的东西却因专业教师的短缺而成为一种奢望。由于进修,我们到省城随机听了一堂音乐课,二年级的小学生能识五线谱,我当时很震惊。而农村学校的音体美没有一个是专业教师上课。条件的限制使孩子的潜能难以发挥。
在农村,专业教师紧缺使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顺利进行,此外,班级学生多,班额大,难免顾此失彼。虽然教师们费尽心机的在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创新,使学生能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但成效就是不显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使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教师在上课时不得不用“穿新鞋,走老路”的方法驾驭课堂。在课改初期,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现在,在仔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吸取新课改的精髓,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传统教法和新教法相结合,使教学有了特色,教师便于操作,学生易于理解。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不再困惑、手足无措了。
三、评价
家长的批评和教导,往往被孩子们视为是对他们自由的限制。虽然在新课改中倡导 “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孩子”,但学生没有领会其中的精华,却误以为他们一切说了算。这迫使我们反思:是否我们的评价真有问题?我们在课堂中经常对学生回答问题作出评价。错与对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就对,可补充、可完善,但错的就是错的。学生正在模糊地辨别真伪的阶段,所以是与非一定要有界限。课改十年了,我们还是以成绩检验学生,表面上说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实教师心里最清楚。一学期两次考试,教师还是在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复习巩固,为的是家长满意、学校放心。除了考试,不知道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意义,亦不知学习对自身提高和修养的内在作用。要使农村目前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不是仅靠教师转变观念、教法所能改变的,要从根本着手。政府要积极创设经济条件,鼓励农村开创特色企业,使在外务工人员能在本地解决就业,从而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大农村的教师培训和专业教师的调控,培训不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能为教师教育教学起到“点睛”的作用。这样我们农村的教育何愁不会起色,何愁与城乡竟有如此之别。
课程改革一定要基于文化背景,课程改革一定要与社会发展同行,因而一定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任何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想法都是肤浅和幼稚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
新课程改革十年了,在这十年中课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教师在不断创新,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新模式,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力度也一再加大,不管是人力还是物力都是空前绝后的,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新课改在农村课堂教学推进中却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本文就此提出了改进现状的想法和措施。
一、环境
新课改的最终落脚点是教学,其最新理念也是通过教学体现的。但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远离城市,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与城镇教育的差异很大。再加上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产生的打工热潮的影响,在家监护孩子的大多为老人,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孩子不能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启蒙教育无从谈起。孩子在学校少言寡语,没有自信心,没有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农村中小学生的一大特点,致使新课改很难开展。实际上由于信息匮乏及无法采取,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课堂中教师灌输,忽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现象,学生也早已地习惯性地接受。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一种教师自问自答的情形,学生缺少主动参与、积极互动、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给实施新课改理念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带来很大难度。相对而言,身处繁华城市的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父母又是知识分子,孩子们个个见多识广,自信、积极。而新课改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发达地区课改的成功经验,比较适合于教育较发达的城市学生,对农村学校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记得2004年在省城一所普通小学随机听的一堂语文课,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口头作文脱口而出,且很少有嗯、啊……之类的停顿。不要说农村中学生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恐怕就是我们落后地区的县城学校的学生都望尘莫及。
二、教师
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有重大影响,对学生的引导及课堂的掌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国家为了使新课改在全国推广落实,对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给予优惠政策,农村执教的大学生给予奖励,这都是为将新课改落到实处的积极措施,也是国家对于城市和农村教育公平的一个调控。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人口庞大致使课改十年了,新课改在农村的推进成效仍不乐观。
目前教师短缺的问题得以缓解,但学科专业教师不足又是一大难题。在农村很难实现专业教师任专业课,其中最为紧缺的专业教师就是音、体、美。新课改中提出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需要的就是这类老师。音乐、美术和体育这是很多学生极为喜欢的课程,但对于最偏远、最艰苦地区来说,他们最渴望的东西却因专业教师的短缺而成为一种奢望。由于进修,我们到省城随机听了一堂音乐课,二年级的小学生能识五线谱,我当时很震惊。而农村学校的音体美没有一个是专业教师上课。条件的限制使孩子的潜能难以发挥。
在农村,专业教师紧缺使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顺利进行,此外,班级学生多,班额大,难免顾此失彼。虽然教师们费尽心机的在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创新,使学生能在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但成效就是不显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使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教师在上课时不得不用“穿新鞋,走老路”的方法驾驭课堂。在课改初期,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现在,在仔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吸取新课改的精髓,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传统教法和新教法相结合,使教学有了特色,教师便于操作,学生易于理解。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不再困惑、手足无措了。
三、评价
家长的批评和教导,往往被孩子们视为是对他们自由的限制。虽然在新课改中倡导 “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孩子”,但学生没有领会其中的精华,却误以为他们一切说了算。这迫使我们反思:是否我们的评价真有问题?我们在课堂中经常对学生回答问题作出评价。错与对有着本质的区别。对就对,可补充、可完善,但错的就是错的。学生正在模糊地辨别真伪的阶段,所以是与非一定要有界限。课改十年了,我们还是以成绩检验学生,表面上说是手段,不是目的,其实教师心里最清楚。一学期两次考试,教师还是在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复习巩固,为的是家长满意、学校放心。除了考试,不知道学习的最终目的和意义,亦不知学习对自身提高和修养的内在作用。要使农村目前这种状况有所改观,不是仅靠教师转变观念、教法所能改变的,要从根本着手。政府要积极创设经济条件,鼓励农村开创特色企业,使在外务工人员能在本地解决就业,从而改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大农村的教师培训和专业教师的调控,培训不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能为教师教育教学起到“点睛”的作用。这样我们农村的教育何愁不会起色,何愁与城乡竟有如此之别。
课程改革一定要基于文化背景,课程改革一定要与社会发展同行,因而一定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任何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想法都是肤浅和幼稚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