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智能手机APP Oscilloscope优化中学物理教学

    苏凤 苏东

    

    

    

    摘? 要 以“声音的特性”的教学设计为例,介绍应用智能手机APP Oscilloscope优化中学物理教学,利用Oscilloscope显示声音不同的响度、音调、音色对应的波形图,实验效果明显,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 智能手机APP;中学物理;Oscilloscope;实验教学;声音的特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23-0046-03

    1 前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智能手机APP遍地开花,应用智能手机为物理教学服务,为物理课堂增添新鲜元素,增强可操作性,易激发学生实验探究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2 智能手机APP Oscilloscope的优点

    1)与传统的示波器比较,Oscilloscope页面设置简单,操作方便,不用进行调节,直接打开APP便可使用,如图1所示。

    2)轻点一次手机屏幕,启动Oscilloscope的Hold键,可以固化任意一瞬间的波形图来截取图像(见图2),为实验教学的图像获取与分析提供便利。

    3)手机可以与计算机同屏,通过大屏幕同步显示实验现象,优化教学可视效果。

    3 教材分析

    声现象安排在人教版物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须通过开展新颖有趣的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且通过物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充分理解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声音的特性是声现象这一章中最重要的内容,其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4 教学过程

    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教师播放两段音调相同的音乐,第一段音乐的音量较大,第二段音乐的音量较小,提问: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

    学生:第一段音乐听起来感觉比较大声,第二段音乐听起来感觉比较小声。

    教师: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大小(强弱)叫作声音的响度。

    教师:用力敲音叉后,音叉产生的声音响度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响度从大慢慢变小。

    教师:响度在从大变小的过程中,音叉的振动有没有什么变化?

    学生:没有看出来,音叉振动得比较快,并且振动幅度比较小,振动幅度的变化不容易直接用眼睛观察。

    教师:有没有办法设计一个实验,可以比较清晰看到物体振动幅度的变化?

    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的方案用图、文表达。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用不同的器材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但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把微小的实验现象放大。学生经历“安静的沉思—活跃的讨论—教师的适当引导—对实验方案进行交流与评估”螺旋式上升的科学思维过程,制订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1】

    1)实验器材:音叉、铁架台、乒乓球、细绳。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

    2)实验步骤:

    ①用細绳的一端系好乒乓球,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用小锤敲击音叉后,立刻让音叉贴近乒乓球。

    3)实验现象:随着听到音叉的声音响度变小,乒乓球被音叉弹开的幅度也越来越小,说明音叉振动的幅度也在变小。

    4)实验结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方案2】

    1)实验器材:小鼓、纸屑。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

    2)实验步骤:

    ①把小纸屑均匀地洒在鼓面上;

    ②用较大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的跳动高度;

    ③再用较小的力敲打鼓面,观察纸屑的跳动高度。

    3)实验现象:用较大的力敲打鼓面,声音的响度较大,此时纸屑跳动的高度也较高,说明鼓面的振幅较大。

    4)实验结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学生能够利用身边可以获取的相关器材设计实验,把物体振动的幅度进行放大后再进行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两个实验方案都是通过转换法来判断某一时刻振幅的大小,没有把响度随振幅变化而变化的完整过程展现出来。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把声音的响度随振幅变化关系通过声音的波形图直观地显示出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2)实验器材:智能手机、音叉。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

    3)实验步骤:

    ①上课前在智能手机上安装APP Oscilloscope类示波器软件;

    ②手机屏幕与显示屏同屏并打开Oscilloscope,音叉放在手机旁边;

    ③敲击音叉,感受声音的响度变化并同时观察波形图的变化。

    4)实验现象见图6

    5)实验结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教师展示两个不同型号的音叉,一个标有“512 Hz”,另一个标有“256 Hz”,提问:用同样的力分别敲击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512 Hz”的音叉产生的声音更“尖”,声音更高;“256 Hz”的音叉产生的声音更“沉”,声音更低。

    教师:在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音调由什么因素来决定?

    学生:音调的高低由频率来决定。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相关内容,思考什么是频率?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学生: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f),单位是Hz,它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

    教师:音叉标有“512 Hz”和“256 Hz”表示什么意思?产生声音时哪个音叉振动得更快?

    学生:“512 Hz”表示音叉每秒钟振动512次,“256 Hz”

    表示音叉每秒钟振动256次,因此,“512 Hz”的音叉振动得更快。

    教师用“512 Hz”和“256 Hz”再次进行演示实验,用同样的力分别敲击两个音叉,让学生感受声音高低的同时,仔细观察哪个音叉振动得更快?依据是什么?

    学生:無法看出哪个音叉振动得更快,因为两个音叉都振动得很快,无法用眼睛直接分辨快慢。

    为了克服教学难题,突破学生眼睛无法直接分辨的瓶颈,教师引导学生利用APP Oscilloscope把声音的音调和频率的关系通过声音的波形图直观地显示出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2)实验器材:智能手机、音叉。实验装置如图7所示。

    3)实验步骤:

    ①在智能手机上安装APP Oscilloscope类示波器软件;

    ②手机屏幕与显示屏同屏,并打开Oscilloscope;

    ③敲击“512 Hz”音叉,待Oscilloscope显示波形图后进行截屏;

    ④敲击“256 Hz”音叉,待Oscilloscope显示波形图后进行截屏。

    4)实验现象见图8。

    5)实验结论:声音的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音色? 教师播放不同的歌手唱同一首歌,播放不同的乐器产生的声音,如吉他、长笛、钢琴、单簧管等,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人(物)发出声音的区分度。不同的人(物)发出的声音都有自己本身的特色,叫作音色。

    让三个不同的学生分别用吉他、钢琴、长笛都发出C调1(dou),分别用三个不同的智能手机的Oscilloscope记录三个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波形图,让学生观察不同的乐器发出C调1(dou)时波形图的异同,如图9所示。

    在人教版教材中,采用示波器进行实验,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也能显示出不同的乐器发出相同音调时的波形图,实现同样的功能,但Oscilloscope使用起来更方便。

    5 结语

    本教学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区分、感知声音的特性到实验探究分析,提髙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证据说话的意识。学生在课堂上亲身感知声音响度、音调、音色的不同,同时应用智能手机APP Oscilloscope

    把不同响度、音调、音色的波形图显示出来,实验现象更具有直观性,实验具有一定创新性,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声音的特性。实践表明,智能手机的应用为中学物理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苏凤,广州市番禺区象达中学(511483);苏东,广州市天河区东圃中学(510660)。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