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改,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赵红升
【摘要】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那么,在走进新课改的日子里,如何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本文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改;数学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却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那么在走进新课改的日子里,我们如何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
一、要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教师要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里不仅是身体要蹲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蹲下来,与学生一起合作、共同交流。因为唯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学会倾听,用自己的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要学会做一名成功的赏识者,用心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中得到尊重,增强自信,进而愿学、乐学,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思维绽放火花
(一)让“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的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让“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他们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所了解的知识填进相应的表格。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开始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三、使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到学数学的乐趣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一)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并将其融入数学课,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現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如教学《两步应用题》时,结合学校运动会场景设置“三年级三个班各有六位运动员,以及有两位裁判”的场景,请学生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一步计算的问题直接口答解决,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两步应用题从而导入新内容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把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参考文献】
[1]黄仕江.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