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闭环控制”原理的课程质量保障系统的构建与实践
许建凤+周晓
[摘 要]课程质量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环节,也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石。借鉴国内外课程质量保障的举措,分析课程质量中普遍性问题,引入“闭环控制”的概念,从设定值、控制器、执行器、反馈环节等方面,构建课程质量闭环保障系统,并结合电路原理课程实施。通过对课程的质量监控和动态调整,保障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闭环控制;课程质量;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05-03
一、引言
近20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存在较大的雷同,教育领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优劣,即人才的质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中提到,“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学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课程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课程质量的保障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石,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管理的规范性、质量的可控性、课程相关者的发展性等成为课程质量保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质量保障的国内外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西方工业化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各国高校形成了系统科学的课程质量保障措施,如美国的密歇根大学成立了教与学研究中心;明尼苏达大学引入了市场化管理模式来管理选课环节;美国的林肯内州大学推行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类型的学评教问卷量表;英国高校引入校外评估制度如External Examiner的制度来评估教学质量。国内高校也陆续在推行课程质量保障举措,如电子科技大学提出建立多层课程组,推动学院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管理;201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推出“兴华人才工程”等。我们可以从国内外高校中学习借鉴一些成功经验。
高校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内涵丰富,是一个多方教学活动参与者构建的复杂组织管理系统。细究起来,目前国内高校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制约着课程质量的提高。
(一)质量保障视角急需转变
依据传统的质量评判标准,政府对高校的质量评估多侧重于资源投入、排名等方面,而高校仅为了回应政府问责而实施质量评估,此类评估多从“教学”的视角,而少从“课程”的视角考虑;多从外部评估,少量用于基于自我改进型的高校质量评估。应从过多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更加关注课程质量,以全面的质量观建设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以丰富的人文关怀紧密课程要素间的联系。
(二)课程质量管理欠规范
课程质量利益相关者有施教者(老师),受教者(学生),学院教务处和督导组(监督者),众多要素如课程建设目标、学院投入支持力度、教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课程评价、学生资质与课程参与度等均影响着质量管理与保障。由于目前职称评审的政策导向,教师在课程改革上的精力投入不足;千篇一律的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课程并非适用,针对性不足;评教方式主要侧重于奖惩型,而非发展型,未能从发展的眼光来帮助教师成长。评价结果处理不当,反馈滞后等问题,促使我们应专注于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将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监管、质量保障真正落到实处。
(三)课程设置理念亦需革新
较多高校追求大而全,专业培养中课程设置优势不明显,重理论,轻实践。教材较为陈旧老化,或未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全英文教学,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等。应依托高校所在地的优势学科,结合强势专业,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强化特色课程,因材施教,扩大实践课程的受益面。
三、应用“闭环控制”原理,构建课程质量保障系统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被称为“三论”,是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方法论基础。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序的运行,需要借助信息论的方法,采用控制论的手段来实现系统目标。无论是自动机器,还是生命、社会、经济系统,均可看做自动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主要由设定、控制、执行,检测等环节构成,通过有效的控制策略,针对设定与反馈环节的偏差调节控制。它将反馈值与希望值比较,根据误差调整控制作用。比如:调节水龙头——首先在头脑中对水流有一个期望流量,水龙头打开后由眼睛观察现有的流量大小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并不断的用手进行调节形成一个反馈闭环控制。
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即将课程实施过程所有因素放在“过程”这条主线上进行动态控制与修正,使课程实施获得理性监管与科学修正,进而趋向完善的发展。应用“闭环控制”原理,由专业带头人和课程团队负责人,设定课程目标。学院教学处负责控制环节,执行环节是教学过程,被控对象是课程,被控量是课程质量,反馈环节是由学习状态评估、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等环节构成,如图1所示。
(一)设定环节
设定课程教学质量目标。建立专业组、课程教学团队制度,将教学改革和高校管理的重心下移,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特色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质量目标。
(二)控制环节
学院教务处、督导组、课程团队负责人参与控制环节的建设,提出保障课程质量的实施方案。坚持以教师为导向,优化重点配置资源,建立重点与一般课程团队,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投入,帮助教师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务处做好监督工作,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督促自觉遵守制度等。
(三)执行环节
从教学资源上,根据课程教学进程和课程目标,选取教材、参考书目、网站资源、题库等提供给学生。在学生层面,应关注学生心理内因,培养引导学习兴趣和课程认同感。坚持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课堂改革的推动者的观念,选拔学生信息员,建立课程跟踪本、课程问题反馈邮箱等,负责与老师多渠道地沟通。在教师层面,课程团队应以传帮带形式集体备课,组织教学观摩、相关专题讨论,帮助教师成长,定期开展教材评估,确保教材的质量与适应性。在管理层面,学院教学督导应了解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监督和指导。
(四)反馈环节
重视反馈环节,多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衡量与设置目标之前的差距,并帮助控制环节灵活调整方案。在学期中,教务处组织学生进行状态评估,问卷调查,以学生自评,课程评价为主,统计结果反馈给课程组与专业组,结合期中座谈会,带着问题进行诊断式教学。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以帮助学生自审学习效果。学期末期,教务处应根据课程的类型不同,联合课程组,以发展性的眼光来开展设计针对性强的课程问卷,问卷结果重点用于反馈和提高课程质量。评价时,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严。
四、电路原理课程质量闭环系统的实践
电路原理属电类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理论性强,对先修课程如高等数学有一定要求,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学院对该课程非常重视,成立了电路原理重点课程团队,设立课程质量管理中心,按照“闭环控制”思路,教务处联合督导组和课程组,负责质量保障系统的开展和实施。例如,学期中教务处联合课程组,针对2014级大一在学学生约360余人,设置了期中过程性评价问卷,问题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课程情况,问卷分为几个部分:自我评价、课程评价及管理建议等。问卷设置上,考虑到电路原理是专业基础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基础知识点的关联性等。问卷回收率是100%,统计结果表明:在自我评价方面,89%的学生表示认同课程的重要性;60%的学生对课程很有兴趣。听课习惯上,48%的学生认真听课做笔记,44%的学生边玩手机边听课;完成作业习惯上,46%的学生认真查阅资料,26%的学生与同学讨论完成,26%的学生参考同学答案。这说明学生在课程认知上还不错,学习习惯上还需要加强。在课程评价方面,68%的学生认为课程进度不错;87%的学生认为课程资源丰富。掌握得不好的课程知识点上,33%的学生在储能元件;21%的学生在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掌握得很好的知识点上,26%的学生在电路模型与电路定律;24%的学生在电路的等效变换。课程改进建议上,46%学生希望加强专业知识的延展和应用案例;33%的学生希望获得专业方向发展的指导。这些数据反馈给课程组老师,以便于他们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
学院质量管理中心负责第三方组织和评价,期中问卷统计结果及时具体,它成为教师有针对性地修正后期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该举措获得学生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学期末,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教材、课程评价、教师评价、管理建议等四方面展开,学院还结合课程邮箱反馈的相关问题,获取课程反馈的有效信息,优化以往课程管理控制策略,闭环保障课程质量。
五、小结
课程教学质量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校专业竞争力的基础。积极发动课程相关者广泛参与,摒弃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探索不同课程的评价体系,注重课程反馈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处理,在内部建立起自我监控、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质量问题的关键。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昌凡.基于循环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之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
[2] 李星.地方高校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科技导刊,2014(24).
[3] 程凤春.俞继凤.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三种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12(1).
[4] 王世荣.马大庆,马海波.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
[5] 王勇.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J].学科教学研究,2013(3).
[责任编辑:钟 岚]
[摘 要]课程质量是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环节,也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石。借鉴国内外课程质量保障的举措,分析课程质量中普遍性问题,引入“闭环控制”的概念,从设定值、控制器、执行器、反馈环节等方面,构建课程质量闭环保障系统,并结合电路原理课程实施。通过对课程的质量监控和动态调整,保障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闭环控制;课程质量;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05-03
一、引言
近20年,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存在较大的雷同,教育领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竞争的胜负最终取决于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优劣,即人才的质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中提到,“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学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课程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课程质量的保障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奠基石,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管理的规范性、质量的可控性、课程相关者的发展性等成为课程质量保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程质量保障的国内外现状及问题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西方工业化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各国高校形成了系统科学的课程质量保障措施,如美国的密歇根大学成立了教与学研究中心;明尼苏达大学引入了市场化管理模式来管理选课环节;美国的林肯内州大学推行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类型的学评教问卷量表;英国高校引入校外评估制度如External Examiner的制度来评估教学质量。国内高校也陆续在推行课程质量保障举措,如电子科技大学提出建立多层课程组,推动学院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管理;2015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华南理工大学推出“兴华人才工程”等。我们可以从国内外高校中学习借鉴一些成功经验。
高校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内涵丰富,是一个多方教学活动参与者构建的复杂组织管理系统。细究起来,目前国内高校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制约着课程质量的提高。
(一)质量保障视角急需转变
依据传统的质量评判标准,政府对高校的质量评估多侧重于资源投入、排名等方面,而高校仅为了回应政府问责而实施质量评估,此类评估多从“教学”的视角,而少从“课程”的视角考虑;多从外部评估,少量用于基于自我改进型的高校质量评估。应从过多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更加关注课程质量,以全面的质量观建设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以丰富的人文关怀紧密课程要素间的联系。
(二)课程质量管理欠规范
课程质量利益相关者有施教者(老师),受教者(学生),学院教务处和督导组(监督者),众多要素如课程建设目标、学院投入支持力度、教师的课堂组织与管理、课程评价、学生资质与课程参与度等均影响着质量管理与保障。由于目前职称评审的政策导向,教师在课程改革上的精力投入不足;千篇一律的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课程并非适用,针对性不足;评教方式主要侧重于奖惩型,而非发展型,未能从发展的眼光来帮助教师成长。评价结果处理不当,反馈滞后等问题,促使我们应专注于探索有效的管理方法,将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监管、质量保障真正落到实处。
(三)课程设置理念亦需革新
较多高校追求大而全,专业培养中课程设置优势不明显,重理论,轻实践。教材较为陈旧老化,或未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盲目追求全英文教学,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等。应依托高校所在地的优势学科,结合强势专业,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强化特色课程,因材施教,扩大实践课程的受益面。
三、应用“闭环控制”原理,构建课程质量保障系统
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被称为“三论”,是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方法论基础。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序的运行,需要借助信息论的方法,采用控制论的手段来实现系统目标。无论是自动机器,还是生命、社会、经济系统,均可看做自动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主要由设定、控制、执行,检测等环节构成,通过有效的控制策略,针对设定与反馈环节的偏差调节控制。它将反馈值与希望值比较,根据误差调整控制作用。比如:调节水龙头——首先在头脑中对水流有一个期望流量,水龙头打开后由眼睛观察现有的流量大小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并不断的用手进行调节形成一个反馈闭环控制。
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即将课程实施过程所有因素放在“过程”这条主线上进行动态控制与修正,使课程实施获得理性监管与科学修正,进而趋向完善的发展。应用“闭环控制”原理,由专业带头人和课程团队负责人,设定课程目标。学院教学处负责控制环节,执行环节是教学过程,被控对象是课程,被控量是课程质量,反馈环节是由学习状态评估、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等环节构成,如图1所示。
(一)设定环节
设定课程教学质量目标。建立专业组、课程教学团队制度,将教学改革和高校管理的重心下移,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和特色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质量目标。
(二)控制环节
学院教务处、督导组、课程团队负责人参与控制环节的建设,提出保障课程质量的实施方案。坚持以教师为导向,优化重点配置资源,建立重点与一般课程团队,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投入,帮助教师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务处做好监督工作,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督促自觉遵守制度等。
(三)执行环节
从教学资源上,根据课程教学进程和课程目标,选取教材、参考书目、网站资源、题库等提供给学生。在学生层面,应关注学生心理内因,培养引导学习兴趣和课程认同感。坚持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课堂改革的推动者的观念,选拔学生信息员,建立课程跟踪本、课程问题反馈邮箱等,负责与老师多渠道地沟通。在教师层面,课程团队应以传帮带形式集体备课,组织教学观摩、相关专题讨论,帮助教师成长,定期开展教材评估,确保教材的质量与适应性。在管理层面,学院教学督导应了解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监督和指导。
(四)反馈环节
重视反馈环节,多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衡量与设置目标之前的差距,并帮助控制环节灵活调整方案。在学期中,教务处组织学生进行状态评估,问卷调查,以学生自评,课程评价为主,统计结果反馈给课程组与专业组,结合期中座谈会,带着问题进行诊断式教学。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以帮助学生自审学习效果。学期末期,教务处应根据课程的类型不同,联合课程组,以发展性的眼光来开展设计针对性强的课程问卷,问卷结果重点用于反馈和提高课程质量。评价时,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尊严。
四、电路原理课程质量闭环系统的实践
电路原理属电类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理论性强,对先修课程如高等数学有一定要求,是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学院对该课程非常重视,成立了电路原理重点课程团队,设立课程质量管理中心,按照“闭环控制”思路,教务处联合督导组和课程组,负责质量保障系统的开展和实施。例如,学期中教务处联合课程组,针对2014级大一在学学生约360余人,设置了期中过程性评价问卷,问题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课程情况,问卷分为几个部分:自我评价、课程评价及管理建议等。问卷设置上,考虑到电路原理是专业基础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思维习惯、基础知识点的关联性等。问卷回收率是100%,统计结果表明:在自我评价方面,89%的学生表示认同课程的重要性;60%的学生对课程很有兴趣。听课习惯上,48%的学生认真听课做笔记,44%的学生边玩手机边听课;完成作业习惯上,46%的学生认真查阅资料,26%的学生与同学讨论完成,26%的学生参考同学答案。这说明学生在课程认知上还不错,学习习惯上还需要加强。在课程评价方面,68%的学生认为课程进度不错;87%的学生认为课程资源丰富。掌握得不好的课程知识点上,33%的学生在储能元件;21%的学生在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掌握得很好的知识点上,26%的学生在电路模型与电路定律;24%的学生在电路的等效变换。课程改进建议上,46%学生希望加强专业知识的延展和应用案例;33%的学生希望获得专业方向发展的指导。这些数据反馈给课程组老师,以便于他们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重点。
学院质量管理中心负责第三方组织和评价,期中问卷统计结果及时具体,它成为教师有针对性地修正后期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该举措获得学生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学期末,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教材、课程评价、教师评价、管理建议等四方面展开,学院还结合课程邮箱反馈的相关问题,获取课程反馈的有效信息,优化以往课程管理控制策略,闭环保障课程质量。
五、小结
课程教学质量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校专业竞争力的基础。积极发动课程相关者广泛参与,摒弃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探索不同课程的评价体系,注重课程反馈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处理,在内部建立起自我监控、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质量问题的关键。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昌凡.基于循环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之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
[2] 李星.地方高校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科技导刊,2014(24).
[3] 程凤春.俞继凤.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三种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12(1).
[4] 王世荣.马大庆,马海波.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
[5] 王勇.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J].学科教学研究,2013(3).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