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作者心灵深处

    何长俐

    【摘要】文学作品的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当这种客观美和主观美的结合体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时,又需要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再次结合,产生共鸣,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出美之所在。本文拟探讨审美主体与客体再次结合的具体方法,以期对学生有所裨益。

    【关键词】散文;移情;阅读理解

    心理学上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主张用“移情”法,我觉得在散文阅读与理解的训练中也可训练学生自主运用“移情”法。因为散文主要抒写感悟。作者或通过自然事物抒写心情,感悟社会人生;或直接写在现实生活中的感悟;或连接历史和现实人生表达自己的感悟。这感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地域性或时间性,需要读者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情与感情的碰撞,方能真正理解。

    移情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参与到作品中。教师可先强调散文的特点和读文章的目的,接下来训练学生依次从标题、事件、意象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移情,将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历和感受与作者的经历感受进行对比联想,揣摩作者的感受与认识。下面以本次“武汉市二月调考”试卷中大阅读《故乡在远方》为例说明:

    第一步从标题入手移情。读“故乡在远方”,让学生进入角色并思考故乡是什么?在哪里?故乡里有什么?让其明白,每个人都有故乡。那里会有亲情、友情,有自己成长的故事,对其的印象可谓刻骨铭心,永生不忘。

    第二步训练学生从事件入手移情。先让学生了解文中所叙事件,然后用换元法,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文中描写了作者在四个地方(出生地杭州、祖籍新会、外婆家洛舍和小兴安岭)的生活片断,强调了当时的感受,又时时与成年后的感受对照。了解了这些之后,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每个人都经历过欢乐的童年——懵懂的少年——理性的青年,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获得知识、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人、事、物或地点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久久不能忘怀。并感受到自己知识的丰富、思想的深刻、性格的成熟、产生鲜明的成就感。回头与作品对照,会发现自己与作者的思想发展历程相同,心情一样,作品中说前三个地方让其感到陌生与隔膜,是因为那时那里作者思想幼稚,并拿这三个地方的生活与感受同北大荒的生活与感受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倾向于后一个故乡,这个“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的地方。又因为此地远在东北,而“我”还有更多需要磨砺的地方,作者巧借这一地点的特点,说故乡在远方,还需寻找,需创设精神家园,深化主题,表达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

    第三步从意象入手移情。散文如诗歌一样,也讲究描写意象,创设意境。因此可从意象入手移情揣摩作者的感情。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什么特点的景传达什么特点的情。作者描述前三个故乡时用了“水光潋艳、山色空朦”等赞美的词语,充满诗情画意,明显传达喜爱之情。其实这是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会爱自己的家乡,心里是不会厌弃它的,至于说“更多的时候,我会凝思默想着那冰雪之地”,是因为在那里“我”变得“柔韧而坚定”,精神充实起来。

    人与人虽经历不同,但情感是相通的。因此在讲授从标题、线索、结构入手理解文章的同时,不妨训练一下学生自主移情的能力,力求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正确把握文章的内涵。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