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向远方

杨兵
“要想走得快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一起走。”
这是我们工作室的核心理念之一。这条理念是从工作室的发展历程和成员的成长经历中获得的共识。作为从团队创建至今一直深度参与其中的老成员,作为从团队的发展中获益无穷的青年班主任,这一理念已经牢牢根植于我的内心深处。
从班会到班级活动
就从我专注的班会实践与研究来说吧。
最初我对班会课堂的热衷与坚守,只是源于自己求学阶段遇到的优秀班主任的示范,以及初为人师后朴素的教育情怀,希望在班会中关注学生的成长,并给予适当的引领。三年后,我积累了不少的德育素材和班会案例,但还没有进行班会研究的意识,更没有适当的研究方法。
团队组建后,我发现大家都对自己的班会课堂情有独钟,并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探索,我体验到一种“找到组织”的欣喜。经过初步的研讨,大家决定每两周碰一次头、聚一次餐,交流最近的班会内容,分享收集的德育素材,探讨可能更有效的实践技巧。那份坦诚无私,那种激情澎湃,成为团队发展起点处最美的风景,也成为我心中最美的记忆。
慢慢地,随着对班会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班会功能的把握更加准确,我开始思考如何运用班会更加深入细致地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我的这种努力得到了同伴们的大力支持。
比如在一次暑假前,我意识到暑假漫长而宝贵,学生在休息调整之余应该将暑假变成“加油站”,可是我脑海中对此并没有清晰的思路。于是我建议在团队内进行一次“如何指导学生度过有意义的暑假”的专题研讨。在研讨中,大家互相启发,灵感频现。有的同伴拿出详细而又实用的作息时间表,有的同伴提议鼓励学生看几场有意义的电影,有的同伴建议学生结伴来一次有主题的“文化之旅”。
思路打开后,我也想出了一个点子;体验式活动——“本周我是家长”。具体说来就是让孩子当一周“爸爸”或“妈妈”,安排全家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并且掌管这一周的生活开支。每天从早餐开始家人吃什么饭菜、水果,喝什么饮料,一天里如何安排,一周里如何搭配,都由孩子拿主意。家里的衣物清洗和其他卫生工作也要由孩子参与。另外,孩子还要给家人安排一些文化娱乐活动,要考虑父母的喜好,让他们玩得开心,不能自己喜欢看电影、逛公园或游乐场就一定让父母陪自己,必须是自己陪父母。以上种种事情,孩子如果实在不会做的可以向家长请求帮助,但家长不可再包办。
在筹划这项活动的时候,我提醒大家一定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二是与家长沟通取得支持。开学之后要做好三项后续工作,一是家长要书面总结孩子一周的表现,交给班主任;二是利用班会或活动课让学生在一起交流自己的做法和感想;三是每人写出一份“一周家长总结”,由学生自己编辑结集,打印出来。
活动实施之后,效果好得出乎意料。应该说,如果没有团队伙伴的启迪,就没有这次班级活动的成功开展。
班会活动的创新发展
团队成立几年后,我们都想在专业发展上再上一个台阶,我自己在班会研究上面也想有一些更深入的突破。两方面的需求一结合,秦望老师和我产生了建设校本德育资源库的设想。经过团队成员的专题性研讨,最终我们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框架。同样,我们很好地贯彻了团队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的作风,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建成了一个丰富而实用的资源库。
德育资源库包括德育视频、教育电影、优秀歌曲、每日寄语、智慧故事、励志美文、班会课件、晨会演讲、管理妙招、专家讲座、经典著作、教育案例等10项内容,每项内容都有专人负责整理,所有团队成员共同补充更新。这就为我的班会实践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海洋般广阔的素材库。所以,我从不担心在班会上无话可说、无资源可用。
另外,结合学校的“德育优质课评选”活动,我们每学年都在团队成员内部开展班会课的观摩和研讨活动。这对我的最大促进是,我慢慢从一名“闭门造车”的班会实践者,有意识地向一名一线的班会研究者转变。我开始积极主动地思考班会主题还可以涵盖哪些内容,班会活动还可以创新哪些形式,效果评价还应该注意哪些细节,教师还应该提升哪些素养。渐渐地,我形成了自己关于班会的理念,如“班会是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班会魅力的起点是积累,班会魅力的灵魂是创新”,“班会不仅要回应学生的显性需求,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隐性需求”,“最宝贵的德育资源是学生和班集体”,“德育就是感染,就是陪伴”等。
2013年暑假,我的工作单位变更为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途接手一个问题多多的高三文科毕业班。从河南到陕西,从济源到西安,校情迥异,学情不同,但是在“8+1”工作室中形成的重视德育工作、热衷班会研究的教育风格并未改变。我开始尝试在新的环境中探索新的德育方式和班会模式。针对学生综合素质较高、个性特征鲜明、人格更加独立等情况,在班级管理中,我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更大的自我发展的平台。在班会实践中,我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比如每天最后一节课后由班委会成员轮流做“一日总结”,比如每次语文课前按学号顺序进行“课前分享”(可以是一支歌曲、一段视频、一篇影评、一篇美文、一部专著、一种特长、一次旅行)等。在此期间,我通过电话和工作室的QQ群与“8+1”的成员保持着密切联系,每次遇到难题都及时与团队成员共同研讨,受到大家许多有益的点拨和充满正能量的激励。所以,虽然我人不在河南,但心一直都在“8+1”。
现在,我出了班会研究的专著,也经常应邀赴全国各地做相关报告,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8+1”工作室,这里永远是我成长的起点和发展的土壤!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