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的关注点

    刘 伟

    【摘要】诗歌鉴赏要从阅读入手,从诗歌题目、诗歌作者、诗歌内容、诗歌注释四方面综合分析,进行诗歌鉴赏。

    【关键词】求本溯源;关键字句

    诗歌鉴赏一定要从阅读入手。阅读、欣赏时如果偏离了语言符号的指引,仅仅以掌握一些解答的技巧为手段是不够的。求本溯源,还要回到认真阅读诗歌作品上来。

    阅读、鉴赏诗歌要仔细“看”:

    一、关注题目。看题目,许多诗歌的题目基本上表明了诗作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缘由(无题诗和以文体作为题目除外)。通过看题目,可以帮助我们定位好诗作的内容范围和情感指向。

    二、关注作者。许多被考查的诗歌篇目是名家名篇。这些著名诗人的生平经历往往贯穿着一种始终如一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所以他们的大部分诗作的主流基调是一致的。如南宋诗人陆游,他一生致力于抗金御侮,收复失地,恢复中原。在他的诗作中贯穿着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三、关注内容。看内容是阅读欣赏诗歌最重要的环节和步骤。了解内容要注意做好几个方面:

    1.寻找关键字、句。关键字、句是指那些透露或明示诗歌作品思想感情的字、句。它们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如2006年高考山东卷所选篇目《江阴浮远堂》。在此诗的“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两句中,不难找到“愁”和“苦”二字,由此就可以感知此诗的情感为“忧愁、痛苦”。就整首诗歌而言,还要特别注意带有抒情或议论的词句。

    2.注重细节描写。诗歌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来塑造形象。如2006年全国高考卷Ⅱ所选《邯郸冬至夜思家》一诗,诗中以“抱膝灯前影伴身”生动勾画了作者抱膝枯坐、形影相吊的情形,就是通过传神的细节表现了人物的思乡之情。细节为诗歌重彩描绘之形,是分析形象的“重心”。

    3.着眼环境描写。诗歌情景交融、情寓景中。应当体味景中之意,感悟景中之情。2006年全国高考卷Ⅰ的《春行即兴》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思的。这首诗歌借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伤春、凄凉之情。

    4.锁定意象。古代诗歌中,意象较为普遍。许多意象有其固定的意蕴,形成了特定的诗歌语言。鉴赏时,联想意象的特定含义,便能较快地把握诗歌内容。意象在诗歌中出现较为普遍。例如“西风”寓有“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等意蕴。2006年高考浙江卷所选诗作《齐安郡中偶题》中“一时回首背西风”就涉及到这一意象。

    5.注意典故。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002年全国高考卷的诗歌鉴赏题所选篇目《春夜洛城闻笛》就考查了“折柳”这一典故来抒写离别行旅之情。

    四、关注注释。在对古代诗歌的阅读、欣赏中,学生能不能“自得”其“真意”,是阅读能否取得收获的一个重要标志。高考设题时,在诗歌下注释,实际上是为学生“自得”提供了帮助的。诗歌下的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的难解名词或写作背景及写作年代的注解,鉴赏诗歌时要关注这些注释。如2003年全国卷的《过香积寺》,在诗歌下就有对“安禅”和“毒龙”的解释,这些注释都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助于考生对考题的解答。

    这里要说明的是,阅读理解诗歌时,要求认真阅读和分析的这几个方面都绝非孤立存在,诗歌的着眼点是多元的,并不是孤立、单一的,它们具有多方面的看点,只有综合考查,才能完整、准确地解读诗歌。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