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追求
编者按:
4月25~26日,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河南教育报刊社等单位协办的“中国中小学名校长课堂教学改革交流研讨会”在郑州一中举行。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卜玉华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陈佑清的学术报告,江苏省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等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共鸣。本刊特选取几位专家的观点与读者共享。
在当今时代,我们不缺理论,也不缺一些口号性的东西。但关键还是如何能够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我们首先需要解答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追求,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第二个是:如果我们要改变的话,首先要改变的是哪些具体的观念?第三个是:怎样实现策略?这三个问题本质就是价值目标、观念还有原则问题。
一、课堂教学的三大价值追求
一是:高质量。什么是高质量?德国人本拉提出,德国真正的教育思想是让每个孩子对自己的成长负责。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孩子参与到对自己的教养教育中去,而不是简单的“我帮你塑造”,是让学生成为自塑者,是开展自我教育。中国的自我教育或生命自觉和这是相通的。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课堂如果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自觉性,它就没有在教育上实现它的宗旨,它只是在知识掌握上完成一半的任务,它只让学生学会别人所教的,而没有学会自我教育。
二是:平等化。怎么理解平等化?在我看来,平等化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面对一群有差异的孩子,我们怎样有质量地让孩子融入课堂?学生参与并不代表有质量,我们常看到很多课堂里教师搞了很多活动,但只是形式上的互动,学生肢体动了,脑袋却没有动。真正的学习是思维上的,是内在的一种精神体验。而怎样有质量地使学生融入课堂,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第二个层次,理想上是使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收获,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有些孩子就是基础弱,或者是悟性比较差,那怎么办呢?我们有一个底线:不能伤害他的人格,要保护他的尊严。不能因为我们的教学让他陷入到强烈的挫折感中,甚至滋生憎恨感,厌恶学校和老师。
三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化。关于积极化,我的理解是,一个孩子在课堂中有成就感,他在学习中就是快乐的。经过痛苦思考的快乐是有深度的,如果只是活动上的趣味性,只能在表面上博取孩子的快乐,他的收获很少。
积极学习有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个体维度。当一个孩子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地问为什么,对问题进行比较和归类的时候,这个孩子才算处在积极的状态。积极状态从个体维度来看有五个特征:1.获得成就感和快乐。2.从“现象性学习”到“探究本质的学习”。3.他能否有意识地和以前的知识点进行联系。4.喜欢挑战新领域。5.能主动反思和评价自我学习,善于规划和组织自己的学习。
第二个维度:群体维度。置身差异之中,是否善于倾听和比较,如果这个孩子只是想自己发言、自己表现,而不善于倾听别人发言,对比别人和自己的时候,还不算是积极的。孩子们怎么才能进入积极状态呢?1.养成倾听的习惯。2.善于积极向他人学习,丰富自己。3.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或想法。4.自觉与他人交换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有效推进教学的两个原则
原则一:开放性原则
如果课堂不开放,学生的差异显现不出来,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回应,后面的内容也就无法展开。
原则二:互动生成原则
怎么样的互动才是有质量的呢?第一,互动关系是师生互动或者说是教与学的互动。对教师而言,这种互动一定要让学生理解你的问题,要激发学生的趣味,这种趣味在小学是活动的趣味,在高中是学习的趣味,总之,要能够激发他的学习动机。第二,后提示互动,就是学生自愿呈现在先,教师反馈在后,提倡“转化提升原则”。给孩子自主学习时间越多,对教师越是挑战,对孩子意外生成的问题,教师们常选择回避。为此,教师们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强化教学基本功。另外,还要做好聚类提升式引导,对孩子呈现的状况做分类式诊断,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做好归纳与整合。
4月25~26日,由河南省教育厅主办,河南省教育干部培训中心、河南教育报刊社等单位协办的“中国中小学名校长课堂教学改革交流研讨会”在郑州一中举行。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卜玉华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陈佑清的学术报告,江苏省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等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共鸣。本刊特选取几位专家的观点与读者共享。
在当今时代,我们不缺理论,也不缺一些口号性的东西。但关键还是如何能够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我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我们首先需要解答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追求,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第二个是:如果我们要改变的话,首先要改变的是哪些具体的观念?第三个是:怎样实现策略?这三个问题本质就是价值目标、观念还有原则问题。
一、课堂教学的三大价值追求
一是:高质量。什么是高质量?德国人本拉提出,德国真正的教育思想是让每个孩子对自己的成长负责。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孩子参与到对自己的教养教育中去,而不是简单的“我帮你塑造”,是让学生成为自塑者,是开展自我教育。中国的自我教育或生命自觉和这是相通的。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课堂如果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在自觉性,它就没有在教育上实现它的宗旨,它只是在知识掌握上完成一半的任务,它只让学生学会别人所教的,而没有学会自我教育。
二是:平等化。怎么理解平等化?在我看来,平等化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面对一群有差异的孩子,我们怎样有质量地让孩子融入课堂?学生参与并不代表有质量,我们常看到很多课堂里教师搞了很多活动,但只是形式上的互动,学生肢体动了,脑袋却没有动。真正的学习是思维上的,是内在的一种精神体验。而怎样有质量地使学生融入课堂,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第二个层次,理想上是使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有收获,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有些孩子就是基础弱,或者是悟性比较差,那怎么办呢?我们有一个底线:不能伤害他的人格,要保护他的尊严。不能因为我们的教学让他陷入到强烈的挫折感中,甚至滋生憎恨感,厌恶学校和老师。
三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化。关于积极化,我的理解是,一个孩子在课堂中有成就感,他在学习中就是快乐的。经过痛苦思考的快乐是有深度的,如果只是活动上的趣味性,只能在表面上博取孩子的快乐,他的收获很少。
积极学习有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个体维度。当一个孩子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地问为什么,对问题进行比较和归类的时候,这个孩子才算处在积极的状态。积极状态从个体维度来看有五个特征:1.获得成就感和快乐。2.从“现象性学习”到“探究本质的学习”。3.他能否有意识地和以前的知识点进行联系。4.喜欢挑战新领域。5.能主动反思和评价自我学习,善于规划和组织自己的学习。
第二个维度:群体维度。置身差异之中,是否善于倾听和比较,如果这个孩子只是想自己发言、自己表现,而不善于倾听别人发言,对比别人和自己的时候,还不算是积极的。孩子们怎么才能进入积极状态呢?1.养成倾听的习惯。2.善于积极向他人学习,丰富自己。3.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或想法。4.自觉与他人交换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有效推进教学的两个原则
原则一:开放性原则
如果课堂不开放,学生的差异显现不出来,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回应,后面的内容也就无法展开。
原则二:互动生成原则
怎么样的互动才是有质量的呢?第一,互动关系是师生互动或者说是教与学的互动。对教师而言,这种互动一定要让学生理解你的问题,要激发学生的趣味,这种趣味在小学是活动的趣味,在高中是学习的趣味,总之,要能够激发他的学习动机。第二,后提示互动,就是学生自愿呈现在先,教师反馈在后,提倡“转化提升原则”。给孩子自主学习时间越多,对教师越是挑战,对孩子意外生成的问题,教师们常选择回避。为此,教师们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强化教学基本功。另外,还要做好聚类提升式引导,对孩子呈现的状况做分类式诊断,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学习做好归纳与整合。